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寫作:詩和散文的語言區別

文學語言有兩種:散文的和詩的。詩歌和散文的區別不僅僅在於語言的精煉美、節奏感及韻律美方面,重要的是:語言的表現方式有著根本的不同。

詩的語言重表現,散文的語言靠描繪。“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語言是“表現”,它表現一種流放被赦的歡快心情。如果把這兩句詩寫成散文的語句——“早晨辭別了彩雲間的白帝城,一天就回到了千里遠的江陵”,那語言就是“敘述”兼“描寫”。詩人施施然的“黃昏向身後退去。日落/向身後退去。一張張臉/向身後退去”,是表現;羅伯特·勃萊的“從遠遠的無遮的湖泊中心/潛鳥的鳴叫升起來”是表現。如果說“黃昏退到身後去”,“從遠遠地無遮的湖泊中心/升起來潛鳥的鳴叫”,那語言就是敘述兼描寫。

最近在部落格裡讀到一首詩,詩的開頭幾行寫道:“揹著母親上高山,讓她看看/她困頓了一生的地盤,真的,那只是/一塊彈丸之地,在幾株白楊樹之間/河是小河,路是小路,屋是小屋/命是小命,我是她的小兒子,小如虛空”。——這樣的語言,不管怎樣分行,它只能是散文的,或可以說是有節奏感的散文語言。龐德說:“把文章拆成一行一行,企圖以此來偷偷回避優秀散文裡的難言之苦,這種辦法休想瞞過任何聰明人”。或許,有人以有無詩意來劃分詩與散文,那樣的話,也可以把朱自清的《春》分成行了,就恐怕朱自清先生難以認同。

詞語的虛、實性決定語言的屬性。從以上例舉可以看到,動詞和名詞在詩與散文語言裡的表現、作用是不一樣的。在詩歌語言中,動詞為“實”,名詞為“虛”。“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這兩句詩的動詞“辭”、“還”是實,名詞“白帝”、“江陵”都是虛,其語句思想著重強調的是“辭”和“還”;“黃昏向身後退去。日落/向身後退去”的動詞“退去”是實,名詞“黃昏”、“落日”是虛,語句的意思強調的是“退去”;“一些詞語已經腐爛/一些詞語正在發芽”(樊樊),這裡的動詞“腐爛”、“發芽”是實,名詞“詞語”是虛,語句強調的是“腐爛”和“發芽”。在散文中,情況恰恰相反。——“早晨辭別了彩雲間的白帝城,一天就回到了千里遠的江陵”,這裡的名詞“早晨”、“白帝城”、“江陵”是實,而動詞“辭別”、“回到”是虛,語句的意思著重強調的是名詞“白帝城”、“江陵”;“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朱自清《春》),語句的名詞“東風”、名詞性詞語“春天的腳步”是實,動詞“來”、“近”為虛,文中著重強調的是名詞和名詞性詞;“我懷念那荷塘,在那裡我認識了大自然和諧的美和人類淳樸的愛。”——強調的是名詞性的“大自然和諧的美和人類淳樸的愛”,動詞“認識”為虛。——這些名詞和動詞在詩和散文裡的使用情況是不同的,我們只要讀一讀,就不難辨認出來。

除此之外,詩和散文的語言區別還表現在:詩的語言力求跳躍以省略,製造高度的純淨和精煉,而散文的語言則要求按照邏輯的順序,依次精確地描述事物;詩的語言講究一詞多義,比如使之有象徵、暗示、暗指、隱喻等,如聞一多先生所說“詩這東西的長處就在於它有無限度的彈性,變得出無窮的花樣,裝得進無限的內容”,而散文語言則要求語言的明析性,避免一詞多義;詩的語言講究韻律的音樂美,而散文語言全然不顧。

語言是詩與散文的根本要素,是它們的皮肉、服飾。語言也表明其是“鹿”還是“馬”。別林斯基說“除非讓人去讀詩人筆下所產生的那篇東西,如果是換一種轉述或用散文翻譯的話,它就會變成醜劇和僵死的幼蟲”,可以說,詩只有詩的語言才能成為詩,而散文的語言只能是散文的。——期待詩擁有詩的語言!

作者||功之,來源中詩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