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華丨重新認識荀子和儒家傳統——魏承思著《荀子解讀》讀後

原標題:重新認識荀子和儒家傳統

作者:陳建華

陳建華丨重新認識荀子和儒家傳統——魏承思著《荀子解讀》讀後

《荀子解讀:人生修養的儒家寶典》,魏承思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第一版,98。00元

與魏承思兄暌違已久,不是他在洛杉磯,就是我在上海,碰不到一起。前月在香港見到,他精神極佳,像以往一樣,海闊天空,大談學問,告我近數年他專注上古經典,關於《中庸》與《管子》的著作已經出版,《荀子解讀》也將付梓。我知道數年前承思曾患眼疾,又大病一場,卻擋不住他向學傳經之心,且鬥志彌堅,成果累累,不禁為老友高興,也敬佩不已。

不久上海人民出版社給我遞來他的《中庸解讀》與《管子解讀》。拿在手中沉甸甸的,令我頓生向學之心。其實孔孟老莊我也讀過一些。《中庸》為儒家“四書”之一,諸子中《管子》以艱深著稱,雖然心知其重要,卻未曾涉略。這次懷著補課心理開始讀起來,愈讀愈覺有味。

《管子解讀》共10講,150篇。從政治哲學、養生與處世之道、經濟、管理與法治方面的論述,到陰陽五行思想等,每篇一兩千字,精義紛披,抽絲剝繭一般把博大精深的《管子》講得通體透徹,且語言精簡,結合一己生活體驗遠譬近喻,因此讀來輕鬆愉悅,心智洞開,收穫滿滿。

《管子》是奇書,《管子讀解》也是奇書。乍看可說是一種近年流行的“國學”普及讀物,但魏承思不離書生本色,舉重若輕,以嚴格的學術規範一以貫之。其實這是一種新的富於創意的解經方式,對《管子》一段段原文講解,原本而實在,詞義辨析簡明而扼要。書中對於《管子》的作者、版本源流及所以難讀的因由皆一一交代,都屬於“考鏡源流、辨章學術”的乾嘉工夫,若不是沉潛積學多年,決難臻此境界。

《管子解讀》封面上印有“領袖需要的智慧”的字樣,固然是宣傳賣點,卻也凸顯了管子思想和魏承思向來重視實踐的特點。孔子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也。”孔子肯定管子在治國方面的傑出才能,甚至把他看作文明的捍衛者。《管子解讀》中150個小標題很有意思,如“德治不是空洞的教化”“施政要靠制度”“不擾民,不折騰”等,管子處處貫徹“人本主義”,常用歷史教訓作比方,強調“道、德和理”“義、禮和法”的重要性,這些當然對於今天各行各業的“領袖”精英當然有啟益與警示作用。

同樣的解讀方式貫穿於《中庸解讀》中。首附原文,共27章,與朱熹的33章略有不同,重新分章斷句分50節,逐字逐句作“釋字與通義”法解讀。承思表示要學習儒家經典,《論語》是“基礎課”,《孟子》是“提高班”,《中庸》代表“儒家文化的精微處”,不啻是“研究班”。“《中庸》有3544個字,要一字不繞地讀出其微妙處,頗難。但真能這樣去讀,則樂在其中且其樂無窮,一輩子受用。”所以作者字字斟酌,務求平實,宛現“中庸”的精神。書末有三個“附錄”。一是從《禮記正義》中輯出古本《中庸》,二是朱熹的《中庸章句集註》,可供學者比較參究,三是《中華現代禮儀》。

封面上“我們時代的中庸”一行字表達了古為今用之意,第三個附錄《中華現代禮儀》正體現了這一點。魏承思根據《中庸》的精神提煉出能夠為我們今天借用的十條禮儀規則,從儀容、儀態、應對到婚喪儀式等,我覺得非常切合日常日用,若能實行,禮義之邦將容光煥發,善莫大矣。

魏承思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師從楊廷福先生,打下國學根底,陸續發表了《佛教的現代啟示》《佛教與人生》等著作,後來因緣際會成為南懷瑾先生的入室弟子,在太湖大學堂任教,講授國學經典,著述不斷,有《中國佛教文化論稿》《國學演講錄》等,更傳承了南師的文化通觀、相容幷包的世界襟懷,而新問世的《荀子解讀》更顯出他的“國學”精進不已,別有一番重估傳統的氣概。

《荀子解讀》三十萬字原是在同濟大學的授課講稿,共10講84節。講法上不像前兩種對文字逐句講解,而以問題著手,大氣開合,不乏某種論爭風格。我們知道,歷來對於《荀子》聚訟紛紜,荀子雖屬儒家,但被儒家正統所排斥。在諸子中,與《管子》同樣難讀,內容更為廣泛,涉及哲學、倫理、政治、法律、經濟、軍事、教育、文學、邏輯各個領域。魏承思探究《荀子》的動力之一就是要做到“通觀”,這也是南懷瑾的教導。他指出,迄今對於《荀子》的研究大多侷限於某個方面,或片言隻語,“很少有人能把整部書打通了,來解讀荀子完整的思想體系”。

第一講討論荀子的“性惡論”,充分表明《荀子解讀》的問題意識及其挑戰性。魏承思指出,戰國時期禍亂相尋、弱肉強食,孟子的“性善論”雖然動聽,但無濟於事。荀子揭示“性惡論”,正是基於對人性弱點的透徹理解。他強調“禮”與“法”的辨證關係,主張在禮義的原則下輔之以法治,才是振作人性、重振社會秩序的有效方案。荀子以性惡論為基礎重構禮樂制度,真正繼承了孔子的思想,為儒家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魏承思表示:“我所以選擇講《荀子》,就是要顛覆今天的儒家觀,讓你們瞭解統治過去二千多年思想的儒家本來面目是什麼。”透過廣徵博引、條分縷析的講解,我們看到一個嶄新的荀子:其禮法並舉的思想開創了漢代儒法合流的先河,以孔子的儒家思想為本,也吸收了道、法、名、墨、兵諸家之長。根據魏承思的精闢總結,荀子思想具有博學深思、批判精神、相容幷包與重視實踐的特徵。他說:“最後一點,與思孟、程朱一派儒學大師相比,荀子思想更接地氣。他的全部學說都是圍繞著當時政治展開的,關注社會現實,面對社會矛盾,力圖解決社會問題,以達到國治民安的實效。”這些闡述不僅大大翻新了我們對荀子、對儒家傳統的既有認知,對於我們當下的文化建設也必定帶來新的思想能量。

近年來承思身居香江一隅之地,大隱都會,坐觀雲起,秉承大師遺志,繼續傳播“國學”,卓然有成,對於發揚經典是一份珍貴,對時代也是一份福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