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中國的漢字有著6000多年的發展歷史,是我國悠久文化歷史傳承的載體,漢字的出現和使用推進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而現在已知的最早的成熟的文字形式,即甲骨文,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它是中國漢字發展歷史中的關鍵形態。

甲骨文

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或“龜甲獸骨文”,和夏篆同屬一家,為“倉頡造字”一族,主要是在中國商朝晚期時,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延綿使用了一段時期。

最早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的含義

殷商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在占卜後把占卜日期、占卜者的名字、所佔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干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最詳細的一條將近100字。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這種文字為甲骨文。甲骨文繼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經過銅銘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等形式發展成為現在的漢字。

甲骨文的主要特點

1.在字的構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實物的特徵,而筆畫多少、正反向背卻不統一。

2.甲骨文的一些會意字,只要求偏旁會合起來含義明確,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異體字非常多,有的一個字可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寫法。

3.甲骨文的形體,往往是以所表示實物的繁簡決定大小,有的一個字可以占上幾個字的位置,也可有長、有短。

4.因為字是用刀刻在較硬的獸骨上,所以筆畫較細,方筆居多。

甲骨文的主要用途

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時代遺址,在河南省安陽市西北小屯村、花園莊、侯家莊等地。這裡曾經是殷商時代後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稱為殷墟。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統治者做占卜紀錄之用。

除占卜刻辭外,甲骨文還有少數記事刻辭。先發現的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曆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農業、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甲骨文的歷史發展

一、雄偉期:

自盤庚至武丁,約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響,書法風格宏放雄偉,為甲骨書法之極致。大體而言,起筆多圓,收筆多尖,且曲直相錯,富有變化,不論肥瘦,皆極雄勁。

二、謹飭期:

自祖庚至祖甲,約四十年。兩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賢君,這一時期的書法謹飭,大抵承襲前期之風,恪守成規,新創極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勁豪放之氣。

三、頹靡期:

自廩辛至康丁,約十四年。此期可說是殷代文風凋敝之秋,雖然還有不少工整的書體,但篇段的錯落參差,已不那麼守規律,而有些幼稚、錯亂,再加上錯字數見不鮮。

四、勁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約十七年。文武丁銳意復古,力圖恢復武丁時代之雄偉,書法風格轉為勁峭有力,呈現中興之氣象。在較纖細的的筆畫中,帶有十分剛勁的風格。

五、嚴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約八十九年。書法風格趨於嚴謹,與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長,謹嚴過之,無頹廢之病,亦乏雄勁之姿。

甲骨文

不僅僅是一個文明的符號、一個文化的標誌,它還在包括《史記》在內的一系列文獻的記錄之上,把中國朝代文化的歷史向前推前了近五個世紀,而且證實了一系列文獻的真實性。甲骨文的以形、音、義為特徵的文字和基本語法保留至今,成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塊字,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審美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產生及發展奠定了夯實的基礎。

▲圖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絡我們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