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的子貢:孔子最有錢的學生,沒有他可能就沒有《論語》

武王伐紂後,周天子分封諸侯:

功勞最大的呂望——就是姜尚姜子牙,被分封到了齊國,

周公旦被分封到齊國旁邊的魯國。

因為周成王年幼,周公留在國都鎬京輔佐,

所以讓自己的兒子伯禽到了封地,成了第一任魯君。

彼時齊魯大地的民眾一部分被稱為“東夷”,民風彪悍,桀驁不馴;

另一部分是殷商遺民,善於經商。

受封5個月後,齊(姜)太公回鎬京彙報工作,

周公很吃驚:行啊,老薑,你咋這麼快?

齊太公回答:哥兒們到了齊地,簡化各項君臣禮儀,順應當地本來的風俗,利落滴狠。

姜太公治齊,“親賢尚功”,講求經世致用,重用能人。

“高情商”的子貢:孔子最有錢的學生,沒有他可能就沒有《論語》

3年之後,伯禽回鎬京彙報工作。

周公問:咋整得這麼晚?

伯禽回答:我到了魯地,改變當地風俗,用周禮治國,尋常百姓父母死後要守孝3年,所以現在才來彙報。

伯禽治魯,“親親尚恩”,講求親情,注重血緣關係,恪守周禮。

“高情商”的子貢:孔子最有錢的學生,沒有他可能就沒有《論語》

周公聽後,忍不住感慨:唉,日後齊國定會強盛,只是老薑家不一定能守住傳承,而魯國,一定會被齊國欺負。

果然,周公的話應驗了:

姜齊發展到後來,田氏坐大,最後“田氏代姜”,還沿用了齊的封號;

而魯國,日漸衰落。

到了孔子的時候,齊國決定攻打魯國。

一、春秋大戰背後的故事

孔子聽說齊國要攻打魯國,非常焦慮:

魯國弱小,肯定不抗揍,這可咋整呢?

這時候,孔子的學生子貢就過來了:老師,要不我去試試?

孔子一聽很高興,拉起子貢的手,說了6個字:

你辦事,俺放心。

“高情商”的子貢:孔子最有錢的學生,沒有他可能就沒有《論語》

畢竟,子貢是孔門中言語科的代表,《論語》裡說: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第十一》)

這小子辦事很有頭腦,於是孔子很放心地讓子貢去了齊國。

子貢到了齊國,一打聽,原來是齊國“二當家”陳恆(後來的田常)想取代國君做老大,

但當時的“老三、老四”不同意,

“高情商”的子貢:孔子最有錢的學生,沒有他可能就沒有《論語》

於是,田常就想了個辦法,讓老三、老四帶兵去攻打魯國,

他的想法是,帶兵作戰,老三、老四遇到點啥意外,自己就可以在齊國為所欲為了。

子貢看明白了其中的苗頭,就去找田常:

哥,不能打魯國,不然你就麻煩了。

你想想,魯國這麼弱,齊國去打魯國,一下子就打贏了,老三、老四聲望會更盛,你咋辦?

所以說,不能去打魯國,得去打國力強盛的吳國。

田常一想,有點意思,只是吳國強盛,又沒招惹咱們,這可怎麼打?

子貢一聽:這好辦,您就在這等著,我讓吳國來救魯國,你們就幹一場。

“高情商”的子貢:孔子最有錢的學生,沒有他可能就沒有《論語》

於是,子貢又跑到吳國,見到吳王夫差:

哥,出事了,齊國要打魯國,魯國孱弱,肯定一打就完蛋,完事齊國強大了,你咋整?

夫差一聽:是個問題,你說咋辦?

子貢出主意:吳國出兵去救魯國,順便教訓一下齊國,也好震懾一下晉國。

夫差一琢磨:行是行,不過越過勾踐那小子正躲在後面,怕他放冷箭。

子貢一拍胸脯:這都不是事,我去看看,讓越國一起出兵去救魯國。

於是子貢又到了越國,見到越王勾踐:

哥,出事了,你這準備招兵買馬攻打吳國的事被夫差知道了,他正準備攻打越國呢。

勾踐一聽,攻吳準備還不充分,這可咋整?

子貢出主意:

這樣,我勸說吳王救魯攻齊,你派一支軍隊跟他一起出戰,這樣吳王就會放心,吳國如果被齊國打敗,你剛好趁機收拾他,如果吳國戰勝齊國,按夫差那尿性,肯定會去攻打晉國,到時候你和晉國聯手,一起滅吳。

“高情商”的子貢:孔子最有錢的學生,沒有他可能就沒有《論語》

勾踐一聽,好主意啊,就這麼辦。

最後,子貢又去了晉國,他見了晉定公,立刻勸說:

聽說吳國要去攻打齊國,夫差那性子,如果打勝了一定會來進攻晉國,你得早做準備啊。

晉定公一聽:

是這個理,沒事,我們時刻準備著。

一圈轉下來,最後的結果是,

“存魯、亂齊、破吳、強晉、霸越”。

在這之後,就有夫差把勾踐一頓胖揍,勾踐“臥薪嚐膽”20年,最終滅吳的故事。

“高情商”的子貢:孔子最有錢的學生,沒有他可能就沒有《論語》

在當時,子貢能憑几句話攪動天下風雲,引起春秋大戰,是因為,他有全域性思維:

不謀全域性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

在他眼中,幾個國家相互牽絆,他能找出其中的那條導火線。

因為有這種思維,子貢經商也很厲害,他積累鉅萬身家,成了“儒商鼻祖”,甚至被稱為“文財神”。

子貢名叫端木賜,他做生意很講誠信,

因此在《史記》中,把後世經商重誠信的做法稱為

“端木遺風”。

“高情商”的子貢:孔子最有錢的學生,沒有他可能就沒有《論語》

除了具備全域性思維,言語便利,“高情商”的子貢還是孔子“最聊得來”的人。

二、孔子“最聊得來”的學生

《論語》裡有一個故事: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

子貢曰:“諾,吾將問之。”

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

曰:“古之賢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為也。” (《論語·述而第七》)

“高情商”的子貢:孔子最有錢的學生,沒有他可能就沒有《論語》

當年,孔子帶著弟子們到了衛國,

當時衛國比較亂糟糟——

因為“好色”的衛靈公寵幸南子,

衛靈公的兒子,太子太子蒯聵和南子不對付,因此出逃到了晉國,

衛靈公死後,就把國君之位傳給了自己的孫子,蒯聵的兒子,就是衛出公。

當時晉國看熱鬧不嫌事兒大,就支援蒯聵回國奪回國君之位,

於是這對父子就幹上了。

這時候,孔子帶著弟子們正在衛國,

傻不啦嘰的冉有就來問子貢:你說老師支援現在的衛君嗎?

子貢一聽:你先別聲張,我去問問。

於是子貢就進去見了孔子,開口就問:

老師啊,你說伯夷、叔齊是啥樣的人?

孔子回答說:那是古代的賢人吶。

子貢又問:那他們心裡有沒有點怨恨?

孔子回答:求仁得仁,有啥好怨的。

於是子貢就出來對冉有回答:回去吧,老師不支援衛君。

“高情商”的子貢:孔子最有錢的學生,沒有他可能就沒有《論語》

子貢為啥這麼說?

因為子貢問得很巧妙,孔子回答得也很直接。

伯夷、叔齊這對兄弟,是古代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

孤竹國君死後,兩兄弟相互推讓,誰也不肯登基,於是就一起偷著跑了。

後來,這兄弟倆聽說周武王要伐紂,就去勸阻:那不能夠啊,

姜子牙當時一看這倆哥兒們稀裡糊塗,就想處理了,

多虧周公勸阻,這是賢人,放他們走吧,

“高情商”的子貢:孔子最有錢的學生,沒有他可能就沒有《論語》

後來武王伐紂成功,建立西周,伯夷、叔齊為了表示不滿,就不肯吃飯(不食周粟),

兩人躲在首陽山上挖野菜吃,

後來不知道哪個沒良心的人跑來調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野菜也是周天子的。

兄弟倆一想,是這麼個事,於是野菜也不吃了,活生生餓死了。

子貢和孔子的對話,主要是針對“兄弟讓國”的事,

既然孔子贊成“讓國”,那肯定就不支援“爭國”了。

在這裡,可見子貢與孔子的交流非常順暢,

畢竟當時孔子是大名人,他們一行人正在衛國,如果孔子公開表態,或許就會惹來禍患,

子貢的問話,絲毫不涉及當時的情勢,但卻明確知道了孔子的態度,

真是太聰明瞭。

“高情商”的子貢:孔子最有錢的學生,沒有他可能就沒有《論語》

聰明的人,往往會有恃才傲物的心態,

所以在《論語》裡,也經常會有子貢被孔子“教訓”的話。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論語·學而第一》)

子貢有才、有財,心裡難免有點小得意,他對孔子問:

老師啊,你看有這麼一個人:窮的時候不諂媚,富的時候不驕傲,你覺得這人咋樣?

孔子一聽,你這不就是在誇自己嘛!

豁達敏銳的孔子也沒慣著子貢,只是回答:

這樣也不咋地,還不如即使貧窮依舊樂於求道,即使有錢依舊謙遜有禮。

“高情商”的子貢:孔子最有錢的學生,沒有他可能就沒有《論語》

子貢一聽,指導老師在點撥自己,於是虛心接受:這就跟詩經裡的那句詩一樣吧?

孔子一聽,喲,小子真聰明,一點就透,而且又有文化,真實個好孩子。

所以後來我們看到《論語》裡,聊天能聊到孔子心裡的,只有子貢。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論語·公冶長第五》)

子貢有時候“自我膨脹”,自誇一下,結果孔子直接揭破:賜啊,這事你還真做不到,

或許就在此時,孔子說除了那一句: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高情商”的子貢:孔子最有錢的學生,沒有他可能就沒有《論語》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論語·憲問第十四》)

子貢有時候喜歡評論別人,孔子直接教育:你小子真有時間,有那閒心多關注一下自己不好嗎。

孔門向來教導: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不要向外求,多關注自己。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論語·顏淵第十二》)

有時候子貢問“朋友之道”,好朋友之間咋相處?

孔子說得很通透:好好整,實在不行就停下,可別自取其辱。

“高情商”的子貢:孔子最有錢的學生,沒有他可能就沒有《論語》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論語·陽貨第十七》)

有時候孔子心情不好,也會賭氣:好氣啊,不想說話了。

子貢就會安慰:別呀,您老人家不說話,那我們咋整?

(字面義,有曲解)

讀《論語》時,看到孔子和子貢的對話,就會覺得溫暖,就像一個長輩跟乖巧的晚輩在一起,

兩人熟知彼此,即使不說話,也會心領神會。

《史記孔子世家》裡說:

孔子臨終之前,子貢在外地,聽聞老師病重,子貢匆匆趕回來,到了門口,見到孔子站在那裡,責怪似的說一句:賜啊,你咋才回來呢!

“高情商”的子貢:孔子最有錢的學生,沒有他可能就沒有《論語》

這一個場景,千百年來,讀來依舊讓人動容,就好似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倚著門口,等著自己喜歡的兒孫歸來。

你不來,我不忍心走。

三、沒有子貢,或許就沒有《論語》

在孔門之中,子貢是最有錢的學生,

有人猜測,孔子周遊列國那些年,所有的開支或許就是子貢支援的。

而對子貢而言,老師孔子是自己一生追隨的人。

孔子去世之後,按照周禮,弟子們在孔廟結廬守墓3年,

3年後,弟子們紛紛離開,只有子貢留下來,他在孔子墓旁邊,搭了一座草廬,又守墓3年。

“高情商”的子貢:孔子最有錢的學生,沒有他可能就沒有《論語》

宰我曾問孔子:父母去世,為何要守孝3年?3年也太久了,耽誤事。

孔子感慨:我們出生後,被父母抱在懷裡3年,所以用3年來守孝。

而子貢守了6年,可見老師在他心目中的形象,永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因為子貢有錢,在朝堂也能說得上話,

孔子去世之後,也曾有人在子貢面前“討好”:孔子還不如你吧?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論語·子張第十九》)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論語·子張第十九》)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論語·子張第十九》)

“高情商”的子貢:孔子最有錢的學生,沒有他可能就沒有《論語》

很多人對子貢表示,你老師其實沒啥了不起,他也並不如你吧?

結果每一次,子貢都會認真回答:別鬧了,我的老師如天上的日月一般,光耀千古。

有時候有人“誹謗”孔子,一輩子顛沛流離,哪裡值得誇獎?

可是我們反過來講,子貢能取得那樣高的成就,說明他的水平一定不差,

但就是這樣厲害的子貢,對孔子卻卻虔誠拜服,

你覺得,孔子會差勁嗎?

司馬遷在《史記》裡說:

夫使孔子名布揚天下者,子貢先後也。

對於孔子聲名的傳播,子貢出了很大力氣。

另外,《論語》的編撰,也跟子貢有關,

孔子去世後,是子貢喊來一些同學,一起整理出了《論語》。

“高情商”的子貢:孔子最有錢的學生,沒有他可能就沒有《論語》

千百年來,孔子只有一個,子貢也只有一個,

這樣一對師徒,佇立於中國文化的高峰之上,光耀千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