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76歲時以草書寫碑,成書法史第一人,字跡裡充滿丈夫氣

武則天,名曌,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唐高宗李治皇后,後取李唐江山而代之,國號周,為中國古代唯一一位女皇帝。

武則天76歲時以草書寫碑,成書法史第一人,字跡裡充滿丈夫氣

影視劇中的武則天

武周聖歷二年(699年)二月初四,武則天由洛陽赴嵩山封禪,返回時留宿於緱山昇仙太子廟,觸景生情而撰《昇仙太子碑》並書丹,此時武則天已經76歲。碑高6。70m,寬1。55m,厚0。55m,座高1。30m,通高8m。碑額“昇仙太子之碑”6個字,以“飛白體”書就,碑文33行,每行66個字,行、草相間,近章草。這也是第一次有人以草書寫碑。

武則天76歲時以草書寫碑,成書法史第一人,字跡裡充滿丈夫氣

昇仙太子碑

《宣和書譜》評武則天書法曰:“其行書有丈夫氣。”從此碑來看,武則天的確是擅長書法的,她起碼對古法有著深入的鑽研。歷史上對武則天擅長書法多有記載,由這個碑來看,確實並非虛言。

武則天76歲時以草書寫碑,成書法史第一人,字跡裡充滿丈夫氣

昇仙太子碑全拓

武則天以柔軟的筆毫書寫此碑,心情虔誠、心緒平緩、認真謹慎,對那遙不可及的仙境充滿嚮往。武則天書初學唐太宗,書風遒勁妍美,後悠遊於二王行草間,曾收集二王一族書作,刻成《萬歲通天帖》分賜群臣,這也成了今天我們欣賞東晉書法最佳的經典之一。

唐太宗推崇王羲之書是 “盡善盡美”,王氏書風在唐代的風靡,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滋養著其後一代又一代的書家,推進了書風的演化與遞進。武則天的書法自然也會受到時代風氣的影響,以二王書風為根基。

武則天76歲時以草書寫碑,成書法史第一人,字跡裡充滿丈夫氣

昇仙太子碑區域性

通觀武則天的書法,點畫靈動,使轉宛若蜻蜓點水,輕捷便利,婉約中充滿韌性,有一種綿裡藏針的氣質。筆法的嫻熟,使整個書寫過程洋溢著任情恣肆的意味。武則天書此碑,沒有被古法所囿,而是思索著將字寫得更古更有靈性。

從承傳的層面來說,將王氏書風一脈相承固然無可厚非,但終究是隨他人作計,缺乏一種深度的理性思索。武則天在行草中加入章草的韻味,行筆時見波磔,略顯隸意,真是巧思妙想!

武則天76歲時以草書寫碑,成書法史第一人,字跡裡充滿丈夫氣

昇天太子碑區域性

章草所具有的高古氣息塵封於時代的縫隙中,多不為人所用,武則天的多元取法具有深遠的美學意義。二王書風妍麗流美,為人讚歎,武則天在取法二王時新增章草意味,使此作更具豐腴的厚質。二王之外,獨闢蹊徑,作書於妍美中平添一縷高古的韻味。

此碑字形大小相差無幾,所載文字為歌功頌德之用。武則天想將此碑寫得整齊規範,但細觀此碑,可看出其對字形的處理頗有意味,點畫圓轉,粗細有度,字形嚴整,末筆略頓,使整個字生動活潑,既嚴肅又活潑,將兩個相互對立的元素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可見其對古法鑽研的深度。

武則天76歲時以草書寫碑,成書法史第一人,字跡裡充滿丈夫氣

昇仙太子碑拓片區域性

此碑以疏朗寬綽著稱於世,行草用筆,章草結體,楷書佈局,字字獨立,不相連屬,沒有大的開合、張弛、起落。觀此碑,感到整體氣息的連貫似受到阻礙,不能生髮迸湧直下的情緒流。

行草乃性情之物,當賦予其實用教化的意義時,行草也宛如灌鉛的飛鳥,帶著枷鎖翱翔,一切動作只能在規範的尺度之內。此碑規整寬鬆的布白正規化,令我們對其作更深入的評價顯得為難。以今人的審美規則來權衡,代表今日審美取向的行草布白,寬鬆空闊、清晰明瞭,為其可貴處。

武則天76歲時以草書寫碑,成書法史第一人,字跡裡充滿丈夫氣

昇仙太子碑區域性

因其空,使欣賞者的心絃不是處於一種衝突、緊繃、負重的狀態,而似以一種徜徉林下的方式漫步前行,以平和的心態攝其神理。在欽羨其嫻熟運筆的同時,又感到其筆力之不足,“書貴瘦硬方通神”,缺少骨力的支撐。如果要臨此碑,要將筆法和韻味寫足、寫活,還須多參照晉人的手札,這樣將會營造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

此碑字距、行距幾乎一致,若以現代的審美標準來衡量,有生硬刻板之嫌。或許在古人眼裡,歌功頌德的立碑儀式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人倫教化的政治功能上升為首位,審美特徵退居其次。

武則天76歲時以草書寫碑,成書法史第一人,字跡裡充滿丈夫氣

昇仙太子碑碑額上的飛白書

此時的書寫理性成分駕馭著鋒穎的使轉,而波動的感性心緒猶如繃緊的弓弦,欲發不得,被勒定在一個既定的區域裡。

顯然,武則天不具有晉人隨意俯仰的章法意識,她在熟練掌握筆墨技巧後,失卻了二王跌宕隨性的空間意識,將一個個字平穩如實地寫出來,只注重單字中的穿插連帶,無確定的美感,缺乏一種宏觀的、整體的章法統籌能力。

武則天76歲時以草書寫碑,成書法史第一人,字跡裡充滿丈夫氣

昇仙太子碑裡武則天自造字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