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去穿越,一起了解古人的“千千結”

書籍起源於文字,而文字來源於口述的不可靠性,早期的人類因為遺忘或者過度詮釋,以至於獲取的知識不斷遺失或遭篡改,因而迫切的需要一種媒介進行記錄。拋開那些移動不便的大型碑刻壁畫不談,單論可以掌握的資訊載體,在古今中外的漫漫歷史長河中,發展出的“明星產品”也是多不勝舉。今天帶大家走進先人的生活,學習祖先的智慧,瞭解一下“結繩記事”吧!

結繩記事的由來

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起初,先民們用“堆石記事”,以石塊的大小、多少、堆放的方法和位置,分別代表不同的事物。但這種方法既麻煩又不便於管理,而且很容易被破壞。

帶你去穿越,一起了解古人的“千千結”

接著,先民們用“結繩記事”。用柔軟而有韌性的樹皮搓成細繩,然後將數十條細繩排列整齊懸掛在一處,在上邊打結記事。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先發生的事打在裡邊,後發生的事打在外邊。織女又利用植物的色彩,把細繩染成各種顏色,每種顏色分別代表一類事物,使所記之事更加清楚。由於“結繩記事”更方便,更易於儲存,就取代了堆石記事。這就是結繩記事的由來。

結繩記事記了什麼

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 之多少,隨物眾寡”《易九家言》

意思就是事情大的,打個大結,小的打個小結,結的多少,根據物品的多少來計算。

帶你去穿越,一起了解古人的“千千結”

結繩記事是非常複雜的一門記事方法,就跟我們現在的文字差不多,不同的繩結代表著不同的意思。比如:繩結的大小、顏色、材質、粗細、橫向縱向都可以被賦予不同的含義,這樣一來,就好比一句話由多個單體字組成一樣,一串繩結也由大小、顏色、材質、粗細、橫向縱向均不同的繩結來組成,以達到表示不同意思的作用。

後來結繩記事被運用於記錄天文曆法四季節氣,來指導農業生產,安排人們的作息,這就叫“結繩而治”。

在古人的生產生活中,結繩而記的目的不外乎有以下三種功能:

計量。這是最直觀也是最簡單的一種功能。在古人的生活起居中,數量的記錄肯定必不可少,需要去記錄的時候,可以繫繩而結。用結的數量來記錄多寡,量少則去,量多則加。人們或用不同的繩結來記錄不同的事物數量。很多時候人們只要去看一下結的數量就知道自己所剩食物的多少,或者經歷了多少個日夜的變化。

記事。記事功能要比記量功能複雜。聰明的古人們也會用其他方法來賦予它新的意義。比如,用繩子顏色的不同來記錄不同的事物,用繩子的長短來表達事情的輕重緩急。同時,繩子的大小,打結的位置,打結的大小都可以區分不同的事物。雖然現在讓我們想想的確非常困難,但是在那個語言匱乏的年代,人們卻能很容易地表述出在紅色繩子上打兩個小結所表達的意思。

帶你去穿越,一起了解古人的“千千結”

通訊和憑證功能。通訊功能也算是一種對身份認同的象徵。古人們會用結繩來召集部落,用繩結來向人們發出邀請。同時,會給人們一個代表其身份的繩結用來作為部落之間生產生活的憑證。用繩結來區分身份,鑑定身份,這也算是原始社會最早的身份制度。

上面所說的就是古人結繩記事的內容。聰明的古人會利用繩子的質地、色彩、結的形狀、位置、順序和數目來表達不同的含義! 簡單的事件用一根繩子就足夠,複雜的事件則把每一數目的繩結都歸總到在一起形成很大的數目。

經過數年累月的熟悉發展,人們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用這種的方式來涵蓋。而且我們有理由相信,結繩記事完全勝任了那個年代社會所賦予給它的角色。它促進了人們之間的溝通,促進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變革,直到文字的出現。

帶你去穿越,一起了解古人的“千千結”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