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詩序辨說三:王鄭齊》

朱子《詩序辨說三:王鄭齊》

朱熹《詩序辨說三:王鄭齊》

06王

065

《黍離》,閔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

066

《君子于役》,刺平王也。

君子行役無期度,大夫思其危難以風焉。

(此國人行役,而室家念之之辭。《序》說誤矣。其曰“刺平王”,亦未有考。)

067

《君子陽陽》,閔周也。

君子遭亂,相招為祿仕,全身遠害而已。

(說同上篇。)

068

《揚之水》,刺平王也。

不撫其民,而遠屯戍於母家,周人怨思焉。

069

《中谷有蓷》,閔周也。

夫婦日以衰薄,凶年饑饉,室家相棄爾。

070

《兔爰》,閔周也。

桓王失信,諸侯背叛,構怨連禍,王師傷敗,君子不樂其生焉。

(“君子不樂其生”一句得之,餘皆衍說。其指桓王,蓋據《春秋·傳》,鄭伯不朝,王以請侯伐鄭,鄭伯御之,王卒大畋,祝聃射王中肩之事。然未有以見此詩之為是而作也。)

071

《葛藟》,王族刺平王也。

周室道衰,棄其九族焉。

(《序》說未有據,詩意亦不類,說已見本篇。)

072

《采葛》,懼讒也。

(此淫奔之詩,其篇與《大車》相屬,其事與採唐、採葑、採麥相似,其詞與《鄭·子衿》正同,《序》說誤矣。)

073

《大車》,刺周大夫也。

禮義陵遲,男女淫奔,故陳古以刺今大夫不能聽男女之訟焉。

(非刺大夫之詩,乃畏大夫之詩。)

074

《丘中有麻》,思賢也。

莊王不明,賢人放逐,國人思之而作是詩也。

(此亦淫奔者之詞,其篇上屬《大車》,而語意不莊,非望賢之意,《序》亦誤矣。)

07鄭

075

《緇衣》,美武公也。

父子併為周司徒,善於其職,國人宜之,故美其德,以明有國善善之功焉。

(此未有據今姑從之。)

076

《將仲子》,刺莊公也。

不勝其母以害其弟,弟叔失道而公弗制,祭仲諫而公弗聽。小不忍以致大亂焉。

(事見《春秋·傳》。然莆田鄭氏謂,此實淫奔之詩,無與於莊公、叔段之事。《序》蓋失之,而說者又從而巧為之說,以實其事,誤亦甚矣。今從其說。)

077

《叔于田》,刺莊公也。

叔處於京,繕甲治兵以出於田,國人說而歸之。

(國人之心貳於叔,而歌其田狩適野之事,初非以刺莊公,亦非說其出於田而後歸之也。或曰,段以國君貴弟受封大邑,有人民兵甲之眾,不得出居閭巷,下雜民伍。此詩恐亦民間男女相說之詞耳。)

078

《大叔于田》,刺莊公也。

叔多才而好勇,不義而得眾也。

(此詩與上篇意同,非刺莊公也。下兩句得之。)

079

《清人》,刺文公也。

高克好利,而不顧其君,文公惡而欲遠之,不能,使高克將兵而禦敵於竟。陳其師旅,翺翔河上,久而不召,眾散而歸。高克奔陳。公子素惡高克進之不以禮,文公退之不以道,危國亡師之本,故作是詩也。

(按此《序》蓋本《春秋·傳》而以他說廣之,未詳所據。孔氏正義又據《序》文而以是詩為公子素之作,然則“進之”當作“之進”,今文誤也。)

080

《羔裘》,刺朝也。

言古之君子,以風其朝焉。

(《序》以變風不應有美,故以此為言古以刺今之詩。今詳詩意,恐未必然。且當時鄭之大夫如子皮、子產之徒,豈無可以當此詩者,但今不可考耳。

081

《遵大路》,思君子也。

莊公失道,君子去之,國人思望焉。

(此亦淫亂之詩,《序》說誤矣。)

082

《女曰雞鳴》,刺不說德也。

陳古義以刺今,不說德而好色也。

(此亦未有以見其陳古刺今之意。)

083

《有女同車》,刺忽也。

鄭人刺忽之不昏於齊。太子忽嘗有功於齊,齊侯請妻之。齊女賢而不取,卒以無大國之助至於見逐,故國人刺之。

(按《春秋·傳》,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太子忽,忽辭。人問其故,忽曰:“人各有耦。齊大,非吾耦也。詩曰: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國何為。”其後,北戎侵齊,鄭伯使忽帥師救之,敗戎師。齊侯又請妻之。忽曰:“無事於齊,吾猶不敢。今以君命奔齊之急,而受室以歸,是以師婚也。民其謂我何。”遂辭諸鄭伯。祭仲謂忽曰:“君多內寵,子無大援,將不立。”忽又不聽。及即位,遂為祭仲所逐。此《序》文所據以為說者也。然以今考之此詩,未必為忽而作。《序》者但見“孟姜”二字,遂指以為齊女,而附之於忽耳。假如其說,則忽之辭婚,未為不正而可刺。至其失國,則又特以勢孤援寡,不能自定,亦未有可刺之罪也。《序》乃以為國人作詩以刺之,其亦誤矣。後之讀者,又襲其誤,必欲鍛鏈羅織,文致其罪,而不肯赦,徒欲以徇說詩者之謬,而不知其失是非之正,害義理之公,以亂聖經之本指,而壞學者之心術,故予不可以不辨。)

084

《山有扶蘇》,刺忽也。

所美非美然。

(此下四詩及《揚之水》,皆男女戲謔之詞。《序》之者不得其說,而例以為刺忽,殊無情理。)

085

《籜兮》,刺忽也。

君弱臣強,不倡而和也。

(見上。)

086

《狡童》,刺忽也。

不能與賢人圖事,權臣擅命也。

(昭公嘗為鄭國之君,而不幸失國。非有大惡,使其民疾之如冦讎也。況方刺其不能與賢人圖事,權臣擅命,則是公猶在位也,豈可忘其君臣之分,而遽以狡童目之耶。且昭公之為人,柔懦疎闊,不可謂狡。即位之時,年已壯大,不可謂童。以是名之,殊不相似。而《序》於《山有扶蘇》所謂狡童者,方指昭公之所美。至於此篇則遂移以指公之身焉,則其舛又甚,而非詩之本旨明矣。大扺《序》者之於鄭詩,凡不得其說者,則舉而歸之於忽。文義一失,而其害於義理有不可勝言者。一則,使昭公無辜而被謗;二則,使詩人脫其淫謔之實罪,而麗於訕上悖理之虛惡;三則,厚誣聖人刪述之意,以為實賤昭公之守正,而深與詩人之無禮於其君。凡此皆非小失,而後之說者猶或主之,其論愈精,其害愈甚。學者不可以不察也。)

087

《褰裳》,思見正也。

狂童恣行,國人思大國之正已也。

(此《序》之失,蓋本於子大叔韓宣子之言,而不察其斷章取義之意耳。)

088

《豐》,刺亂也。

昏姻之道缺,陽倡而陰不和,男行而女不隨。

(此淫奔之詩。《序》說誤矣。)

089

《東門之墠》,刺亂也。

男女有不待禮而相奔者也。

(此《序》得之。)

090

《風雨》,思君子也,亂世則思君子不改其度焉。

(《序》意甚美。然考詩之詞,輕佻狎暱,非思賢之意也。)

091

《子衿》,刺學校廢也。

亂世則學校不修焉。

(疑同上篇。蓋其詞意儇薄,施之學校,尤不相似也。)

092

《揚之水》,閔無臣也。

君子閔忽之無忠臣良士,終以死亡,而作是詩也。

(此男女要結之詞。《序》說誤矣。)

093

《出其東門》,閔亂也。

公子五爭,兵革不息,男女相棄,民人思保其室家焉。

(五爭,事見春秋傳。然非此之謂也。此乃惡淫奔者之詞,《序》誤。)

094

《野有蔓草》,思遇時也。

君之澤不下流,民窮於兵革,男女失時,思不期而會焉。

(東萊呂氏曰:“君之澤不下流廼,講師見零露之語,從而附益之。”)

095

《溱洧》,刺亂也。

兵革不息,男女相棄,淫風大行莫之能。(

鄭俗淫亂,乃其風聲氣習流傳已久,不為“兵革不息,男女相棄”,而後然也。)

08齊

096

《雞鳴》,思賢妃也。

哀公荒淫怠慢,故陳賢妃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

(此《序》得之,但哀公未有所考,豈亦以諡惡而得之諏?)

097

《還》,刺荒也。

哀公好田獵,從禽獸而無厭,國人化之,遂成風俗。習於田獵請之賢,閒於馳逐之好焉。

(同上。)

098

《著》,刺時也。

時不親迎也。

099

《東方之日》,刺衰也。

君臣失道,男女淫奔,不能以禮化也。

(此男女淫奔者所自作,非有刺也。其曰“君臣失道”者,尤無所謂。)

100

《東方未明》,刺無節也。

朝廷興居無節,號令不時,挈壺氏不能掌其職焉。

(《夏官》:“挈壺氏,下士六人。”挈,縣挈之名。壺,盛水器。蓋置壺浮箭,以為晝夜之節也。漏刻不明,固可以見其無政,然所以“興居無節,號令不時”,則未必皆挈壺氏之罪也。)

101

《南山》,刺襄公也。

鳥獸之行,淫乎其妹。大夫遇是惡,作詩而去之。

(此《序》據《春秋》經、傳為文,說見本篇。)

102

《莆田》,大夫刺襄公也。

無禮義而求大功,不修德而求諸俁,志大心勞,所以求者非其道也。

(未見其為襄公之詩。)

103

《盧令》,刺荒也。

襄公好田獵畢弋,而不修民事,百姓苦之,故陳古以風焉。

(義與《還》同,《序》說非是。)

104

《敝笱》,刺文姜也。

齊人惡魯桓公微弱,不能防閒文姜,使至淫亂,為二國患焉。

(“桓”當作“莊”。)

105

《載驅》,齊人剌襄公也。

無禮義,故盛其豐服,疾駔於通道大都,與文姜淫,播其惡於萬民焉。

(此亦刺文姜之詩。)

106

《猗嗟》,刺魯莊公也。

齊人傷魯莊公又威儀技藝,然而不能以禮防閒其母,失子之道。人以為齊侯之子焉。

(此《序》得之。)

朱熹《詩序辨說三:

王鄭齊》

朱熹《詩序辨說四:

魏唐秦陳檜曹豳》

朱熹《詩序辨說五:小雅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