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 | 諾貝爾文學獎,和中國人到底有多大關係?

中國文學界,似乎不知“批評”為何物很久了。相反,各種獎項一團和氣,各位作家商業互吹,才是更常見的情形。如此一來,殘雪的“橫空出世”反倒在某種意義上反證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權威性。

今日話題 | 諾貝爾文學獎,和中國人到底有多大關係?

特約作者 | 李勤餘

自本月初起,各項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引來廣泛關注。中國作家殘雪意外在某預測賠率榜上名列前茅,更是在輿論場中掀起了不小的波瀾。儘管最終她沒有獲獎,公眾和媒體的熱議還是值得玩味——諾貝爾文學獎,和中國人到底有多大關係?

不必把諾貝爾文學獎和“西方中心主義”劃上等號

諾貝爾文學獎是怎麼評出來的呢?在瑞典學院的18名院士中,有5人擔任諾貝爾文學獎初選委員會。每年2月至5月,5人評委先從全球200位被提名作家中選出二十來人,把名單給18人院士,而所謂“提名”由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各國文學評論家等提供名單。

值得注意的是,這5名院士遴選出的決選名額,通常來自不同國家,甚至是不同大洲。所以,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是有意識避免“一家獨大”的。

但有人指出,直至1998年,共有95人得過諾貝爾文學獎,而法國、美國、英國、德國、瑞典、義大利、西班牙、俄國等八個國家的獲獎者就有59人。很明顯,諾貝爾文學家族重心在歐洲和美國。

所以一些人將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視作“西方中心主義”,

中國作家長期與此獎無緣,有時也被歸結於此。

但造成這種局面也有客觀原因。一方面可能和早年媒介通訊不夠發達有關,一方面要歸咎於文化的隔閡和翻譯的不給力。應該注意到,近年來,諾貝爾文學獎正竭力擺脫自身“西方中心”的嫌疑。

不僅如此,評委們還為拓展文學邊界,擴大文學影響力做出了不少努力。音樂人鮑勃迪倫的獲獎,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今日話題 | 諾貝爾文學獎,和中國人到底有多大關係?

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鮑勃·迪倫

更大的誤解可能在於,有人將諾貝爾文學獎認定為西方的宣傳機器。其實,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就痛斥了美國的殖民主義,

斯坦貝克的《憤怒的葡萄》也批評了美國政府對農民的壓榨。

評委們看重的是作品有沒有對現實世界的批判性,有沒有對現存秩序的顛覆性。

這種批判指向的,當然也不只是某一個特定的國家和民族。比如,大江健三郎就用自己的作品毫不留情地批評了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在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中“陪跑”多年的村上春樹,也在新作《刺殺騎士團長》中深刻地反思了日本侵華的罪行。

就算殘雪真的在此次評選中得到青睞(真相目前無從得知,因為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名單要在50年後才公佈),可能也只是因為,她的創作風格和文學意識非常合評委們的胃口。

殘雪不止一次地表示過,“

中國文化裡缺乏精神的東西,人的精神停留在表面的層次,不會自我批判。

”這也是她始終堅持“先鋒”文學和實驗文學寫作的原因。

今日話題 | 諾貝爾文學獎,和中國人到底有多大關係?

殘雪近照

殘雪的文學成就到底有多高,是否配得上諾貝爾文學獎,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不妨把它留給學術界。但是她能夠再次進入公眾視野,恰恰說明,保持批判性姿態,才可能得到世界文壇的關注。

有意思的是,殘雪已經遠離中國文學中心多年。而中國文學界,似乎不知“批評”為何物很久了。相反,各種獎項一團和氣,各位作家商業互吹,才是更常見的情形。如此一來,殘雪的“橫空出世”反倒在某種意義上反證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權威性。

關注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沒什麼不好意思的

每一年,在諾貝爾文學獎揭曉後,相關作品的銷量都會猛增。2018年和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分別是波蘭女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和奧地利劇作家、小說家彼得·漢德克。訊息一經公佈,即刻點燃讀者熱情。據媒體報道,揭曉後僅20分鐘,奧爾加·託卡爾丘克的作品《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在網購平臺的銷量就達到前一週銷量的600倍。

今日話題 | 諾貝爾文學獎,和中國人到底有多大關係?

奧爾加·託卡爾丘克和彼得·漢德克

同樣的情況也曾發生在中國作家莫言身上。當年,在他獲獎後,其多部代表作品在書店裡賣到脫銷的情景,還歷歷在目。於是,有不少人認為,關注諾貝爾文學獎、閱讀獲獎作品就是“蹭熱度”“跟風”。

不可否認,部分出版社以及書商的營銷策略過於“露骨”,有時候,“吃相”還有點難看。比如,迫不及待地在獲獎作家的作品封面上標註榮譽,唯恐普天之下還有人不知道這一事實。

今日話題 | 諾貝爾文學獎,和中國人到底有多大關係?

但是,正如前文所介紹的,

諾貝爾文學獎畢竟有其不可替代的權威性。

雖然對於很多獲獎者個人品格的爭議從來沒有平息過,(比如,漢德克曾因同情米洛舍維奇廣受批評,托爾卡丘克也曾被稱為“叛國者”)但獲獎作品的文學價值,卻很少會被質疑。

所以,諾貝爾文學獎這塊“金字招牌”,受到怎樣的重視也不為過。更何況,諾貝爾文學獎的視野,當然要比一般讀者寬闊得多。今年的得主揭曉後,相關評論文章層出不窮。但平心而論,能觸及其創作核心的文字,並不多。原因很簡單,大多數人還沒有讀過他們的大作。因此,想要領略獲獎作品的風采,最好還是到文本里去尋覓。

現下,各類雞湯學、成功學讀物仍然充斥於圖書市場,各類書籍的質量參差不齊。

對普通讀者來說,想要不被各種營銷伎倆“忽悠”,認認真真讀一本好書,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正因如此,好好讀一讀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又有什麼不好意思呢?

對諾貝爾獎雖沒必要盲目追捧,但更沒必要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

如何看待諾貝爾文學獎或者說是諾貝爾獎,不少人的心態一直十分矛盾。有人將諾貝爾文學奉為圭臬,甚至在潛意識裡形成了“諾貝爾情結”。似乎沒有諾貝爾獎的加持,就不能證明中國和中國人的強大。

也有人對諾貝爾獎嗤之以鼻、不屑一顧,認為其不過是西方的內部遊戲。

所以,說部分國人對諾貝爾獎“又愛又恨”,或許並不為過。但其實,這種糾結,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諾貝爾獎,不是衡量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科學和文化水平的唯一指標。正如中國的科技發展不是靠屠呦呦來證明的,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也不是靠莫言來完成的。說到底,諾貝爾獎,只是一個引數,從來也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更何況,諾貝爾獎(不僅限於諾貝爾文學獎)的評獎結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委員會的主觀傾向和評委們的內部鬥爭。畢竟,只要是有血有肉的人,就不能做到百分百的客觀。

在歷史上,托爾斯泰、卡夫卡、村上春樹、薩特……有太多偉大的作家都曾因各種機緣巧合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身而過。但得不得獎,並不會影響到他們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今日話題 | 諾貝爾文學獎,和中國人到底有多大關係?

卡夫卡

但另一方面,忽視甚至是輕視諾貝爾獎的價值,同樣十分不明智。雖然我們未必是諾貝爾獎獲獎者研究成果的直接受益者,但他們的努力,確實改變著人類的認知和生活。

在介紹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時,一條有趣的標題曾紅遍網路——“沒有他們仨,你的手機就是個點燃的炸藥包”。

誰都無法想象,你我的手機裡要是沒有了鋰電池,世界將會是怎樣。所以,諾貝爾獎離我們的生活,一點也不遠。

雖然殘雪沒有獲獎,但各路媒體都已報道,其作品的銷路又好了起來。

能夠透過諾貝爾文學獎重新認識一位被遺忘多年的中國作家,不正說明了這項獎項的意義和價值?

保持一顆平常心,才談得上開放和自信。能從諾貝爾獎中學到些什麼,得到什麼樣的動力,才是國人應該積極總結的問題。不管怎樣,每一年的諾貝爾頒獎季到來時,我們都不該刻意把目光移向他處。

第4593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