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圖轉載|為什麼蘇武會成為民族氣節旗幟性人物?

為什麼蘇武會成為民族氣節旗幟性人物?

——重讀《蘇武傳》

唐圖轉載|為什麼蘇武會成為民族氣節旗幟性人物?

歌曲傳唱中的蘇武

“雪地又冰天,窮愁十九年,渴飲雪,飢吞氈”,“白髮娘,望兒歸,紅妝守空幃,三更同入夢,兩地誰夢誰”……

這是《蘇武牧羊》的兩句歌詞,細節描寫蘇武在被扣匈奴的生活艱難,又運用從對方寫起的想象手法言說蘇武家人對他的思念,蘇武對家人的思念之苦。

聽一首《蘇武牧羊》,蕩氣迴腸,低沉凝重,讓人感傷哀婉,是英雄正氣的讚歌,更是愛國氣節的吶喊。

(《蘇武傳》中對應的句子:

“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民間故事中的蘇武

蘇武牧羊,是我們常說的一個故事,作為漢朝使者出使匈奴,被匈奴人扣留,在北海邊牧羊很多年。但是他始終沒有投降匈奴人,歷經千辛萬苦,最後被漢朝使者接回了漢朝。他受到了漢宣帝的獎賞,被封為“關內侯”。蘇武去世後,又位列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深得帝心。

班固筆下的蘇武

班固巧妙地運用對比、襯托的手法塑造蘇武,次要人物襯托之下,蘇武的人格、精神凸顯光耀。

蘇武和副使張勝對比

虞常要參與造反,告訴張勝以殺掉衛律為條件,換取自己母親和弟弟在漢朝受到賞賜。張勝作為一個副使,不明自己的職位、職責,竟然因為貪功,稀裡糊塗地答應,成為了匈奴造反者的幫兇。事情敗露,惶恐害怕,後來被抓,在衛律“舉劍欲擊之”一個假動作之下,已經主動請降。

蘇武在張勝告訴他的第一時間,有清醒地判斷和認知,使者的行為不當,一定會累及國家榮譽,引起國家的紛爭,馬上選擇要自殺謝罪。事情敗露,受到審訊,他“引佩刀自刺”,以死謝罪。在匈奴人的勸降中,始終挺直著高昂的頭顱,保持著大漢臣子的氣節。

在威逼利誘之時,

與叛徒衛律的對比

衛律生長在漢朝,曾經作為漢使出使匈奴,後來在漢朝犯罪,投降匈奴,被封丁靈王,成為單于的親信。他奉命勸降蘇武。

衛律先用劍斬殺虞常,嚇得張勝投降,接著用副使犯罪,要連坐的罪威脅蘇武;蘇武坦言辯解,在他寶劍的威逼下,“不動”。

衛律接著用自己在匈奴受到的賞賜、王位、富貴以利誘惑蘇武;蘇武“不應”。

衛律又說今天投降,作兄弟,不投降,明天你就見不到我,來顯示機會難得,自己的不可一世,遭到蘇武的大罵。

三次交鋒中,衛律陰險狡詐,氣焰囂張,不以投降為恥,反倒以為榮,對蘇武軟硬兼施,威逼利誘;蘇武愛國衛國,忠貞不二,真的做到了“威威不能屈”“富貴不能淫”,一身凜然正氣。

在以情相勸之時,

與降將李陵的對比

李陵是漢朝的將軍,奉命征討匈奴,因兵敗不忍部下慘死,假裝投降。沒想到,換來的是漢武帝大怒,殺了他全家。假的也變成真的了。

李陵被單于派到北海勸說蘇武。不是逼供的場景,不是劍拔弩張,而是擺酒設宴,以老朋友的身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一說蘇武有節義無人看,二說家人的慘狀,三說歸降的共同的痛苦,四說皇帝無情,法令無常。

蘇武則表示一家人願意為皇帝肝腦塗地,自己也願意殺身成仁,先國家後個人,忠貞不渝,無怨無悔。

唐圖轉載|為什麼蘇武會成為民族氣節旗幟性人物?

這三組對比之中,衛律和李陵也形成對比,二人與蘇武的關係不同,身份地位、修養、性格也不同。衛律是無氣節的武夫,唯利是圖,醜態百出。李陵是名將李廣之後,投降是權宜之計,被迫無奈,在勸說蘇武不成之後,反倒對蘇武敬佩至極,可見,其內心也是追求氣節而不得的,也在後悔自己的投降行為。

蘇武在匈奴遭遇了種種困難,承受了生命難以承受之重。出使之前的背景,漢朝和匈奴雙方有交戰,有出使,但是出使風險很大,往往被扣留。他出使不幸遭遇謀反事件被牽連,面對貪生怕死的副使,單于的暴怒,衛律的屠刀和威逼利誘,李陵的聲淚俱下的勸說,把蘇武推向風口浪尖,在各種矛盾之中突顯人物風采。

蘇武自殺之時,衛律的吃驚、“馳召醫”,常惠等人的“哭”,單于的“壯其節”,一驚、一哭、一壯等細節襯托蘇武的錚錚鐵骨,高尚情操。

精神永恆的蘇武

“吾善養吾浩然之氣。”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欣賞的大丈夫,浩然正氣,剛毅執著,忠誠堅貞,大義凜然,視死如歸。這些美好的品德在蘇武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蘇武是那個特殊時代的英雄,是堅持信仰,堅守大義,高尚氣節,不做叛徒的志士。

人生有多少個19年?他卻用19年,用自己一腔熱血寫了一個大寫的“氣節”。

北海岸邊,胡笳聲聲,牧羊人手持漢節,望大雁思故鄉,愛國心如磐石,定要匈奴人看我大漢好男兒,不屈服,不叫苦。他立在那裡,成為了一座永遠無法逾越的豐碑。

(圖文來源:公眾號“郝玲君語文生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