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再長,不及我郎

長城再長,不及我郎

長城再長,不及我郎

陳緗眠

家人看黃梅戲《孟姜女》,後半段眼睛總紅紅的。比如聽到《十二月調》:

正月裡來是新春,家家戶戶掛紅燈。老爺高堂飲美酒,孟姜女堂前放悲聲。

二月裡來暖洋洋,雙雙燕子繞畫梁。燕子飛來又飛去,孟姜女過關淚汪汪。

三月裡來是清明,桃紅柳綠處處春。家家墳頭飄白紙,處處埋的是築城人。

長城再長,不及我郎

對了,在常州天寧寺參加中秋法會,那首“春有百花秋有月”的禪詩改成的歌,用的就是這個曲子。

因為旋律迴圈,樂感哀傷,有反覆折磨人的感覺。

孟姜女是江南一個員外的女兒,她的出生也很奇特,是在葫蘆裡生的。

秦始皇建長城抓壯丁,有算命先生告訴他,需要去江南抓一個叫範杞良的年輕人填龍脈,這樣才能山河永固。

范家在當地名望頗高。抓捕人到他家時,範杞良從窗戶逃走了。夜半,跌跌撞撞逃到了孟姜女家的花園中。

當時,孟姜女已十六七歲,正在荷塘中划船。她母親喊她回家,站起來時,船因為波動失衡,孟姜女掉入水中。此時,範杞良見義勇為,把她救了上來。孟姜女看他眉清目秀,比錘子哥還帥,會游泳,心腸好,起了花痴。

孟姜女父母感謝不盡,她父親也和範杞良父親曾經關係不錯,知道他的為人。於是,就把孟姜女許配給了範杞良,因為情況緊急,只能對月成婚。

當晚,範杞良就被捉走了。最後被活埋,成為龍脈的部分。

天涼了,孟姜女從江南出發,給範杞良送寒衣。路過關口,被官老爺扣下,守關的動了歪心思。當時,他讓孟姜女唱個小曲,於是孟姜女唱了這個《十二月調》。官老爺從開始的調戲狀,最後被唱得哭了起來,索性又給了她點錢,放她出關。

路上,又碰到了強盜。當說明她的原因時,沒想到強盜也是從長城裡逃出來的,官府追捕,只好落草為寇。強盜與其結拜為兄妹,也放她出去了。

來到長城,已寒冬時節。她找了許久,問了許多人,都沒有她丈夫的下落。最後,一個長城邊烤火取暖的人告訴他,他的丈夫已經死了一段時間。

孟姜女如擊雷霆,嚎啕大哭。天地變動,長城塌了好幾處。

秦始皇把她抓了起來。雖然你丈夫死了,但可以來後宮啊。孟姜女佯裝答應,並讓秦始皇厚葬範杞良,得一個美譽,皇帝百官為他送葬,還要遊海三天。

秦始皇答應了。在遊海時,孟姜女縱身一躍,沉沒大海之中。

這,就是《孟姜女》截止到現在的完整故事。

《孟姜女》的故事,開始並不是這樣。

她的源頭,在《左傳》裡。春秋時,齊國和莒國交戰,齊國將領杞良犧牲了。烈士遺體回國,齊莊公只派人到郊外去弔唁,這引起了烈士家屬的不滿——杞良妻認為,齊莊公不重視烈士所做的犧牲,草率無禮。

齊莊公要注意影響啊,於是就隆重地去了杞良的家中,進行烈士弔唁和家屬慰問。

這是孟姜女的第一版。當時,她的丈夫只叫杞良,事件的推手,也不是秦始皇,而是齊莊公。她當時的名字,因為沒有記載,只能叫杞良妻。

實際上,“孟姜女”這三個字,也不是正經名字。因為,齊國是姜太公的封國,分封制家天下,這個國家的貴族血統都姓姜,都是姜太公的後裔,後來“姜齊”,就成了齊國的代稱。“孟姜女”中的姜,是個姓,也是地名,也就只能說她是嫁到了哪個地方的女子。

“孟”是怎麼回事?古代同齡人分長幼,通常以“孟”“仲”“季”來說明此人家裡排行老幾。比如我們說孔丘,字仲尼,孔丘在家排行老二。近代,有些人不還稱呼孔丘為“孔老二”麼?他的哥哥,叫孟皮。“孟”,就是老大的意思。因此,“孟姜女”在家,排行老大。現在,你知道比賽裡的“季軍”為啥是老三了吧?陶淵明詩裡的“孟夏草木長”,也就是夏天的第一個月,一個季度三個月,孟夏就是四月。

孟姜女的原型和名字,就是如此。

她哭夫的加工,出自《禮記》《孟子》兩部儒家文獻,是在春秋戰國。這是第二版。

從哭夫變成哭城投水,出自《說苑》《論衡》《列女傳》,是在兩漢。這是第三版。

至於變成了哭長城,是在唐代。唐代貫休詩云:

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築人築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一號城崩寒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疲魂飢魄相逐歸,陌上少年莫相非。

長城再長,不及我郎

這是要緊的一步。從一人之悲,變成了一國之難。這是第四版。

我們見到的以第五版為基礎,是明代之後。為了抵擋瓦剌,明朝再修長城,動用了大量人力。而人們自然要把這種工程和政府素來的政治手段和秦朝相對比,於是再次挖掘了杞良妻的故事。

那麼,孟姜女為何成為經典?

故事的起點是,個體能否成為集體的犧牲?

宮廷上,只有扶蘇一人對皇帝批評,而其他官員或默不作聲,或迎合皇帝。加之秦始皇確實相信神仙鬼神,因此他的龍脈必須有一個人來填充。

但是,找誰?

望氣先生,是非常詭怪的角色。因為極權之下,你可以透過理性分析找出弊病。看似有規有矩的制度,最後受害人是不定的,結果也是不定的。任何一個人生活在這種環境中,都可能被隨機抽到。因為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受害人,望氣先生就是告訴我們,人生好壞無關理和情,而是要——看臉。

範杞良家庭有名望。即便範杞良身處追捕之中,自身難保,也在見義勇為,而不是怕洩露了自己的行蹤,一走了之。這是大仁義。

而孟姜女父親聽說了他的狀況,仍然會把女兒嫁給她,無關地位,也無關經濟,這是對義士的人格敬重。農耕文明裡,偽誠的人不可計數,這兩個家庭中的人都一片赤誠。離亂之中的範杞良,內心是溫暖感動的。

孟姜女家不追求效益,這和范家達成一致。秦始皇追求大義是犧牲別人,這兩個家庭是付出自己。

夫妻是人倫之端。孟姜女的理想是相夫教子,範杞良的理想是安居樂業,這些想法太樸素啦,也很普通。不過,這不正是農耕文明下普通的生活狀態麼?不用擔心房貸車貸,也不用費神股票基金。他們追求人倫之樂,追求生活自給自足——這是過得剛好的滿足,而不是永無饜足的貪婪。

這麼淳樸的心願,實現不了。孟姜女送寒衣,牽動了兩家的心腸。範杞良的妹妹也要和孟姜女一同前往,結果途中生病去世。

守關的大人,這算是政治結構中的人了。當這個政治圈以盤剝人民來保證穩定,吸納人才時,再精密的理論和手段也沒用,內部也有可能倒戈。這個守關大人,最終還站在了孟姜女的立場。

那些佔山為王的強盜,搶人妻女是可惡的,打家劫舍是可惡的。只是,他們是從順民變成了暴民。他們從修築長城的隊伍中僥倖逃脫出來,官府追捕他們,導致他們無家可歸。但是他們也要活,那就只能走野路子,做個綠林好漢。這是《水滸傳》,這就是梁山了。

範杞良家庭也是順民了吧,按說應當得到政府褒獎的,但是相反,範杞良只好逃跑,成為通緝令犯人。如果陷入絕境,你說範杞良會不會成為暴民、強盜?對待這群山賊,孟姜女和他們義結金蘭,成了兄妹。這是知其原委,弱者相憐。我們觀眾也感覺不到哪裡怪,因為有個參照系:政治系統雖然修建長城為了百姓,但其手段卻是殘酷無道的。人們寧願跑去當強盜賊寇,也不去修長城為國爭光。這就說明政治問題很大,普通人的生存空間狹小。

廟堂之上笙歌鼎沸,江湖之中哀鴻遍野。

孟姜女送寒衣,秦始皇要龍脈。有龍脈就能山河永固嗎?孟姜女哭倒了長城。

這是一對極有內涵的符號。

孟姜女一個人的身體很小,長城綿延不斷。一剛一柔,一強一弱。然而,那陣陣哭聲,非刀非槍,非金非石,依靠聲聲呼號,長城就崩坍摧毀了。

秦始皇追求的龍脈,怎麼這麼虛弱?

這種政治,只想要自己的穩固,而不考慮大眾的價值與情感。於是,守關者反叛它,強盜嘍囉也反叛它。從一開始,扶蘇就反叛它了。

扶蘇都沒解決的問題,孟姜女就能解決了嗎?——政治高層都沒解決的問題,弱勢群體就能解決了嗎?

孟姜女的身份和特徵,就是普通百姓的凝縮。他去找丈夫,就是普通百姓對親人的掛念。那幾件寒衣,就是生活中的點點希冀,很單薄,但因為有它,人才能一步步往前走。

孟姜女不是為自己活的人,農耕文化的狀態下,人們也是為家庭、家族而活著,相互依存,相互幫扶。平凡人追求名聲長存,總要藉助石碑、墓誌銘一類的,這叫蓋棺定論。因此,孟姜女透過向秦始皇要求,使範杞良立起來一個傳於後世的名聲,而不至於被草菅民命。

做完了這些,她終於以毀滅的方式,完成了對政治的侮辱,對自身的情結和願望的執著和保護。她不是要自己的名,也不是要自己的命,她原來只是想和愛人團聚,和樂生活。她途中做夢時,也是這樣的情境。

名聲需要代價,她就願意照顧好小家庭。《孟姜女》裡的思維、價值觀都是農耕文明狀態下構建出來的。因此,它的主體和趣味也和民間觀念相符。當它出現在明代時,戲曲這種民間藝術已經大放異彩,透過戲劇形式來表現它,加上明清時代對大眾的思想禁錮,使它迅速受到大眾喜愛。

孟姜女以個人對抗集體時迸發的生命力,是撼動人心的。這種身份差異的懸殊,喚起了大眾的那股追求動力。一個女子從閨閣中走出,經歷大世界的波折,但她仍然只因為一個單純的信念,因為這種希望,貫穿了全劇,從平凡變成高超的信仰,自覺的,或者不自覺的。

當所有人都在“天地君親師”的宏大命題下追求志向時,孟姜女卻喊出“範郎範郎”的親暱之聲。前者都在讓你離開家,經歷世界的複雜詭譎;後者卻在喊你回家,簡簡單單慢慢生活。這是讓人溫暖的,愛戀的,落葉歸根般踏實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