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講的兩個故事,比兩年前的《後浪》真誠多了

01

2022年的五四青年節,B站請來了莫言,給年輕人寫了封信《不被大風吹倒》。

這封信很接地氣,莫言的講述舒緩而真誠,建議大家看看感受一下。

說起B站的青年節影片,很多人第一個想起的應該還是2020年的《後浪》。那條影片當時成為現象級爆款,僅B站上點選量就過千萬,120多萬點贊,而且還幫助B站出圈,引起全網範圍內的熱烈討論。

不過《後浪》當時也引起了極大爭議,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影片裡的所謂後浪,到底能夠代表誰?

那期影片內容看起來相當高大上,裡面的年輕人玩衝浪,玩攝影,玩跳傘,上天入地,去探索未知,去發現世界,再配上何冰老師慷慨激昂的演說詞“奔湧吧,後浪”,對年輕人來說本應是鼓舞人心的,不料一針雞血下去,很多人非常排斥。

“心裡有火,眼裡有光”,這是《後浪》描述的年輕人的樣子。不過尷尬的是,這裡的“火”,可能翻譯成“火氣”更合適一些。

一個殘酷的事實是:2020年,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達到874萬,5月份的時候,還有一半的人不知道要去哪裡工作;996確實成了“福報”,因為大廠門外,多少人還在欲996而不得;再想想高企的房價,很多人距離躺平只剩一步之遙。

這時候你跟我講“奔湧”,我想的是,如何不被時代拍在沙灘上。

所以,《後浪》講的不是後浪,而更像是“前浪”們的續篇。

02

這次莫言給年輕人分享了兩個他自己的故事。

一個是關於《新華字典》。我以前是萬萬沒想到過,靠文字吃飯、最後還拿到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原來童年輟學,大部分漢字都是從一本字典中自學而來。

第二個故事,是小時候莫言跟爺爺去打草,突然來了一陣大風,把他們打的草吹的只剩下一棵,但車還在,人沒事兒,有點海明威《老人與海》的味道。

莫言講的兩個故事,聽起來非常普通,一點也不高大上,但我覺得卻覺得比《後浪》裡展現的有力量的多。

莫言曾說,20歲之前,自己一直處於低谷期。在農村的十幾年,飽飯都沒吃過幾頓,常常拿野菜糰子充飢;小學沒畢業,便輟學跑到荒草灘上放牛放羊,想讀書,方圓幾十裡找不到本書,偶然得到一本《新華字典》,立即視若珍寶,幫他度過了許多艱難時刻。

莫言講的兩個故事,比兩年前的《後浪》真誠多了

2012年,莫言在諾貝爾獎頒獎演講中說起,那段放牛放羊的日子,百無聊賴下,他常躺在草地上,自己給自己編故事,後來的很多小說,都是他將當時的幻想寫了出來,而他寫小說用的字,大多是從那本字典上自學來的。

莫言這封給青年的信,首先讓我感受到了一位長者對年輕人的尊重。

請注意,僅僅從標題上看,莫言說的是“不被大風吹倒”,而不是“不要被大風吹倒”,他就是在很平靜地講述自己的兩件小事,一點沒有對年輕人說教的意思,完全沒有像很多所謂“成功者”那樣,去宣揚諸如苦難造就成功這樣的說辭。

說起來,《後浪》雖然拍的是當今的年輕人,卻好像跟大家都沒什麼關係;莫言與今天的很多年輕人,已經相隔了起碼兩個時代,但他的故事講來, 真誠而實在,絲毫沒有時代的隔膜感。有句話怎麼說來著? “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去年,莫言開通微信公眾號,他的公眾號簡介是:“我想和年輕人聊聊天。” 在每週一的更新中,除了頭條文章,還有一個專門和讀者溝通、回答讀者各種問題的保留欄目。

比如上週,後臺有人提問:“平凡人需要遠大理想嗎?”莫言很實誠地答覆,他覺得人是需要理想的,但什麼是遠大理想,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03

莫言的演講中一個主題詞是“大風”,放在今天可謂恰如其分。經濟大環境日益惡劣,對今天的很多年輕人來說,他們一畢業進入社會,就面臨著近年少見的逆風局。

如果要評選這兩年網路上最流行的詞,我想名列前茅的應該是“內卷”和“躺平”。過去烈火烹油般飛速增長的歲月一去不復返,很多人面臨畢業即失業的窘境。聽說去年考研人數高達457萬,比上年一下增長了23%,錄取線之高,幾乎要捲到天上去。

幾年前,年輕人最大的憧憬還是如何在畢業後加入網際網路大廠,曬大廠offer還是一件值得發朋友圈炫耀的事,轉眼間,大廠吸引力不再,年輕人流行的口頭禪變成了“宇宙的盡頭是考公”。

這種大背景下,向年輕人一味鼓吹去“奔湧”,去奮鬥,只顧畫大餅,無疑是讓人反感的。一個時代青年,能否“奔湧”,固然要看個人的努力,但也要考慮歷史的程序。

對於今天的很多90後、00後而言,生活大體上是美好的——生在和平年代,沒有吃過物質貧乏的苦,也沒經歷過什麼風風雨雨,他們的成長伴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與融入,科技似乎一直在進步,一切看起來都挺好。

看起來,一切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但如果我們把時間稍微拉長,很容易發現:

和平與繁榮,在過去的歷史上從來都是很奢侈的存在。

從《奇葩說》出圈的政治學教授劉擎分享過一段歷史:1900年的元旦時分,西方人非常樂觀,相信在新世紀的開始,現代化的力量會給人類帶來光輝燦爛的前景。但沒幾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然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緊接著核危機、冷戰、反反覆覆的經濟危機,到今天也沒結束。

伴隨危機一起發生的,往往是一代年輕人的狀態。70年代,美國經濟衰退,各種社會問題不斷,美國年輕一代成為“垮掉的一代”;80年代末,日本經濟泡沫破滅,發展停滯,社會階層固化,上一代伴隨日本崛起的“昭和男兒”,他們的後代很多卻成了“平成廢宅”。

說到底,青年是容易充滿激情的,但也是最容易受時代潮流影響的。

在莫言分享的第二個故事裡,天氣突然變得詭異,疾風轉瞬而至,莫言被颳倒在地,靠著雙手死死抓住牛筋草,才沒有被風颳走。爺爺脊背繃成了一張弓,與大風對抗,儘管車子未能前進,但也沒有後退半步。直到大風退去,兩人仍站在原地。

莫言說:“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勝利了。”

這個故事,真的很像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的隱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