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澧縣雞叫城遺址為何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

“沉寂千年,一鳴驚人”。雞叫城遺址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澧縣涔南鎮雞叫城村,地處洞庭湖西北史前遺址密集的澧陽平原,是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典型代表。該遺址於1975年被發現,對其考古工作始於上世紀90年代。作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課題實施的重點專案,2018年至2021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對其進行了連續4個年度的田野考古工作,總髮掘面積1850平方米,其中,2021年發掘面積達800平方米。

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雞叫城遺址展現出的長江中游地區在史前稻作農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獨特地方文明令世人驚歎。

填補史前建築史實物例證空白

在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上,一張雞叫城遺址發掘的大型木構建築遺存復原圖亮相,在學術界引發廣泛關注。高大雄偉的木構建築屋頂上鋪設著金黃的茅草,神聖又莊嚴,顯示著古人對住所的嚮往和對住所建造的智慧。

這座木構建築基礎被編號為F63,它位於雞叫城遺址西區,這裡因為揭露出一批木構建築,被認為是高等級建築區,F63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的佈局是規規整整的長方形,五開間七室,建築面積達420平方米,加上廊道,總面積約630平方米。

據雞叫城遺址考古專案負責人郭偉民介紹,F63的建造年代距今約4700年,比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目前我國最早的幹欄式建築晚1000多年,“但F63體量較大、結構規整,是中國考古百年首次發現的儲存較為完好的木結構建築。它的發現填補了中國史前建築史實物例證的空白,豐富了中國土木建築史的內涵,為理解長江流域史前建築形式與技術提供了重要資料。”郭偉民說,堂屋、開間及地栿和樑架的建築形態綿延至今,是中華建築文化的標誌性法式。

F63的地下建築基礎令人驚歎。考古工作者復原其打地基的過程是根據現場挖出的又長又寬又深的基槽,墊上又長又寬的完整木板,這些木板最長的近8米,寬度多在0。43米左右,厚度多在0。1米左右,最後在木板上立上大木柱。考古現場粗壯的黑色木柱殘段顯示,這些木柱的直徑多在55釐米左右。這種在木板上立柱子的方式大大增加了柱子的受力面積。“研究表明,當時的雞叫城人在建造房子時不僅有選址意識,還有選材意識,選用的多是楠木和香樟等不易變形開裂的材料。”郭偉民說。

由此可見,在沒有金屬工具的時代,雞叫城人僅用石制工具和木製工具就能加工巨大的木材,建造完成複雜精巧的大型木構建築。透過考古發掘現場木構件上依然清晰可辨的截斷、加工、鑿平的砍伐痕跡以及搬運木材留下的繩索勒痕,彷彿看到當時人們熱火朝天建造這一史前“豪宅”的畫面。

湖南澧縣雞叫城遺址為何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

▲雞叫城遺址發現的F63木構建築遺存復原圖。(圖片來源: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為史前社會程序提供珍貴樣本

F63的建造必定以一個文明高度發達的城或聚落為基礎,這是考古專家的共識。事實上,雞叫城遺址的考古工作也印證了這一點。目前的考古研究顯示,雞叫城由彭頭山文化時期的普通居住點發展為環壕聚落,然後發展為城壕聚落及聚落叢集,一直延續至肖家屋脊文化時期,時間跨度從距今8000年前至距今4000年前。在此過程中,它的發展顯示出跨越時間和文化的連續性與穩定性,具有極強的內在凝聚力。

雞叫城最終形成三重環壕的聚落結構,在長江流域屬於首次發現。城牆以內面積15萬平方米,護城河(一重環壕)外坡以內面積23萬平方米,二重環壕外坡以內64萬平方米,三重環壕以內100萬平方米。其中,二重環壕之內為密集居住區,二重環壕之外為稻田耕作片區。

郭偉民介紹,雞叫城聚落群的產生與發展是基於長江流域史前稻作農業發展的結果,具有良好的生態多樣性,它完整經歷了史前稻作農業社會從初步複雜化到史前文明起源、發展、興盛、衰落的全過程,為國際社會認識中國史前文化與社會複雜化程序及文明起源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貴樣本。

展現史前稻作農業文明盛景

在雞叫城遺址的考古發掘中,考古工作者揭露出體量巨大的穀糠堆積,目前僅發掘揭露出其中80平方米,平均厚度15釐米。經初步測算,這些穀糠堆積所代表的稻穀重量約為2。2萬公斤,大約可供1000個成年人吃上40多天,這個發現在全國考古史上是比較罕見的。事實上,這只是發掘出來的一小部分,雞叫城遺址的穀糠堆積實際面積可能還要大很多。

與穀糠堆積相佐證,考古人員還在雞叫城遺址二重環壕北部外圍一處試掘點發現了石家河文化時期的水稻田,呈不規則圓形,已揭露部分面積至少100平方米,並有數層水田疊壓,疑似有犁痕、足印。水稻田以平行水渠分隔空間並以水系連通,形成了完整的灌溉系統。

海量稻穀糠殼和稻田、稻田片區的發現,說明4000多年前雞叫城的稻作農業水平已經十分高超,能夠供養大量人口,呈現出史前稻作農業文明的盛景,這為雞叫城聚落群實現長時間連續穩定發展提供了基礎。

郭偉民介紹,考古揭示出的多重環壕所組成的城壕聚落叢集、水渠和稻田片區,是距今5000年前後長江中游稻作農業社會所達到的史前文明化之最高層級,為理解稻作農業視野下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國家形成的途徑與方式提供了重要資料。(完)(原標題:湖南澧縣雞叫城遺址:澧陽平原上的史前文明遺珠)

作者/徐虹雨,張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