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碑刻失真的探討

碑刻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載體。從碑刻中我們瞭解歷史、解讀文化、學習藝術、探討風俗。碑刻文字是書法學習的重要範本。但歷來書法家都認為拓本為下真跡一等,不能反映作者書寫的本貌,其原因就是碑刻拓本會有很大的失真,今天我們就主要探討一下造成拓本失真的各種因素。

對碑刻失真的探討

《馬周碑》

首先是書者針對碑刻作品的刻意處理,例如顏真卿在《乞御書天下放生池碑額表》中就曾說過:“緣前書點畫稍細,恐不堪經久,臣今謹據石擘窠大書一本,隨表奉進…”,為使碑刻作品抵禦歲月侵蝕,刻意加粗筆畫,這本身就與正常書寫有一定差別。如果據拓本而認為書家筆畫粗獷,當成特點來學習,甚至誇張以突出其味,就容易形成墨豬之相。

對碑刻失真的探討

《顏家廟碑》

碑刻文字上石一般有三種方法,一是直接在碑石上書寫,這種方式多見於小型墓誌或摩崖石刻,由於石質感與紙、絹不同,效果一般很難與在紙上書寫相比。

對碑刻失真的探討

寫經墨跡

另一種是先在紙或絹上書寫,然後把作品直接上石,真跡損毀,碑刻留存。大多數碑刻都是用這個方法。

對碑刻失真的探討

《向壽墓誌》

這個方法存在兩個問題,一是上石需要將作品全部打溼,展平,再覆在碑石上,這個過程很容易使作品造成拉伸變形。第二個就是無論是寫在紙上還是寫在捲上,墨水會令基材收縮,而作品上石需要將作品全部打溼,慢慢陰乾,這個過程會出現伸展,再收縮的兩個過程,由於紙、絹的收縮效能和碑石不同,在陰乾的過程中,容易在成作品變形,甚至開裂。

對碑刻失真的探討

《禮器碑》

所以原作上石是一件非常依靠經驗的工作,稍有閃失就會造成嚴重的失真。

對碑刻失真的探討

《李璧碑》

另三種是先在紙或絹上書寫,然後再經勾摹上石,如趙孟寫的一些墓誌,其墨跡流傳了下來,說明當時是勾摹上石,未損毀原作。由於勾摹使用碳條,不存在字跡收縮的問題,但勾摹本身就是再次加工過程,已經很難和原作相比了。

趙孟《膽八碑》原跡

然後是刻工對作品的影響,刻工在鑿刻過程中是否對作品進行了修飾,掩蓋了書寫瑕疵?是否忽視了細節?刻工的水平能否完全呈現出作品本貌?這些問題都將直接影響作品的失真程度。

對碑刻失真的探討

《姚伯多墓誌》全無筆意

另外鑿刻的手法,也將對作品產生影響,當碑石受到侵蝕後,直鑿的字口容易殘損,使筆畫變粗,斜鑿的筆畫逐漸變細,細節將消失。斜鑿的中心線是否與筆畫的中心線完美重合,如果達不到完美重合,經過侵蝕後筆畫會產生位移,而筆畫的中心線是靠刻工去理解的。

直鑿

斜鑿

中心偏移造成日久筆畫偏移

環境侵蝕對碑文的影響 是最為巨大的,很多碑刻經侵蝕後已經破敗不堪,無法辨認。

對碑刻失真的探討

《裴岑紀功碑》這寫的啥呀!

然後是錘拓,錘拓水平也決定著拓本的優劣,墨色過淺,對比度不夠,墨色過深容易侵潤字口,

對碑刻失真的探討

《爨寶子碑》怪異的筆法

最後是割裱,重新剪裁會破壞原有的佈局,無法窺視作者原先的章法,拓片中字型一般會有凹陷,裝裱成平面時就會造成拉伸變形。

對碑刻失真的探討

《自書告身帖》拓本是不是比墨跡更圓潤

同時碑刻作品無法表現墨色濃淡變化,很難還原作者的筆法扭轉和書寫節奏。這些因素造成的失真都使後人難窺真貌。因此許多書法家認為碑刻作品遠不如墨跡真實可靠。這也使傳世墨跡尤為珍貴。

對碑刻失真的探討

趙佶《草書千字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