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道德”,甲骨文解釋得簡潔明瞭,至今仍值得學習

古人鍾愛“道德”,不僅是個人最重要的行為規範,更將之上升到了治國高度,做人、做事、治國等都要首先“修德”。

衡量一個人如何,首重“德行”,從德藝雙馨、德高望重、厚德載物、以德服人(古人為何不說“以才服人”)等成語可見一斑。因此,曹操推出“唯才是舉”,在當時屬於進步思想,將“才”放在了“德”之前,卻被不少古人批評。

司馬遷更是將君王的“德行”與國家命運掛鉤。《夏本紀》中說商湯修德、夏桀不修德,所以商興夏亡;《殷本紀》中說文王修德,紂王不修德,所以周興商亡……司馬遷對王朝興衰的解讀正確與否暫且不論,但無疑說明古人將有沒有道德與國家興亡聯絡了起來。

除此之外,古人對道德重要性的著述汗牛充棟,筆者不再一一說明。

問題在於,“道德”究竟是什麼呢?按照現代名詞解釋,“道德是一定社會階段形成的透過輿論約束人們言行的準則和規範”,屬於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然而,甲骨文中的“道與德”卻簡潔明瞭,非常清晰地說明了什麼叫“道”、什麼叫“德”!

何謂“道德”,甲骨文解釋得簡潔明瞭,至今仍值得學習

甲骨文中的“道”

老子眼裡的“道”,已經上升到了哲學範疇,代表主宰世間萬物的真理,或者說自然執行與人世共通的絕對真理,但在造字之初,“道”的本義就是代表道路。

甲骨文中的“道”(見下圖),由“行”與“人”組成,本義是一個人行走在十字路口,前後左右都有路可走,即為道路。其中,甲骨文中的“行”字,代表的是“十字”型大路,反映出商代對城市道路已經有所規劃。

何謂“道德”,甲骨文解釋得簡潔明瞭,至今仍值得學習

但在周代之後,“道”字出現了重大變化(圖D),其中的“人”變成了“首與止”,“首”代表腦袋,意味著思考,“止”代表行走,因此此時的“道”是且思且行。後來,“道”字字形又有一些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依然保留了“道路”的痕跡。

最終,“道”由“道路”引申為方法、技藝、規律、道義、思想學說、絕對真理等。

何謂“道德”,甲骨文解釋得簡潔明瞭,至今仍值得學習

甲骨文中的“德”

甲骨文中的“德”字,筆畫比今天的要簡單很多,由“彳”與“直”組成,其中“彳”代表行走,“直”字像一隻眼睛上面有一條直線,代表眼睛要看正,因此兩者合一的意思是“行得要正,看得要直”。

周朝之後的“德”字,起初沒有什麼變化,只是將眼睛表現得更直白一些,隨後的“德”字下面加了一顆“心”,反映出當時人們對“德”標準越來越高,於是又加了一條“心正”的標準,因此完整的“德”就是“行正、眼正、心正”。

何謂“道德”,甲骨文解釋得簡潔明瞭,至今仍值得學習

“德”字還有一個異體字為“惪”,原因在於古人認為“直”是“德”的重要特徵,於是就在“直”下加了一顆心,從而變成了“惪”,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為“外得於人,內得於己”。

透過“德”字字形可見,古人眼裡的“德”,就是“行正、眼正、心正”,光明正大,不走歪門邪道。顯然,相比今天的抽象化表達,古人對“德”的定義更為具體一些,也更容易被人理解。

何謂“道德”,甲骨文解釋得簡潔明瞭,至今仍值得學習

可見,“道”是符合自然與人世執行的絕對真理,“德”是“行正、眼正、心正”的具體行為規範,“人道”就是“德”,“德”也符合“道”。因此,“道德”可以理解為我們的所作所為符合社會執行的道理,具體要求是“行正、眼正、心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