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為得到他的作品兩次舉行詩會,宋太宗的書法水平到底怎樣?

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二月,翰林學士院,翰林院長官、“翰林學士承旨”蘇易簡邀請學士韓丕、畢士安、學士兼秘書省長官“秘書監”李至,皇帝文字秘書、“知制誥”柴成務、呂佑之、錢若水、王旦,史館官員“修撰”楊徽之、梁周翰,國家藏書館“秘閣”官員“直秘閣”潘慎修,翰林侍書王著、侍讀呂文仲等學士文人,“拜賞”宋太宗的“御製詩”和御賜書法作品:飛白書“玉堂之署”。

蘇易簡邀請一眾同僚、文人拜賞“御書”,有一份特殊的榮耀。

蘇易簡(958-997),字太簡,四川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人。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蘇易簡參加科舉考試“省試”,為“進士第一”。宋太宗主持殿試。蘇易簡在殿試中作文一揮而就,全文洋洋灑灑三千字,宋太宗讀完蘇易簡的試卷,很是讚賞,高興地說:“君臣千載遇”,欽點蘇易簡為“一甲第一名”即狀元。

身為狀元,又得到宋太宗的賞識,蘇易簡在仕途進步很快。初入職時授官掌管宮室建築、金玉珠翠、犀象寶貝和精美器皿製作與紗羅緞匹刺繡、各種異樣器用打造的官署“將作監”次官“將作監丞”,實任升州通判。淳化二年(991),蘇易簡調入中央,任皇帝秘書“中書舍人”,再升官階正三品的翰林學士,實任翰林院長官“翰林承旨”。

大臣為得到他的作品兩次舉行詩會,宋太宗的書法水平到底怎樣?

蘇易簡

當年十月,蘇易簡繼唐代李肇所寫《翰林志》之後,寫成《續翰林志》二卷,呈獻給“留心文事”的宋太宗。宋太宗看後,為之賦詩二首,賜給蘇易簡,並在紙尾批寫:“詩意美卿居清華之地也。”——朕寫此詩的主旨,是誇示卿在清要、華貴之地翰林院奉職。

蘇易簡見宋太宗如此欣賞自己的著作,且專門寫詩讚美,大感榮耀,立即上表請示宋太宗,希望把宋太宗的“賜詩”刻在石頭上,以“昭示無窮”。宋太宗看了表章更加高興,不僅同意,還用真(楷)、草、行三種字型分別寫了賜予蘇易簡的詩,指示刻石,並“遍賜近臣”,同時以“飛白書”書寫了“玉堂之署”四個大字,令中書門下省召來蘇易簡,交付給他,讓他製成匾額,懸掛在翰林學士辦公的廳堂門上。宋太宗還感慨說:“此永為翰林中美事。”蘇易簡回答:“自有翰林,未有如今日之榮也。”

宋太宗所寫“玉堂之署”中的“玉堂”,是翰林院的美稱,《漢書·李尋傳》:“過隨眾賢待詔,食太官,衣御府,久汙玉堂之署。”清末學者王先謙《補註》引清·何焯語:“漢時待詔於玉堂殿,唐時待詔於翰林院,至宋以後,翰林遂並蒙玉堂之號。”

“飛白書”,則是在隸書中帶有明顯波磔特徵的字型“八分書”基礎上創變的一種特殊書法體式,吸收了隸書的用筆,又有新的創意。明·唐順之《稗編》雲:“飛白者,後漢左中郎蔡邕所作也,王隱、王愔並雲:‘飛白,變楷制也’本是宮殿題署,勢既徑丈,字宜輕微不滿,名為‘飛白’,王僧虔雲:‘飛白,八分之輕者。’”“飛白書”一般字徑較大、適合題署之用,黑白對比明顯,使題署之大字平添活潑、生動。

宋太宗擅長書寫“飛白體”,又是乘興所作,“玉堂之署”四字,雖然現在已經見不到,但想來應該比較精彩。

大臣為得到他的作品兩次舉行詩會,宋太宗的書法水平到底怎樣?

宋太宗書法作品

蘇易簡作為翰林院的長官,因自己的著作得“今上”的賞識,進而蒙宋太宗賜予翰林院名額,自然感到榮耀,忍不住招引同列、一時名士,共同“拜賞”宋太宗的“御製詩”。

與會的諸位都是學士文人,在這樣的場合,自然要賦詩以賀,李至等人都為之寫了詩。

兩個月後,“玉堂之署”大字匾額製成,蘇易簡又請來宰相李昉、張齊賢、副宰相李沆、賈黃中和上次參加集會的柴成務、潘慎修等人,再次舉行“詩會”,“拜賞”宋太宗的作品。“拜賞”作品之後,又在掌管朝廷祭祀之物的“太官署”舉行宴會,宴請各位“大佬”。這次“詩會”的規格更高,參加者對宋太宗賜詩、賜字的意義認識更加深刻。副宰相賈黃中認為,太宗用“御書”為翰林院題名,為千古未有之事;李沆在所作詩中感嘆:“振覆文明知聖作,尊崇儒術見天心”;宰相李昉則感慨:“昉頃在禁林,前後出處凡二十有五載,不逢今日之盛事者七”,在所作詩中預測翰林院“地望轉從今日貴”,一個優待文人、推崇文化的時代即將到來。參會的其他人也都當場賦詩,讚美宋太宗的詩作高妙、書法精雅。作為“詩會”的主持人,蘇易簡驕傲地宣佈,此次集會,必將與晉代王羲之等文人雅士的“蘭亭雅集”相媲美。

眾臣“雅會”拜賞自己作品的訊息很快被報告給宋太宗,宋太宗聽後愈加高興,不僅當即賜予“詩會”盛宴,在讀了眾臣的詩作之後,還對宰相李昉說,眾臣集會賦詩,“可流傳士林,一時盛事也”,“有以見儒墨之盛而學士之貴也”。之後,又將眾臣的詩作結成《禁林燕會集》,命宰相李昉為之作序,李昉在序中說,此集之編匯,“特出異恩,有以見聖君待文臣之優厚也。”

宋太宗酷愛書法

宋太宗雖與哥哥宋太祖同生於武將之家,但成長經歷不同,宋太祖在擔任禁軍低階軍官的父親趙弘殷的軍營出生、成長,從小喜好武事,讀書不多,“略輸文采”,宋太宗比宋太祖小十二歲,出生時他的父親已做了後晉禁軍中的中級軍官,家境富足,七八歲時,家裡就為他聘請了家庭教師,開蒙讀書,從小接受了較好的文化教育,長大後,他的父親趙弘殷每次外出征戰,都要蒐羅書籍帶回家中,讓宋太宗閱讀。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宋太宗不僅讀書甚多,還酷愛書法,且達到了一點水平,沒有做皇帝的時候,就“留神墨妙,斷行片簡,已為時人所寶”,即位為帝后,“區內砥平,朝廷燕寧”,處理政事之餘,手不釋卷,練習書法經常“至於夜分”,終生臨帖不輟。

宋太宗學習書法,還留下一段“佳話”。前文所述的“翰林侍書”王著,是後周朝的著名文人,也擅長書法。宋太宗很推崇王羲之的書法,但在宋朝,王羲之的墨寶早已散失,宋太宗不能得見,便尋找能寫“二王”書法之人。王著學王羲之書“深得其法”,宋太宗便特意為王著創設了“翰林侍書”職務,讓他進入翰林院,以便朝夕請教。

大臣為得到他的作品兩次舉行詩會,宋太宗的書法水平到底怎樣?

王著

王著到任後,宋太宗幾次派身邊的宦官拿著自己的書法作品請王著品評,王著每次都“以為未善”,宋太宗於是更加“刻意臨學”,自覺有所進步後再問王著,王著還是象開始一樣回答。有人問王著是什麼意思,王著說:“官家的書法固然很好了,但若急急稱好,恐怕官家不再用心習練啊!”其後,宋太宗的書法“筆法精絕,超越前古”,世人都認為是由於王著規勸補益的結果。

宋太宗對自己的書法,也很自得,經常把作品賜給朝臣、地方。淳化四年(993),曾賜予宰相、副宰相、樞密使以下官員“八分書”體《千字文》“各一軸”;五年十一月,“賜近臣飛白書各一軸,別賜參知政事寇準飛白草書十八軸”;至道元年(995)六月,“草書經史故事三十紙,詔翰林侍讀呂文仲一一讀之,因遣刻石,以數百本,並列秘閣官吏姓名,付內侍裴愈,令於江東名山福地佛廟各藏一本,或高逸不仕,敦樸有行,為州里所稱者,亦分賜之。”二年六月,賜宰相呂端等人“飛白書”五軸,又以四十軸藏於秘閣,字皆方圓數尺。呂端等人一起到便殿稱謝,宋太宗對他們說:“飛白依小草,書體與隸體不同。朕君臨天下,復何事於筆硯,但中心好之,不能輕棄,歲月既久,遂盡其法。然小草書字學難究,飛白筆勢罕工。朕習此書,使不廢絕耳。”

大臣為得到他的作品兩次舉行詩會,宋太宗的書法水平到底怎樣?

宋太宗書法作品

宋太宗一生臨帖、自寫書法作品很多。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一月,真宗曾拿出宋太宗《御集》及御書法帖“總三百三十六卷”(一說三百六十卷)展示給宰輔大臣,其中有“太宗御草《孝經》一卷,刻石在秘閣。贊後法帖十二卷、小字法帖一卷、古詩一卷、仿鍾繇書一卷、草書筆法一卷、草書故事簇子七軸、草書雜時簇子十七軸、草書 字簇子一軸、草書《急就章》一卷、草書《千字文》一卷、顛草書一卷、八分書故事一卷、八分《千字文》一卷、飛白書簇子二軸、著飛白書雜詩二軸、飛白書大字簇子二軸、帝字一軸、佛字四體書一卷、五體書一卷、三般大字簇子一軸,已上刻石在御書院。”

淳化三年(992)十一月六日,王著還“奉聖旨模勒”王羲之之子王獻之的書法作品,刻為石碑,其後,又“奉旨編次”《淳化帖》(又名《淳化閣帖》《宋淳化祖帖》)十卷,收集唐代以前名家、先賢及帝王105家共419件書跡(一說亦收錄部分南唐刻帖),用棗木在內府刊刻成書。《淳化帖》是現存最早的官刻叢帖,當時只以拓本賞賜給中書門下省、樞密院的大臣,原拓流傳很少,後來官、私翻刻本廣泛流傳,對後世書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大臣為得到他的作品兩次舉行詩會,宋太宗的書法水平到底怎樣?

淳化閣帖

宋太宗書法評價

對於宋太宗的書法,宋朝人多有評價。宋人王旦說:“以文章化人成俗,實自太宗始也。五代以來筆札無體,鍾、王之法幾乎絕矣。太宗在南宮,留意翰墨,斷行片簡,傳之於外,則爭求之,實為楷法。自是學者,書體丕變,實聖教所致”;朱長文說:宋太宗“常善篆、隸、草、行、飛白、八分,而草書冠絕”,“以生知之敏識,而繼博學之不倦,巧倍前古,體兼數妙,英氣奇採,飛動超舉,聖神絕藝,無得而名焉”;以狂傲自負著名的“宋四家”之一米芾則說:“本朝太宗,挺生五代文物已盡之間,天縱好古之性,真造八法,草入三昧,行草無對,飛白入神。”

大臣為得到他的作品兩次舉行詩會,宋太宗的書法水平到底怎樣?

米芾

所謂“聖神絕藝”,“巧倍前古”,自然是宋朝人對宋太宗的溢美之詞,但米芾所說宋太宗“飛白入神”,應該是“據實而言”。對自己的“飛白體”書法,不僅宋太宗自己頗為得意,他的兒子宋真宗、孫子宋仁宗也很敬服,學之不已,愛寫、善寫“飛白體”,也同父祖一樣,喜歡把“飛白體”作品賜予朝臣,就連宋仁宗的皇后曹氏,也“善飛白書”,這足以說明,宋太宗的書法,特別是“飛白體”,確實具有較高水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