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不總是夢,童年也有痛

童年不總是夢,童年也有痛

童年不總是夢,童年也有痛,也有“惡”。

大詩人當然要處理愛、處理夢、處理童年的美好天真、處理善、處理遙遠。可大詩人還有一個任務:一定要處理惡。

《牙齒》這首詩,在六十年後,把我們拽回到童年。這裡的“惡”太有意思了,它是痛。“痛”是在我們的生存記憶裡一定要儲存的東西,也是人之所以為人、詩之所以成為詩的重要見證,但

“痛”恰恰是最難處理的一個詩意

。趙麗宏先生在這首詩裡絕對是大師,他處理的“痛”是問題性的。他把它作為自己身體曾經的一部分——雖被拔下來、但卻不捨得扔掉的那部分。他把它保留下來、囚禁起來,作為一個遙遠到已經不痛了的化石,見證了一個物質系統。

關於牙齒的詩,中國古人寫過很多。我特別崇拜的詩人韓愈,他寫牙痛有一種反諷的味道。還有白居易和辛棄疾,他們寫的牙痛都是經典的詩歌。人開始衰老,牙齒鬆動,嚼不動食物,只能喝流體,牙齒的萎縮是一種衰老的象徵,也是詩人在藉此自嘲。

但趙麗宏的詩反過來,他用牙齒和疼痛找回童年,我從沒有看過哪個作家這樣處理牙齒:用童年記憶尋找已經失去的疼痛。維特根斯坦曾經上過一堂課講“痛”,下面坐的全是大師級的學生。維特根斯坦開始的時候一句話也不說,苦思冥想,想了十一分鐘才開始講。他說“痛”是在哲學上完全不能碰的概念。為什麼不能碰呢?因為沒辦法計量。對我來講痛得不得了,換個人來講沒有感覺。多痛算痛?痛到哪一個程度算痛?痛是物質行為還是精神行為?“痛”這個概念在哲學裡怎麼討論?哲學沒有辦法回答。

哲學對於不能說的就什麼也不說,這是哲學的謙遜,也就是“難言”。但詩歌的厲害之處在於,詩歌就是解釋哲學無法討論的事情。

詩歌就是訴說哲學的“難言”。

生活當中很多東西“難言”,詩歌恰恰是明知道“難言”卻偏要“言”,這就是詩歌的定義——詩歌就是對“難言”的訴說。

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波蘭偉大詩人米沃什,有一首詩叫《一則寓言》,裡面也講了牙痛的故事。大意是說有一頭熊,跟村莊的人相處了幾十年,很平安。突然有段時間變得特別暴戾,老跑到村子裡面,把莊稼、房子都毀了,大家忍無可忍,最終決定把它殺掉。

童年不總是夢,童年也有痛

有一天,這頭熊又來搗亂,人們給了它一槍。這頭熊中槍以後,詩人這樣寫道:“一頭熊受了槍傷,跑起來也像一場風暴。”村民們沿著血跡去追,熊跑了不久,死了。人們查看了一下,發現它的嘴巴有一顆壞牙爛掉了,它的生命被無法忍受的痛毀掉了、瘋狂了。於是詩人開始感嘆,人類也有這樣的痛,難以忍受的痛,讓我們變得瘋狂,變得失去人性,痛沒有辦法儲存。最後他說,當我走出樹林,感覺很幸福,因為我的牙齒並不痛。他想到

人生不可能那麼幸運,當我牙疼的時候,天上就會掉一個牙科大夫下來。

《牙齒》是非常厲害的一首詩。

(本文根據《變形》現場活動速記整理)

牙 齒

文/趙麗宏

那時候八歲

一顆鬆動的牙齒

折磨了我很久

它就像一個刁鑽的小惡魔

潛伏在我的嘴巴里

左搖右擺,上躥下跳

用針刺,用刀割

使我飽嘗疼痛的滋味

有時疼得夜不成寐

小心翼翼用舌頭護著它

它安分,我才能入睡

好不容易進入夢鄉

可它總會突然闖進我夢裡

有時揮一把大錘

惡狠狠向我砸來

有時把一顆炸彈

塞進我無法設防的嘴裡

被疼痛驚醒時

我聽見它在我嘴裡獰笑——

讓你疼,讓你痛

讓你永遠無法做美夢

那些日子

這顆鬆動的牙齒

就是我不共戴天的仇人

可它躲在我嘴巴里

我無法和它決鬥

對著鏡子張大嘴巴

只見它躲在一群牙齒中

看不清它真實的面孔

牙齒終於脫落

這個壽終正寢的小惡魔

落在我掌心裡

原來只是一塊小小的骨頭

我該怎麼報復它

向它要回那些痛不欲生的日子

是放到鐵軌中

讓飛轉的車輪把它碾碎

還是丟進河裡

讓一條大魚把它吞噬

也可以把它扔上屋頂

讓太陽曬,讓寒風吹

讓雨淋,讓雷擊

讓它也嚐嚐疼痛的滋味

可我最後還是捨不得

把它拋棄,扔掉它

就是扔掉我身體的一部分

可還是追不回

那些疼痛難忍的日子

我把它放在一個盒子裡

讓它成為黑暗中的囚徒

在它曾經作惡的地方

悄悄長出一顆新的牙齒

轉眼間,陪伴我很多年

我幾乎忘記了那個

被我囚禁的小妖怪

開啟盒子,已是六十年以後

它竟然變得那麼小

就像一顆沒有融化的鹽粒

在幽暗中閃閃發亮

啊呀,那是你嗎

我無法相信

這顆小小的鹽粒

曾經躲在我嘴巴里

讓我痛不欲生

我日漸萎縮的牙床

突然湧起一陣痛楚

那是遠去的記憶

把我悄悄拽回到童年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