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學詩,為何捨近求遠,棄寶釵而尋黛玉?

《紅樓夢》中香菱學詩,走了一條捨近求遠的拜師之路。

她身邊關係最為密切的薛寶釵,寫詩就是一把好手。

壯闊意境、博大視野,一掃閨閣脂粉氣,獨立於眾人詩作之外,非常可圈可點。

既然如此,香菱為何要兜兜轉轉繞這樣大一個圈子,去勞煩林黛玉呢?

香菱學詩,為何捨近求遠,棄寶釵而尋黛玉?

第一點,二人對詩歌的態度不同。

詩歌於林黛玉而言,是言志。

她在賈府寄人籬下,時常如履薄冰、身不由己,但在詩歌裡她可以自由做她字,可以一再重複“質本潔來還潔去”。

詩歌於她而言,是情緒。

秋窗風雨夕,她的傷感無處訴說,可以寫在詩歌裡。

刻骨銘心之言,無人為她主張,可以寫在字句中。

香菱學詩,為何捨近求遠,棄寶釵而尋黛玉?

詩歌於她而言,還是和更高更遠的世界交流的方式。

她寫五美吟,感慨紅佛識英雄,就是和精神世界裡的人們交流、是擺脫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逼仄生活的美好方式。

而詩歌對薛寶釵來說意味著什麼?

這和她知曉畫畫門道、精於生意之道一樣,僅僅是一門技藝而已。

同樣擅長寫詩,但林黛玉將詩歌視為重要的精神寄託,薛寶釵將詩歌貶為不入流的“興趣玩意兒”。

香菱想學詩,自然更願意尋求林黛玉的幫助。

香菱學詩,為何捨近求遠,棄寶釵而尋黛玉?

第二點,林黛玉對香菱的雙向賞識。

林黛玉素來有孤高之名,時常被誤會不好溝通、不好接觸。

其實並非如此,她只是對眾人深陷紅塵名利中虛榮又做作的種種寒暄、無甚興趣。

從本質上來說,她是一個非常良善好相處的人。

香菱學詩願意找黛玉,是因為黛玉也特別願意教她。

香菱學詩,為何捨近求遠,棄寶釵而尋黛玉?

投緣,真誠,不留餘地。

賈寶玉對香菱的評論中,可以看出林黛玉素日對香菱的體恤之情,“可惜那樣一個人居然俗了,(幸而如今學詩)可見老天至公”。

林黛玉憐憫香菱命運孤苦,敬重香菱學詩赤誠、且行為舉止非常有毅力,願意助她一臂之力。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不是香菱一廂情願上趕著巴結的業師,而是林黛玉也主動丟擲橄欖枝的雙向良性互動。

香菱學詩,為何捨近求遠,棄寶釵而尋黛玉?

第三點,薛寶釵在意長輩們看法,而林黛玉並不顧忌。

薛寶釵為何不願意擔“教香菱學詩”這個名聲?

因為在賈母、王夫人、薛姨媽等長輩眼中,這樣的行為沒有意義,純屬不成熟的小孩子胡鬧。

在她們功利的評價體系中,學習詩歌沒有任何經濟層面的增值效果。

香菱學詩,為何捨近求遠,棄寶釵而尋黛玉?

以她們“睜眼瞎”的文化水平來說,更無法理解和“女子無才便是德”相違逆的做法。

薛寶釵最在乎什麼?

最在乎在賈母和王夫人心目中,樹立自己懂事、周全、識大體的完美形象。

香菱學詩,為何捨近求遠,棄寶釵而尋黛玉?

金釧兒慘死,寶釵之情之後第一時間搶著去安慰王夫人,提出要麼是她不小心要麼是她糊塗的觀點,提供新衣服為金釧兒做裝裹,不問是非曲直、不問生死冤情,只圖彰顯自己“識大體”、是完美的管家少奶奶人選。

史湘雲要回請姐妹們的詩社,薛寶釵大張旗鼓將姐妹寫詩的小事情,變成了一場請賈府高層吃螃蟹的大陣仗。

香菱學詩,為何捨近求遠,棄寶釵而尋黛玉?

真體恤史湘雲沒錢,幫她置辦姐妹們的宴席即可,何必將小小的清淨詩會變成所有人的喧囂遊樂場?

薛寶釵深知,在賈府女性長輩心中“詩社”終歸是玩意兒,她不願意認領“打頭領著眾人玩花樣”的遊樂名頭,自然也不願意接下“教香菱寫詩”的名分。

寶釵和黛玉二人,一個功利、一個遵從本心。

香菱的選擇,絲毫不差。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