“格物”是儒學的根本,就在這個地方,王陽明戳中了朱熹的軟肋

“格物”是儒學的根本,就在這個地方,王陽明戳中了朱熹的軟肋

婁諒教給王陽明的“格物”說,其實是他自己的理解,也可以說是他自己的“格物”說。王陽明也需要自己的“格物”說,這將決定他選擇走哪條路,結果王陽明選擇挑戰朱熹。

王陽明和朱熹對“格物”說的不同解釋,體現了二人思想的差異,這種差異其實源自他們各自獨特的精神世界。

01修己是治人之根本

“格物”一詞最早出現在《大學》,是“八條目”的一條。關於儒學之道,《大學》例舉了“三綱領”和“八條目”。

“三綱領”分別是明明德、親民(朱熹將其讀作新民)和止於至善。“八條目”是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致知、誠意和正心。

總而言之,“三綱領”和“八條目”都是修己治人之道。修己重在修身,它主要體現在格物、致知、誠意和正心;治人重在經世,它主要體現在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們共同構成了儒學的根基。

在儒學中,修己和治人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因此,明明德和親民是一體的,修身和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是一體的,不分輕重,忽視任何一方都不能達到至善。

“格物”是儒學的根本,就在這個地方,王陽明戳中了朱熹的軟肋

如果儒學忽視治人,而只重視修己,那它就會變得和佛教、老莊一樣,重視出世、超脫和獨善其身。如果儒學忽視修己,而只重視治人,那它又會變得和法家、縱橫家一樣,重視功利和權力。能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的只有儒學。

儒學主張修己是治人之根本,這體現了儒學的特點,就是重視人的自由性和主體性。

02《大學》是啟蒙教材

《大學》和《中庸》原是《禮記》四十九篇中的兩篇。到宋代時,《大學》和《中庸》格物受重視,被單獨列出,和《孟子》《論語》並稱為“四書”。

“四書五經”都是儒家經典,儒生在學習“五經”之前,必須先學習“四書”。宋儒的代表人物朱熹曾親自給《大學》《孟子》《論語》和《中庸》作注,並把給《大學》作的註釋命名為《大學章句》,足以看出他對《大學》的重視。

“格物”是儒學的根本,就在這個地方,王陽明戳中了朱熹的軟肋

儒生必須先學《大學》,以明白儒學的學習方法和做學問的方向;然後再學《孟子》,以激起章句的道義精神;接下來再學習《論語》,以約束自己的日常行為;最後要學習《中庸》,以瞭解儒學思想的終極境界。

王陽明不但精通“四書”“五經”,也廣泛涉獵“經史子集”之類,在博覽群書的基礎之上,才提出了自己的學說。

03儒學的根本在“格物”

在《大學》中有這一句:“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是儒學的根本,到宋代後,儒家更加重視“格物”。“格物”一度成為儒學區別於其他學說的重要標誌。對“格物”的認識促進了儒生思想的形成,儒生的不同思想又促成了對“格物”的不同認識,所以說宋明儒學的思想史,其實就是對“格物”的認識史。

朱熹這樣解釋格物:格物之“格”乃“盡”之意,窮盡事物之理,是為格物。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也是建立在他對“格物”的認識之上的。他首先對當時佔統治地位的“格物窮理說”產生了質疑,然後透過深入思考,進而發現了其不足,最後形成了自己的格物說。

“格物”是儒學的根本,就在這個地方,王陽明戳中了朱熹的軟肋

在王陽明看來,“格物”是身心修養的範疇,應當從身心問題的角度去觀照“物”或“理”,即“從心上說”,而這時便會發現“心外無理”、“心外無物”。

順著這個思路,他對身、心、意、知、物等進行了具體的討論和分析。結論是,“物即事”,是為“意”所涉及的物件,反映的是來自內心活動的影響。

所以,身心修養需要從“格物”入手,以良知為參照來驗證體現在“物”或“事”上的人心意念。這樣一來,“正心”就不只是“格物”的目的,也是“格物”的方法。

04“理”和“氣”的世界觀

宇宙萬物都是由“理”和“氣”構成,氣是構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現實世界中,理、氣不能分離,但從本質上來說,理先於氣而存在。

各種事物都由氣構成,格物就是要窮盡各個事物之理。事物不同,它們各自的“理”也不同,這是“分殊”。但這不同的理,又都源於一個理,這是“一本之理”。這和佛教中“一即多”的理論有些相似。只要先窮盡“分殊”之理,經過積累之後,才能最終悟出大的“一本之理”。

“格物”是儒學的根本,就在這個地方,王陽明戳中了朱熹的軟肋

宋儒是透過“理”與“氣”的關係來探討儒學的根本原理。其實最早使用“理”和“氣”來描繪世界觀的是北宋的二程(程顥和程頤),朱熹後來接受並發展了“理氣”論。

二程的“理氣”論存在兩個方向,程顥堅持“理氣一元”論,陸九淵繼承了這一觀點;程頤堅持“理氣二元”論,朱熹繼承和發展了他的觀點。

此外,朱熹還認為想要窮盡天下萬物之理,必須依照《大學》中的各位之法,透過格天下萬物,明白各自之理,當積累到一定程度,才會在忽然之間講萬理歸一,最終悟出世間大的“一本之理”。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朱熹才會一直強調要廣聞博識。

“格物”是儒學的根本,就在這個地方,王陽明戳中了朱熹的軟肋

而王陽明繼承並發展了程顥的學說,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既是回到了孔子儒學的正統,又成為新儒家的源頭。

備註:圖自網路侵刪

作者:向金-kimi曾經是武警老兵,如今在鬧市修行,和你一起修心,傳播正能量。更多內容請關注:@情感大劈叉

如果喜歡,請點贊、轉發,分享給其他朋友。非常感謝!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