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特刊】吳窮中國節之九死不悔競端午

中國節之 九死不悔競端午

作者:吳窮

【端午特刊】吳窮中國節之九死不悔競端午

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一個偉大的靈魂曾孤獨地投入江水中。

在其後2300多年的每個農曆五月初五,中華大地上,龍舟喧鬧,粽香彌散。因為屈原,這個熱鬧的節日,成了最深情的紀念日,甚至隨著中華文明的傳播,成了一個被眾多國家追隨和效仿的國際性節日。

為什麼?明明只是懷沙自沉,卻使生命長存?

詩人的特別之處就在於,他的詩歌,能讓我們窺破層層迷霧。

在詩歌裡,我們的詩人,長眉揚起,眸子清澈;他有著迷人的致命的微笑。

他和自然界那些最美麗、最清新,並且不斷吐放芬芳的生命緊緊相依:春蘭、秋菊、木樨、瓊茅、芙蓉、芍藥,辛夷、杜若、申椒……甚至連他穿在身上的衣裝,都是美麗的花朵:“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血肉之軀被涵融於一片誘人的芬芳裡,似乎完全沒有人間事、煙火氣。

這個浪漫的詩人,有著道德潔癖。

為著這樣芳冽的生命,他要去求娶一個與之心意契合的女子。為了這個目的,他喝停太陽,足踏崑崙,直上九天,走遍四極。

在天上,在宇宙的中央。他不是那個身披花草的稚弱文人,而是一個無所不能、與神仙並列的自由而高貴的生命。雖然,他剛剛用蕙草擦拭過傷心的淚水。

詩人站在蒼穹之上,雲霓巨龍五彩斑斕,滾滾迎他而來。

他坐騎的飲水處是太陽洗浴的咸池,他的馬韁就拴在神木扶桑上,給他在開路的是給月亮駕車的望舒,在後面護衛的是風神飛廉。他一聲令下,鳳凰展翅紛飛。

不由得後來人不目瞪口呆:詩歌裡源於心靈的想象,是如此奇異,以至於不可思議。

詩人的文學表現是和其成長環境息息相關的。長江流域,有江河蜿蜒,也有高山連綿,變化多端的山水交錯著,創造出的景物奇異而豐富。加之煙霧繚繞、水汽瀰漫,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比較容易有玄虛的想象。於是,在丘壑水畔,在大自然的無數褶縫裡,在紛至沓來的夢境和想象中,楚人創造了一個人、鬼、神相互交織的精神世界。

楚人信鬼、敬神,在頻繁的祭祀活動中,他們以忘我的吟唱邀請神鬼共舞。藉助於這種特殊的儀式,另一個世界的力量加入現實生活,楚人由此獲得了與命運抗爭的心靈力量。

那些激動人心的吟唱,與溫柔敦厚的黃土平原的民歌截然不同。後人把這種極具楚國文化特色的歌唱稱為《楚辭》,這直接而坦率的關於喜怒哀樂的表達,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大源頭之一。

浪漫吟唱中,屈原儼然神明般的尊貴、威嚴和排場,只為了襯托了一場複雜繁瑣的尋找過程。

失敗的結局早已領悟,但他不願言明。

詩人風塵僕僕,情意綿綿,上叩“天閽”,下求“佚女宓妃、有娀氏女和有虞之二姚”,其實只為了逃避和忘卻。

這一次次失敗,反而更令他想起塵世裡的“美人”。

那是他深愛的美人啊,他的目光,曾長時間地追隨著美人所在,當他殷殷對美人發出聲聲呼喚時,那般深情款款、繾綣難捨,猶如月光下守望夫君的思婦,日日年年。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隨我來吧,我當為君在前面帶路。

他天真地努力地引導美人進入他的繪製美好的藍圖。

如果人世間有一個人可以讓詩人一生窮追不捨,那麼,這是唯一的一個。

屈原執著的愛,如一團持久不熄的火焰,持續地熊熊燃燒著自己。

這是多麼熾烈的情感。在所有的人類情感中,愛情本來就是一種最本能也最具爆發性的情感狀態,它表現得比親情和友情更激烈、更不可抑制。

但是此刻,美人的和他隔著層層霧障,那霧障,是權力,是被嫉妒後生發的黑白顛倒的謠言。“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

被深愛,然後被棄絕、被放逐。這是一種無可言說的人生至痛。

更何況,那個讓他苦痛不堪的愛人,並非他人,是曾經信任重用他的楚國國君。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裡記載:屈原曾經任楚懷王左徒,作為楚國王室的血親,二十多歲,他就開始參與了楚國諸多大事的策劃,一度能夠影響楚國的命運和前途,為國家起草公文,制定政策,並且出使他國。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出於這種迫切的民生意識,屈原希望君主能夠“修明法度”,“舉賢授能”。

所謂美政理想,正是出於建立一個理想國家的信念。

“國”是什麼?習慣上“國家”往往被看成國君、國土、國民和獨有的文化——這一切的綜合體。

屈原是個“國家”諸種概念結合得最為緊密的上層人物。他是楚國王室的血親,作為曾擔任三閭大夫,掌管楚國三個大姓的宗族事務。與楚王,特別是楚懷王有著切近的交往。在實際操作中,屈原必定要忠於自己的集團。

但衡量一個真正愛國者的價值、分量和最終品質,必然要判斷最高的理性、道義是否被他置於最上部。

屈原的高度恰在於此。

齊、秦、楚三國鼎立,屈原對楚國的選擇有一個超前而明晰的判斷。

兩千多年前的秦國,是一個咄咄逼人的東進者,有著高原之地的暴虐和殘忍。比如他們用活人、而不是陶俑殉葬,比如秦統一之後的那些焚書坑儒的文明浩劫。

但靠近東方大海邊的齊地,物質豐饒,藝術輝煌,神秘的方士文化與楚地詭譎的神巫文化可謂接近,齊人的冒險和開拓精神與楚人強悍的創造力又驚人的相似。

“連橫”還是“合縱”?敏銳的詩人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力阻與西部野蠻的秦國聯合,力主與開放、浪漫的齊國聯合。這是建立在社會與道德的判斷之上的選擇,也是一種正義的攜手。

不止是忠於君、忠於君王所代表國家的所有元素,如國土江山、黎民百姓,還要使整個人類利益最大化,一個清醒而浪漫的徹底的愛國者形象,就此在我們眼前樹立起來。

一度佔了上風的親齊派,最終卻失敗了。楚國竟然選擇了秦國。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懷王“怒而疏屈平”,屈原先後兩次遭驅逐放流,第二次的時間更是長達18年。其結局後來者都知道了:楚懷王被強秦囚禁,楚國慘敗,楚國都城被迫遷移,群臣潰逃,國破家亡。

見疑被謗,仍不離不棄的愛國者,在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流浪中,站在崑崙山上極目宇宙,發出了千古絕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一定是否定了無數的想法,屈原才最終決定,將這共377句、2476個字的長詩以《離騷》為名。“離騷者,猶離憂也……遭遇憂患、離愁別緒、志意難平。”

離去吧。“朝秦暮楚”才是那個時代處事的原則,張儀、蘇秦因此發展得如火如荼,何況是才學天下聞名的屈原。

但他不能離去,只因他是屈原,楚國是他唯一的家鄉,他的先祖世世代代都在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兒時開始,他就立志如橘樹一般,只忠於紮根的土地,只為信仰之地開花、結果。他對這裡有著融入血液的情感,怎能輕易地割捨呢?

他又一次想起了剛烈的彭咸,想起了商朝那位因為諫君不成,投水自沉的賢臣彭咸。如果一生的理想不能實現,“既莫足與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公元前279年,秦軍用掘地三尺的劫掠和大火,徹底毀滅了楚人經營四百年的國都。聞噩耗的屈原,懷抱巨石,安靜地走進了清澈的汨羅江水,如同時代的鑄劍師們,在鑄劍不成時,向劍爐中奮身一躍。

他深知自己的使命。面對共同體的大災難,先知、清醒者唯一能做的,就是積極主動把自己獻祭給神,以平息神的憤怒,換來部族的平安與繁榮。如無數的後來者,及至那些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與敵人同歸於盡的英雄烈士們,主動接納了時代和命運的殘酷:“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千年來,人們紛紛投入江中的粽子,就包含著執鞭隨鐙的願望;人們競相沖向終點的龍舟,就代表了踵事增華的信念。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端午特刊】吳窮中國節之九死不悔競端午

作者簡介

吳窮,中學教師,省級普通話測試員,曾獲岳陽市金鶚獎金獎。

圖片:網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