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相親會到古代愛神,520看“典籍裡的浪漫中國”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大型相親會到古代愛神,520看“典籍裡的浪漫中國””,“vid”:“d3338j5gnuo”,“img”:“http://puui。qpic。cn/vpic_cover/d3338j5gnuo/d3338j5gnuo_hz。jpg/640”,“desc”:“”})

520又到了,中國古代並沒有嚴格意義上愛情主題的節日,但一些節日為青年男女邂逅相戀提供了舞臺,自古以來無數愛情故事在這些節日裡上演。當下520由於是“我愛你”的諧音,被助推為代表愛與浪漫的日子。藉著520的羅曼蒂克氛圍,請青年文化學者侯印國來解讀下中國的情人節,以及中國人的浪漫。

大型相親會到古代愛神,520看“典籍裡的浪漫中國”

河南衛視“清明奇妙遊”中踏春圖景

上巳:春日的浪漫邂逅

侯印國告訴記者,中國古代節日中最具有情人節氣質的,不是“坐看牽牛織女星”的七夕,也不是“花市燈如晝”的元宵,而是三月上巳節。

上巳的起源極為古老,傳說中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所撰寫的《周禮》中,記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東漢鄭玄注云,“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侯印國表示,“這個儀式的主要內容,實際上就是將人們聚集到水邊,洗澡沐浴。有一部分民俗學者研究認為,這一儀式的緣起,其實是男女春日在水邊相歡、女性祝水乞孕,本質上是一種大型相親活動。這是很有道理的,在一些少數民族中還保留有這樣原始的風俗,包括至今風行的潑水節,也是類似習俗的變體。”

“無論如何,至少在《詩經》的時代,上巳已經成為男女春日邂逅和表達愛意的日子了。”《鄭風·溱洧》所描寫的,就是三月上巳,在鄭國的溱水和洧水邊,兩位青年男女表達愛意、攜手遊春的故事。

在周代,男女春日邂逅還被寫進法律。《周禮》提及,在仲春時節,令男女成婚。這個時候,如果有青年男女私奔,也不加禁止。如果應該嫁娶而不無故嫁娶的,就要處罰。有男女過來年齡還尚未成婚,要了解他們的情況和困難,進而幫助他們成婚。

到了後代,上巳節男女相約的習俗持續了非常長的時間,到了唐代的上巳,“傾都人物,於江頭禊飲踏青”,從南北朝到唐代,三月春遊是士女們一年中最重要的遊樂活動。直到唐代中期以後,上巳節的傳統才在中國慢慢消失。

大型相親會到古代愛神,520看“典籍裡的浪漫中國”

電視劇《大明宮詞》中太平薛紹初遇

元宵:“破鏡重圓”背後的故事

上巳的習俗在唐代漸漸淡去,取而代之的愛情節日是元宵節。正所謂“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唐代以後,由佛教燃燈儀式演變而來的元宵燈會成為全民習俗。元宵前後,沒有宵禁,男女老少都可以盡情出遊,青年男女就有了邂逅的機會,很多愛情故事由此萌芽。

侯印國說,從先秦開始中國一直延續著宵禁的政策,唐代也是如此,但只有在元宵前後三天,允許百姓夜遊,這就是所謂的“放夜”。武則天神龍年間,洛陽燈會繁勝,無論貴族官員,還是普通百姓,無不夜遊,街道觀燈者人潮湧動,當時有數百人寫詩描述這一盛景,只有蘇味道等三人的最為出色。

元宵節的“金吾不禁”,給青年男女們相會的舞臺,於是便有了不少浪漫邂逅的愛情。侯印國舉例說,著名的典故“破鏡重圓”出自於唐代孟棨《本事詩》,便是和元宵節有關的故事。說陳朝被隋朝滅亡時,陳朝太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拿著半面鏡子在首都售賣,以此方法相認相聚。後來樂昌公主流落到隋朝大臣楊素家中,得到寵幸,而徐德言歷經磨難,也終於來到京城。楊素後來將樂昌公主送回到徐德言的身邊。兩人最後終老江南。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宋代元宵節的愛情,從兩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宋詞中就能有深切的感受。“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宋元以來的話本小說,所描寫的愛情故事有不少就發生在元宵。例如《張生綵鸞燈傳》,講的是越州少年張舜美在元宵節觀燈遇美女約定一起私奔。結果出門後在鬧市不小心被人潮擠散,張生在碼頭髮現一雙繡花鞋,誤以為女子已死,含悲離去。而這個女子其實沒死,欲投水被一個尼姑救下,從此在大悲庵生活。後來張生進京應試,路過大悲庵偶遇,兩人才得以團圓。

大型相親會到古代愛神,520看“典籍裡的浪漫中國”

《長安十二時辰》截圖

七夕:現代人構建出的古代情人節

“提到古代情人節,很多人第一印象便是七夕,這當然是因為七夕的背後,有個家喻戶曉的愛情故事。”侯印國說,但古人從來不把七夕作為紀念愛情的節日來過,七夕風俗中也沒有紀念牛郎織女這一項,更沒有男女青年在這天相會戀愛。今天的人們更多是根據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想當然地認為這天是古人致敬愛情的日子。

牛郎和織女的故事由來已久,但也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侯印國在《風月同天:古代文化變遷中的細節》一書中有一篇《牛郎織女簡史》,專門討論過這個問題。牛郎織女的本是天上的星辰,最早對它們的描述,是先民星辰崇拜的一種體現,大約在戰國時期,已經開始有了牛郎織女相愛的傳說,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戰國竹簡,就有牽牛娶織女的記載。東漢代末年和三國初期,已經出現了不少文人關於兩人愛情的描述,尤其以《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最為有名,牛郎織女隔著銀河不能團聚的故事,已經成為了有情人不能相見的典故。將他們的愛情和七夕聯絡起來,則是南北朝時期的事情,《荊楚歲時記》中便說:“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

到了明清時期,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成為小說戲曲的主題,也越來越世俗化。“我們今天熟悉的牛郎織女故事,則是現當代著名作家葉聖陶改寫的,和明清流行的傳說又有了很大不同。”

大型相親會到古代愛神,520看“典籍裡的浪漫中國”

你知道中國古代的愛神嗎?

說了情人節,侯印國也順便聊一聊古代的愛神。古代有不少神仙的職責與人間情愛相關,其中分管男女姻緣的,有月老、合和二仙和月光菩薩,分管同性相愛的,則有兔神。

月下老人的故事出自唐代李復言《續幽怪錄》中的《定婚店》,頗有意思。大概是說唐太宗貞觀年間,杜陵(今西安東南一帶)有個大齡單身男青年叫韋固,一直找不到物件。他偶遇“主天下之婚牘”的幽冥之人,老人的袋子裡有條紅繩子。月下老人說,你的老婆此刻才三歲,要等到她十七歲你們才會結婚,並且表示你和這個三歲孩子紅繩已經綁定了的。這孩子竟然是菜場瞎了一隻眼老太奇醜無比的小女兒,韋固一氣之下,讓僕人第二天拿著刀就奔向菜場殺人,老太抱著女兒狂奔躲過一劫。

十四年後,韋固做了個小官,能力出眾,他的領導很是賞識,就把自己女兒許配給他。這個女孩子十六七歲,花容玉貌,就是眉間常貼著一個花鈿,哪怕洗澡的時候都不取下來。韋固逼問後瞭解到,女孩就是當年被砍傷眉頭的女孩。傷痕至今都在,所以用花鈿遮掩。這件事過去七八年之後,其叔父才找來,把她當自己的女兒。韋固這才知道月老紅線的力量。兩人後來感情穩固,生了個孩子叫韋鯤,官做到雁門太守,給自己母親爭取了誥命。後來時任的宋城長官知道了這件事,就把當年韋固住的旅店題名叫“定婚店”。

自從這個故事流行以後,月老、紅線就成了婚姻的典故,史不絕書。《紅樓夢》第五十七回就提及,薛姨媽就跟林黛玉和薛寶釵說:“我的兒,你們女孩家那裡知道,自古道‘千里姻緣一線牽’。管姻緣的有一位月下老人……比如你姐妹兩個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

月光菩薩是佛教月神,和中國文化融合,成為民間信仰的月神。傳說月光菩薩誕辰是八月十五日,正是一年月圓之時。古代男女青年經常拜月祈禱或者向月許願,所以月神也就成為了一部分人的愛神。元代關漢卿創造的雜劇《拜月亭》,寫的是大家閨秀王瑞蘭和秀才蔣世隆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情節就和拜月大有關聯。

清代以後還有主管男男同性愛情的兔兒神,最初興起於男風最盛的福建。”不過要注意兔兒神和兔兒爺是兩個不同的神靈,兔兒爺就是月宮中的那隻兔子,古代北方中秋應節往往做成兔子形狀的兒童玩具。

侯印國表示,古人的感情世界,與今天的我們也並無不同,甚至可能有更加簡單而純粹的愛情,以至於讓不少厭倦了快節奏生活乃至快節奏愛情的當代人,感慨“從前慢”。喧鬧而商業化的情人節恰是一種隱喻,昭示著現代愛情中湧現的商業性。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