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天書:契丹與西夏文字記

失落的天書:契丹與西夏文字記

鏨花鳳鳥紋瓜稜形金執壺 (外側鏨刻契丹文)

遼代

上海觀復博物館 藏

內蒙古東部林西縣,北鄰茫茫的大興安嶺,與烏珠穆沁旗草原接壤,常年安逸,唯有西拉木倫河從深山裡發源,緩緩流過這一片靜謐的峽谷。民國九年(1920年)的春天,一座遼國大墓的發掘,引起了東西方漢學家的關注,一瞬間,使這樣一個邊遠的小城成為了全世界矚目的焦點。一個失落的王朝,重新回到了世人的眼中。

失落的天書:契丹與西夏文字記

東丹王耶律倍《東丹王出行圖》(區域性)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藏

遼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權。公元907年,由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國,為契丹可汗,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1007年遼聖宗耶律隆緒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公元1125年,大遼為金國所滅,共歷九位帝王,享國二百一十八年。

據記載,契丹族的帝王陵寢共有三處,第一處在內蒙古巴林左旗的林東縣;第二處在遼寧省北鎮市醫巫閭山;而第三處就在內蒙古林西縣。這三處陵寢中埋葬著遼國的九位帝王,而這次發現的,就是遼道宗耶律洪基的陵墓。在這次大規模的考古挖掘中,大量的遼國文物出土,在其中,有四塊石碣,其二為漢文,另外兩塊為契丹文。當時的考古技術不如現在,所以漢學家們就用手寫抄錄的方法記下了石碣上共1439個契丹文字。要知道在此之前,中國發現的契丹文字只有陶宗儀在《書史會要》中記錄的“朕敕走馬急”五個字,這一千多個的契丹文字,堪稱在契丹文字的研究上具有驚人的歷史價值。

失落的天書:契丹與西夏文字記

契丹文八角銅鏡

遼代

吉林省博物館 藏

契丹文作為一種失落的文字,一直是中西漢學界,尤其是邊疆學者們兢於研究的課題,羅福成、厲鼎煃、王靜如等,都成為了契丹文研究的突出代表人物。

失落的天書:契丹與西夏文字記

羅福成《道宗皇帝哀冊釋文》

契丹文是契丹民族為了記錄自己的語言而創造的一種文字,它參考漢字的組成部分而形成,有些甚至和漢字字形基本相似,分為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兩種。

契丹大字是由遼太祖於神冊五年,即公元920年九月十四日下詔頒行。契丹小字是由耶律阿保機的弟弟耶律迭剌於公元925年左右受回鶻文的啟發而創造出來的。遼穆宗應歷十年(公元960年)的《痕得隱太傅墓誌》是現存時代最早,儲存最完整的契丹大字石刻。

契丹大字與契丹小字都有表音與表意的作用,契丹小字雖流傳下來的更少,但其表音卻更加豐富。契丹大字的書寫方式與漢字相似,而小字則略有區別。契丹大小字一般不採用混用的模式。契丹大字一般多用於碑刻、詔書等重要正式場合,而契丹小字則應用範圍更加廣泛,但這樣的規則也沒有絕對。契丹大小字不像我們今日看到的一些亞洲文字,例如日語中的平假名、片假名、日文漢字,可以同時出現在一篇文章中,而契丹大小字,則有它們各自使用的特殊場合,為兩種不同的文字系統,基本不會出現在一起。

契丹大字每個字就代表一個音節,並有自己的含義。

例如:

失落的天書:契丹與西夏文字記

和漢字對比是這樣的效果:

失落的天書:契丹與西夏文字記

而契丹小字則比較複雜,它的使用有些類似於漢字的偏旁部首,但每一個都獨立成為一個表音符號,這樣的契丹小字被稱為一個原字。一個到七個原字按照從左至右、從上至下的組合排列形成一個契丹詞。所以契丹小字的書寫方式,會區別於漢字的書寫方式,其單位不是一個字,而是一個詞。很難理解?讓我們來做一個更形象的解釋。例如,韓文中的一個字,是由類似於偏旁部首的各個部分組合而成,而每一個偏旁部首都作為一個聲母或者韻母出現。所以韓文的單位,可以看做是一個字,這類似於契丹大字的發音規則。

例如:

失落的天書:契丹與西夏文字記

而契丹小字的組合,更像是泰文的出現形式,由每一個單獨的字作為一個表音元素,組合成一串,就成為一個表音且有含義的詞。

例如:

失落的天書:契丹與西夏文字記

契丹小字的基本組合形式會出現以下七種:

失落的天書:契丹與西夏文字記

寫成例詞就變成了這個樣子:

失落的天書:契丹與西夏文字記

現存考古發現整理的契丹大字一共有1000多個,而契丹小字原字有400-500個。契丹文的史料少之又少,現在主要以石碑等形式留存。世界上發現最長的一份契丹文史料,如今收藏於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這本契丹大字寫本有一萬五千多字,但字跡潦草,能解讀出來的內容也是極少的一部分。

金國後來根據契丹文字結合漢字創制了女真文字,但在金滅遼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金國境內仍然在使用契丹文字,直到金章宗明昌二年(1192年),才真正詔罷契丹文字。所以女真文在一定程度上,與契丹文有著相似之處。

失落的天書:契丹與西夏文字記

女真文梅花幾何紋銅鏡

金(1115-1234年)

四平市博物館 藏

在中國失落的古文字中,還有一種,曾在歷史上留下了神秘而經典的一筆,那就是西夏文。

失落的天書:契丹與西夏文字記

西夏文殘碑

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 藏

西夏是党項族建立於公元1038年的一個政權,統治地域為今寧夏、甘肅、陝西北部和內蒙古西部的廣闊區域,享國不到200年。直到忽必烈帶蒙古大軍滅西夏,將其族人盡皆誅滅,西夏文字也隨著歷史的煙塵一起,埋藏於歲月的長河之中。西夏國人信奉佛教,所以在黑水城出土了大量西夏時期的佛畫與西夏文經卷。

失落的天書:契丹與西夏文字記

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和本續》(區域性)

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 藏

西夏文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是記錄党項族語言的文字。屬於表意文字,是漢藏語系的羌語支,和現代的羌語與木雅語比較相似。是西夏景宗李元昊在大慶元年,命大臣野利仁榮創制。西夏文共有5000多字,觀其形制和漢字有共通之處,其形態方整,有時候甚至給人感覺過於方整;筆畫非常複雜,五筆內能寫完的字基本沒有。每個西夏文字都佈滿了橫橫豎豎撇撇捺捺,讓人有一種迫於繁重的感覺。所以,西夏文雖然屬於已經失落的文字,卻受到很多書法家們的喜愛。

西夏文字屬於表意文字,構字的方式也比較相似,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每個字都長得差不多。可想而知運用在當時的官署文書、法律條令以及文學著作中時,是怎樣一種令人崩潰的模樣。

失落的天書:契丹與西夏文字記

西夏文《三才雜字》

敦煌研究院 藏

西夏文字的造字方法,是參照了漢字的“六書”理論,大部分的字都是合成的。也就是說,先造一些表意的部分,再把這些部分合成起來,就變成了一個個新的西夏文字。這種方法,很像古琴的減字譜。

古琴的減字譜,是利用多個漢字的某一部分拼在一起,形成一個有些古怪的“漢字”,然後一個字就可以表示一個複雜的彈琴指法。

例如:

失落的天書:契丹與西夏文字記

這個指法,代表左手用大指按六絃九徽,右手用撮的指法同時彈奏六絃與空四弦。這種利用合成字來表示含義的方法,與西夏文字的構成方法十分相似。

我們來看一個西夏字的例子:

失落的天書:契丹與西夏文字記

這個字就是“夏”字,上半部分是漢字“不”的變體,下半部分是漢字“死”的變體,所以說西夏文字的創制,在很大一方面是來源於統治者的主觀思想。

失落的天書:契丹與西夏文字記

雖然西夏文中也存在單體表意字,但是這樣的字非常少,基本上以合成字為主。合成之後看起來整齊劃一,規規矩矩,但一小部分的不同可能就是另外一個字了。

西夏文與漢字對照

失落的天書:契丹與西夏文字記

文字,是一個國家、一段文明最重要的產物,它是與鄰國交往中代表本國身份與文化的體現,也是在跨國商貿中不可或缺的必要工具。在中國古代,包括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粟特文、吐火羅文等重要的少數民族文字,都是中國古代輝煌歷史中綻放的一朵朵異域之花。雖然它們今天都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但是在儲存完好的文物裡,雕刻精美的石碑上,依然能見到其優雅的身姿。它們即使只是靜靜地存在,亦將被後世傳頌。

上海觀復博物館

掃碼 雲遊

VR 全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