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帖取法到底法在其形抑或其神?如何才能克服取法不得法的毛病

謝謝你的邀請和提問。“臨帖取法,取的的什麼法?”這是問題提的好。前幾天好像有一個類似的問題,說的就很明確了,師法古人,不但在法更在於理。

我們很多學習書法的朋友可能對“法”特別在意,而對於“理”就不是那麼在意了。

所以,千里馬就從臨帖取法,到底要取什麼“法”,如何取法就能得法來談談臨帖問題。

首先,到底書法的法是什麼?有人說是“形”,有人說是“神”,也有人說是形神兼備。

臨帖取法到底法在其形抑或其神?如何才能克服取法不得法的毛病

其實大家說的對沒錯,問題是我們如何做到臨帖的“形”?如何做到臨帖的“神”?又如何做到臨帖的“形神兼備”?

我們學習書法,重在實踐,不是要空談理論和技法。沒有實實在在的可實踐性,什麼理論都會落空的。

比如說,臨帖先要把“形”臨準,這個是大家都知道的。

但是,拿起筆臨摹字帖的第一筆叫起筆,就會難道一個人幾十年!這樣的臨摹到底對不對?為什麼不對?為什麼對?

所以,書法重在實踐,而且要有科學的實踐方法,這就是基本的“法”。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就真正懂得了書法的“法”到底是什麼內容了。

如果我們能夠把第一筆“起筆”寫對,就一定代表第二筆“行筆”寫對嗎?這就是“法”。

臨帖取法到底法在其形抑或其神?如何才能克服取法不得法的毛病

如果把第二筆寫對,就代表第三筆“收筆”也寫對嗎?這就是法!你是不是這樣想過尼?

我們臨帖最基本的就是把一個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寫對才叫“取法”。如果一個筆畫的這三個環節上的三筆都寫不對,你想想臨帖的法上哪去了?

那麼,把一個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寫對,這是形還是神?

這就涉及書法的神,到底在哪裡?我們能不能學到書法的“神”?

去年我寫文章,就談過這個問題,我的意見是:學習書法形和神完全可以同時學到手。

結果,一個朋友說,老師,把形學出來就不錯了,神根本學不出來的。

我就問他,你就說說書法的神在哪裡?

關於學習書法,確實沒有提到“神”的問題。

臨帖取法到底法在其形抑或其神?如何才能克服取法不得法的毛病

唐代書法家孫過庭提出:神采為上,形質次之。這是針對創作而言的。

我們學習書法確實出來沒有人提出過要學“神”的,因為,臨摹階段絕大部分人是在學“形”,因為絕大部分臨帖者都是初學者,因此,要求臨摹有“神”,這是要求高了很多,而不是一點。

但是,千里馬發現:我們完全可以在初學書法的時候,就達到“形神兼備”的程度。

為什麼?因為書法的形我們容易理解,但是,由於我們對“形”的理解是比較粗糙的,所以,就把“神”給忽略掉了。

書法神沒有脫離“形”而獨立存在。沒有了形也就沒有了神。因為,經典字帖都是形神兼備的書法。為什麼我們只能學習形,不能學習“神”?這個邏輯是不通的,實踐也是不完整。

書法的神就在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之中。一個字是由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組成的,所以,把每一個字的筆畫按照字帖的起筆、行筆、收筆寫出來,這就達到形神兼備的的程度了。

臨帖取法到底法在其形抑或其神?如何才能克服取法不得法的毛病

所以,我們臨帖完全可以做到形神兼備的。

為了達到這樣學習書法,如果我們按照“四法三筆”學習書法,就一定會實現形神兼備的臨摹目標。

所以,我們學習書法的“取法”就是如何做到形神兼備了。

如果做到形神兼備臨帖,那麼,我們“取法”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臨帖取法到底法在其形抑或其神?如何才能克服取法不得法的毛病

所以,我們從實踐看如何把“形”和“神”都學出來。

首先學習筆畫。我們用“三法”即起筆、行筆、收筆。

這裡我們主要說說如何認識起筆、行筆、收筆。

現在,大家都知道一個筆畫是起筆、行筆、收筆構成的。

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我們還沒有真正對一個筆畫的分析深入到如何起筆、如何行筆、如何收筆之中。

臨帖取法到底法在其形抑或其神?如何才能克服取法不得法的毛病

因為,每一個書法家的書法作品,每一個不同的字帖。他們的筆法不同,所以,起筆、行筆、收筆就不同,這是這些書法的形質不同,也是這些書法的神采不同之處。

所以,我們就更應該注意已經你自己臨摹的字帖,他的每一個字,每一個筆畫的形質和神采有什麼不同。

例如,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他們的書法作品風格用筆都不一樣,而這些不一樣處,首先體現在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的不同。

為什麼我們要把一個筆畫分為起筆、行筆、收筆三部分呢?

這不是要分解筆畫,而是為了分析筆畫的結構。

書法的筆畫是有結構的,這個結構就是起筆、行筆、收筆。你不把這個結構寫出來,筆畫怎麼會有神采?

臨帖取法到底法在其形抑或其神?如何才能克服取法不得法的毛病

所以,臨帖第一個“取法”就是把筆畫的結構這個法取回來。

但是,書法不是隻有把筆畫結構取回來,就把書法的神采都取回來了。

書法還有一個結構,叫“字法結構”。這個結構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但是,大家不熟悉的是,結構的神采在哪裡?

千里馬的回答是在書法的第四筆!

臨帖取法到底法在其形抑或其神?如何才能克服取法不得法的毛病

前面我們說了,書法的“三筆”叫起筆、行筆、收筆。把這三筆學到手,就是把筆畫學到手了。

那麼要把“字法”學到手,就要學書法的第四筆,這就是“接筆”。

什麼是“接筆”?就是“下一個筆畫”的起筆位置怎麼寫。

我們臨帖都是一筆接一筆的寫,但是,有一個問題我們是有所忽略的。

這就是寫“下一筆”的時候,我們對這一筆與上一筆關係,往往是含含糊糊的。

臨帖取法到底法在其形抑或其神?如何才能克服取法不得法的毛病

看舉例說明。這是一個臨摹顏真卿《多寶塔》字帖徐浩的徐字習作。

我們看,他的“接筆”問題從雙立人,第二筆,撇的“接筆”就出問題了。第二筆的“起筆”位置,應該在第一筆撇的偏左,但是,他偏右了,這樣就擠壓了,右邊“餘”的空間,無法給“餘”的第一筆撇舒展的空間,那麼,這個字臨摹出來,就算“形”準了,也不會有神采的。

臨帖字法的結構,主要是在“接筆”上實現的。“接筆”貫穿一個字的每一個筆畫,一直到最後一個筆畫,甚至下一個字整個字帖。

臨帖取法到底法在其形抑或其神?如何才能克服取法不得法的毛病

所以,臨帖的法我們主要是兩個結構的“法”,即:筆畫的結構和字法的結構。如果我們學會書法的“兩個結構”,那麼,書法的原理也就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了。真正的“法”,要的就是這個道理。

這是我們學習書法基礎的基礎。

臨帖還有很多“取法” 例如墨法、章法等等。但是,基礎問題都含含糊糊,墨法和章法有什麼用?

初學書法,想達到形神兼備,就要把筆畫結構和字法結構紮紮實實學到手。然後再學習墨法和章法也就容易多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