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不止 絃歌不輟

即便是最具詩情的妙筆,花盡幾代人生生世世的時間,也無法將一條河前世今生的故事寫完。

不輟筆耕的人並不氣餒,一本本關於河或水的著作被創作出來,不同型別、不同風格,層出不窮。聽故事、瞭解歷史、水畔遊走……開啟書,就可以實現。

《河上一週》

在紛亂的塵世中,一些人渴望傾聽自然的聲音,渴望給心靈找到安穩的歸宿。開啟《河上一週》或許就可以找到。這本書裡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催人淚下的故事,習慣熱鬧繁複生活的人,剛開始讀還會覺得有些平淡枯燥。

本書是19世紀美國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和哲學家亨利·戴維·梭羅(1817~1862年)寫於二十幾歲時的一篇作品。哥哥去世,他寫下他和哥哥在康科德和梅里馬克河上的兩週遊,作為紀念。

《河上一週》主要講述梭羅與兄弟在河上航行了一週,不斷地觀察、深入、思考,最後在深夜回到了家鄉,“此刻,夜已深,我們的小船駛入了它家鄉的港灣,船身親切地撫摸著河面上的燈芯草,發出沙沙的聲音,而康科德那久違的淤泥似乎也被船的脊骨立刻認出來了。那裡的菖蒲自我們出航後就不再挺立,一直保留我們的小船曾經劃過的痕跡。我們興奮地跳上岸,把船拖上來系在先前的那棵野蘋果樹上—樹幹上的痕跡更讓我們備感親切,那是春季漲水時拖曳浮動的小船的鐵鏈磨過的傷痕。”

如同他寫的《瓦爾登湖》,閱讀《河上一週》也能在平凡和簡單中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意義和趣味,感受寂靜之美。但此書也在表現:在自然界的遊歷中,環境對於精神的作用,人如何在自然環境中思考和明辨。

激流不止 絃歌不輟

《河上一週》書影

《黃河之旅》

美國作家、著名漢學家比爾·波特因《空谷幽蘭》一書被中國讀者熟知,追溯中國禪宗文化的遊記《禪的行囊》也同樣受到中國讀者的熱捧。

憑藉著對中國文化的熱情和對黃河之源的強烈好奇,1991年3月,比爾·波特從黃河入海口東營出發,沿黃河逆流而上,途經濟南、鄭州、洛陽、延安、包頭、臨夏等20多個城市,歷時兩個多月,踏遍中華文明的起源之地,最終到達約古宗列盆地的黃河源頭,成為當代第一位成功到達黃河源頭的西方作家。

比爾·波特將此次文化之旅整理成書,書名為《黃河之旅》。書中詳述黃河沿岸各地的歷史遺蹟和民間傳說,從泰山上刻有“孔子登臨處”的石坊,到鄒城紀念“孟母三遷”的大廟,從石門山上李白杜甫珍重道別的涼亭,到少林寺後達摩祖師面壁九年的石洞,從靈寶縣老子騎青牛而過的函谷關,到芮城永樂宮中的呂洞賓墓,比爾·波特向讀者展現著數千年來中華民族承受的苦難坎坷和創造的燦爛文化。

除了文化遺蹟,比爾·波特也記錄下黃河流域各地自然景觀和風土人情,入海口荒涼的灘塗、菏澤的碧綠牡丹田、濤聲入夢的大禹渡、雄偉壯觀的壺口瀑布、榆林的沙地植物園、青銅峽的羊皮筏漂流、一望無際的青海湖和和諧自然的鳥島、牧草青青的約古宗列盆地……自然風光也是書中一大亮點。

《多瑙河之旅》

多瑙河富有詩意,受音樂家寵愛,它還是連線歐洲和亞洲、德國和希臘的通衢,沿著這條水路,詩一般的文字源源不斷被創作出來。

克勞迪歐·馬格里斯是一位義大利學者、作家、翻譯家,他用神采飛揚的筆觸寫就《多瑙河之旅》一書,引導讀者領略這條古老大河裡流淌的文明。馬格里斯沿著多瑙河遊歷中歐地區,從頗具爭議的多瑙河源頭—德國南部的黑森林,到達羅馬尼亞地域中黑海的入海口,再現了所遊城鎮當地的傳說、故事和歷史事件,並感受到東西方宗教給文化帶來的迥異影響。德國、奧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南斯拉夫,馬格里斯描繪的不一樣的城市猶如夢境般掠過。

《多瑙河之旅》是克勞迪歐·馬格里斯的成名作,1987年他因該書獲得義大利巴古塔獎。此外,馬格里斯還曾獲得過義大利斯特萊加文學獎、伊拉斯謨獎、阿斯圖里亞斯王子獎、奧地利國家歐洲文學獎等,並在法蘭克福書展上獲得德國書業和平獎。

激流不止 絃歌不輟

《多瑙河之旅》書影

《萊茵河傳》

萊茵河,北方文化之源泉。維克多·雨果曾說:“我最愛的河流是萊茵河,這條河映照著整個歐洲的歷史。”貝多芬誕生於萊茵河畔的波恩,他傾聽著萊茵河水日夜奔流的聲音,寫出了他的第一批樂曲;歌德也是在萊茵河支流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誕生,並在那幢四層的樓房裡寫出了膾炙人口的《少年維特的煩惱》……

卡爾·施蒂勒(1842~1885年)做過律師,然後遊歷英國、法國、瑞士、義大利等國家,後來成為專欄作家和報社編輯,寫了大量遊記,文字優美,富有詩意。他讚美萊茵河,稱它是日耳曼民族之河,北方文化之源泉,併為這條“父親河”所顯示的德意志精神而感到驕傲,“對沿岸美景和對祖國的熱愛”就是《萊茵河傳》寫作的主旋律。

《萊茵河傳》一書的初版發行於1875年。全書除一篇引言外,共有由三名作者撰寫的32篇文章,涵蓋了萊茵河從瑞士的源頭到荷蘭的出海口沿岸的自然風光、城鎮村落、風土人情、歷史典故等內容。

整本書以遊記體為主,作者用老船伕似的口吻,伴讀者一同順萊茵河而下。讀過此書,遊覽過萊茵河的人或許會再此愛上了這裡;沒有去過的可能也不用再去了,只因為卡爾·施蒂勒“寫得太生動,歷史與現實、自然與社會如在目前”。書中還不乏作者本人的感想和詮釋,聊發幽古之思。

《尼羅河的贈禮》

印度洋處於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之間,是溝通亞洲、非洲、大洋洲的交通要道。《尼羅河的贈禮》一書不是一本旅遊指南,而是一本介紹印度洋史的跨國界、洲際的區域史書。

作者溫靜是一位青年學者,研究領域古代埃及文字、歷史與考古,古代埃及與周邊文明的交往,以及古代文明比較研究等。溫靜在古埃及文明的各個層面上分別取景,選擇代表性的傳奇人物故事,例如古埃及文明的生死觀,古埃及人的日常娛樂生活,金字塔的王家工程隊與統籌規劃等等。

本書讓讀者感受到一個立體鮮活的古代埃及,感受到自我的渺小與精神的奧秘,體會到人對和諧與永恆的嚮往。

激流不止 絃歌不輟

《尼羅河的贈禮》書影

《巨流河》

世界的、國家的、個人的歷史都在歷史大河中奔騰而過,彼此擠壓衝撞。所有的輝煌榮光、忍辱負重、生死存亡,將被歲月的車輪碾壓為沙塵,好在河流不止,絃歌不輟。這也是大多數人讀完齊邦媛的小說《巨流河》時的感受。

巨流河,在清代被稱為遼河;啞口海位於臺灣南端,是鵝鑾鼻燈塔下的一泓灣流。臺灣學者齊邦媛在80歲高齡以此灣流為名的書,回望顛沛流離也波瀾壯闊的一生,是自傳性質的著作。恰逢出生於戰亂年代,個人的歷史與國家、世界的歷史的彼此烙印就愈發深刻,這本書寫的就是一個並未遠去的時代,關於兩代人從巨流河到啞口海的故事。立志將中國建設成現代化國家的父親,在牧草中哭泣的母親,公而忘私的先生;唱著《松花江上》的東北流亡學子,初識文學滋味的南開少女,含淚朗誦雪萊和濟慈的朱光潛;盛開鐵石芍藥的故鄉,波濤滾滾的巨流河,那暮色山風裡、隘口邊回頭探望的少年張大飛……這些人物身邊的故事是作者念念不忘的當年事,是埋藏巨大悲傷的時代故事,同時也是為有骨氣的中國做的一次生動素描。

相對於歷史書上冷冰冰的日期與一筆帶過的事件羅列,她所親歷的戰爭帶給普通百姓的混亂苦痛流血死亡更加立體真實,更加蕭殺無助。

《巨流河》的後半部分,著墨於臺灣在內戰之後的文化重建和齊邦媛自身的學術生涯。與同時期的大陸狀況相比,也有著令人唏噓的一段歷史。

激流不止 絃歌不輟

《巨流河》書影

《風語河岸柳》

“你知道,”鼴鼠說,“我這輩子還從未坐過船。”

“什麼?”水鼠叫道。“我親愛的夥計,你算白活了!相信我,沒有什麼―真的沒有什麼―比在船上打發時光更愜意。”

從此,鼴鼠在他的朋友水鼠身邊體驗到了一種新的生活。在河邊,在漫長的金色的夏天,風吹過柳樹時,在輕輕低語著它的秘密。生活充滿了興奮和冒險,還有新的朋友:水獺和獾,當然少不了蛤蟆先生―著名的,聰明的,勇敢的,了不起的癩蛤蟆先生。

這些可愛的角色出自《風語河岸柳》一書。

這本書的作者肯尼斯·格拉姆(1859~1932年)曾就職於英格蘭銀行多年,同時也是一名作家。《風語河岸柳》最初只是他講給他綽號小家鼠的小兒子阿拉斯特聽的床邊小故事。此書於1908年出版,早已成為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兒童讀物之一。

任性莽撞的癩蛤蟆、面冷心熱的老獾、熱心助人的水鼠……書中個性鮮明的小動物,皆是現實世界中孩子的縮影。作者細細描寫季節的流轉、大自然的變化,以及動物們生活中發生的點點滴滴,生動寫出迴繞在柳林中的友誼與溫情。

激流不止 絃歌不輟

《風語河岸柳》書影

《以水為中心的山西社會》

山西之長在於煤,山西之短在於水,煤和水是山西區域社會歷史變遷的核心因素,也是研究山西區域社會的突破口。

《以水為中心的山西社會》一書,從社會史的角度研究山西水資源問題,就是要克服過去“就水而水”,以水利工程和技術為主的單一框架,建立“以水為中心延伸出來的區域性社會關係體系”,勾連環境、土地、森林、植被、氣候等資源要素及其變化,進而考察由此形成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組織、規則、象徵、傳說、人物、家族等社會生活和社會變遷的“整體的歷史”。

本書內容涉及水利社會史研究的理論方法、河域泉域、湖泊存廢、分水爭水、水權水案、水利水患、禮治制度、家族祭祀等多方面,意在建立“以水為中心的山西社會”的基本研究框架。

激流不止 絃歌不輟

《以水為中心的山西社會》書影

《水:財富、權力和文明的史詩》

走出山西,以更遼闊的視野看水對人類歷史的影響。在歷史上,控制水財富對於大國興衰、文明成就突破、民族主要定居地遷徙,以及日常生活質量改善的意義甚至超過石油在今天的重要性。

《水:財富、權力和文明的史詩》選擇用“水”作為展開世界史的角度,記述水在世界發展史中的作用。從美索不達米亞、羅馬帝國、封建社會的中國、伊斯蘭教的鼎盛時期、工業革命的歐洲和美國,書中拉開的時間線跨越了上下五千年,空間覆蓋了三大文明所在區域。

擁有如此遼闊視野的斯蒂芬·所羅門是一位媒體人,在《紐約時報》和《經濟學人》長期撰稿,出版多部著作,目前主要從事世界水利史的研究工作,時有相關文字見諸報端。此次借《水:財富、權力和文明的史詩》一書,他想傳遞的資訊是,在人的慾望和國家財富的擴充套件中,“水”,確切地講是“淡水”,這種資源是如何一直髮揮著必不可少的作用的。一旦水資源可以掌控、可以飲用和可以用於航行,水就成為文明興衰的關鍵。

在《水:財富、權力和文明的史詩》中,所羅門首次向讀者描繪了歷史上圍繞水的各種權力爭奪、捲入其中的著名人物、古代灌溉文明搖籃的水利突破過程,以及水資源在羅馬帝國、中世紀中國、伊斯蘭文明黃金時代、歐洲崛起時期、蒸汽工業革命時期各種引人注目的利用和發展。作者指出,時至今日,水依然是二十一世紀—淡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危機時代—政治、經濟和環境發展的巨大驅動力量。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