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將軍一生未嘗敗績,卻因好大喜功的皇帝,最後慘敗於契丹手中

趙匡胤一生征戰自然身邊少不了那些驍勇善戰的將領,而在他身邊就有著一位曾經橫跨太祖、太宗與真宗的三朝元老,還身負著“北宋第一良將”的稱號的名將曹彬。不論是生前還是死後,作為武將他能享受到的榮耀是其他人都所不具有的。而且他原本位極人臣的地位卻在後世被多次供奉於帝王廟之中,所有祭祀的規格也全部都是按皇家的地位來舉行的。他在趙匡胤平定天下的所有戰爭之中都幾乎佔有著一席之地,因此他對於宋太祖來說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將才。而曹彬在後世所得到的評價也幾乎都是為人仁厚治軍嚴謹,對於皇帝所下達的旨意也盡數照辦當真稱得上是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

三朝將軍一生未嘗敗績,卻因好大喜功的皇帝,最後慘敗於契丹手中

但是縱觀他的一生所取得的所有戰績,卻發現他真正在戰爭之中所做的貢獻完全配不上他生前死後的榮耀。太祖平滅後蜀的戰爭之中他僅僅是為主將打下手的輔助而已,整場戰爭的指揮權並不在他手中。而在它得以被派遣成為主將的時候做的事情也僅是謀略之人所為,相比於那些真正衝鋒陷陣之人自然遜色許多。但是很可能因為他在一生的征戰生涯中表現都頗為平穩從未失利,所以才能在後世得到如此高之評價。但是正因為他對於自己的過度自信才在後來大宋與契丹的戰爭之中落得慘敗,甚至連當時御駕親征宋太宗都倉皇而逃,這究竟是為何原因呢?接下來就讓小編來為大家介紹這場宋朝軍隊被契丹軍隊碾壓的北伐戰爭吧。

三朝將軍一生未嘗敗績,卻因好大喜功的皇帝,最後慘敗於契丹手中

新官上任都有三把火更何況當時剛剛身居皇帝之位的宋太宗呢,歷朝歷代的第二位皇帝都渴望著能夠建立一番功業不願屈居於太祖之下,而剛剛登基的宋太宗趙光義自然也不例外。他想要在軍事上取得一定的成就,於是就盯上了在五代十國地區被石敬瑭割讓的幽雲十六州。這幽雲十六州原本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被割讓於契丹人之後邊境地區騷擾就從未平息大宋百姓整日苦不堪言。而當時的宋太宗剛剛平息北漢就想著一鼓作氣遠征契丹,他心想我軍兵強馬壯且士氣高昂自然能夠旗開得勝。而在趙光義遠征北漢之前就詢問了曹彬的意見,他自然是對於這次征戰極為贊同。但是未曾想趙光義卻妄圖乘勝追擊,最後才落得慘敗的下場。

三朝將軍一生未嘗敗績,卻因好大喜功的皇帝,最後慘敗於契丹手中

宋太宗兵分三路而曹彬自然為其中一路的主帥帶領著十萬大軍,他也早早的就攻佔了幽州城附近的涿州城狠狠的盯死了其中的遼國大將。但是在糧草被契丹軍隊所劫持之後就開始往後撤退,在進發的過程之中遭遇了遼軍的伏兵。原因正是雖然沉穩的曹彬命令部下沉穩按兵不動,但是奈何旗下將領好大喜功與其他二路攀比所以貿然進軍。最後被遠赴而來的援軍圍在了包圍圈之中,在宋軍的一員大將李繼宣死戰之後才得幸有一小股軍隊成功逃脫。曹彬所帶領的十萬軍隊被遼軍大將耶律休哥殺了個屍橫遍野,而正是因為東路軍的慘敗才使得其他二路也不可以任意妄為最後只得撤退。

三朝將軍一生未嘗敗績,卻因好大喜功的皇帝,最後慘敗於契丹手中

因此這場北伐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則就是曹彬的責任,如若他得以管轄手下將領牽制遼軍主力那麼斷然不會淪落如此下場。因此這位一生都在打勝仗的將軍卻在這場戰爭之中吃得大虧,不僅揹負罵名在回京之後也被貶官。但是這場戰爭之中最為重要的原因並不僅僅是因為曹彬這位老將的管教不當,他在行軍之中所做的諸多決策其實都是當時宋太宗趙光義所指使而為的。原因是趙光義在戰爭之中妄圖牢牢把握所有權力,所以才剝奪了主線戰場將領的指揮權。而曹彬不得已只能完全服從這位皇帝的命令,所以才使得這場敗仗有很大一部分的責任都歸咎到他身上。而正是因為這場戰爭才使得北宋把所有收復的失地盡數歸還,最後只能帶著失地的百姓逃竄歸來。

三朝將軍一生未嘗敗績,卻因好大喜功的皇帝,最後慘敗於契丹手中

趙光義被勝利衝昏頭腦卻引發了“蝴蝶效應”使得日後宋軍在戰場之上頻頻失利,最後二國之間的地位宋朝卻遠遠低上一頭。而曹彬這位英勇的將領在過世之後也仍然為宋朝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他的幾位兒子盡數都成為了輔佐北宋王朝的人才。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