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把每一次都當作第一次,然後重複了兩千次”

2022年6月21日下午,南方週末舉辦了“週末故事會”暨報紙2000期特別活動。(活動主辦方供圖/圖)

“冰墩墩”廣美設計團隊總執行劉平雲經常遇到別人詢問,你們團隊14個人,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才做出了這麼個“小傢伙”,“幹什麼去了?”設計期間,劉平雲瘦了十幾斤,在不斷修改“冰墩墩”的形象中,團隊一直思考著傳統和現代的“無界”困惑。

劉平雲的學生黃成希,從廣美畢業十年,曾經在日本擔任《火影忍者》系列主力原畫師。當初,他以外國人的身份進入日本動畫界,經歷了十分艱難的過程。在東京,他的身份是過客,身處大都會,那種不同文化“無界”的感受愈發強烈。

2022年6月21日下午,範以錦、陳擎、劉平雲、黃成希、王諾諾參加了“週末故事會”暨南方週末2000期特別活動。此次,廣州場的主題是“文化無界”,來自不同文化行業的嘉賓分享了各自理解的“無界”。

14012天,約7920平方米的紙面,南方週末總編輯王巍在現場說,“文化無界”其實也是南方週末2000期連綿故事的概括,從創刊伊始的休閒文化紙發展為嚴肅政經新聞紙,從傳統媒體向全媒體轉型,“貫穿著幾代報人、受訪者、讀者和公眾的注視和期待……把每一次都當作第一次,然後重複了兩千次”。

劉平雲:傳統和當下的嫁接

從全球36個國家5816份作品中脫穎而出的冰墩墩,2022年成為全球文化IP最大的“頂流”。“你搶到冰墩墩了嗎”一度成為冬奧會期間的流行語,簡直是“一墩難求”。

2018年創作時,創作團隊便想象著2022年是科技與未來的世界,冰絲帶、宇航員、太空主題被納入了進來。最終,一個造型是冰雪健兒的熊貓誕生,冰晶的外殼代表了與冬奧會的關聯,冰絲帶代表未來和五環的效應,愛心代表了和平友好的意圖。

設計期間,有人瞭解到廣州美術學院團隊在參與冬奧會吉祥物徵集,調侃地問,“不會又是熊貓吧?”由於整個設計處於保密狀態,團隊不能回答。確實是熊貓,只不過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熊貓。

劉平雲說,實際上,冰墩墩的形象一開始設計為冰晶外殼的冰糖葫蘆,經歷了幾輪改變,從冰糖葫蘆到老虎、兔子、麋鹿,最終確定為熊貓,因為“只有熊貓最有說服力”,反而最容易為國際友人理解。

1990年的盼盼形象是當時國際流行的兩頭身設計,2008年的福娃用了突出文化自信的傳統水墨,到2022年則使用了三維繪製技術。在劉平雲看來,“國”代表傳統、“潮”代表當下。歷史和當下符碼聚合,把傳統和傳承在時代創新之下進行嫁接,“把中國文化植入,利用當代審美進行再設計”。

“我們把每一次都當作第一次,然後重複了兩千次”

劉平雲(活動主辦方供圖/圖)

王諾諾:用邏輯描述想象

五歲時,王諾諾準備在幼兒園講一個故事,爸爸為她講了“草船借箭”的故事。多元的人物、一波三折的情節、複雜的謀略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再是《三隻小豬》《小貓釣魚》,諸多超越年齡層界限的故事,讓王諾諾走上了創作之路。如今,王諾諾有多個身份,她是科幻作家、知乎答主、網際網路公司產品經理,從2016年起在《科幻世界》發表文章,2018年拿到了銀河獎“最佳新人獎”。

王諾諾經常在豆瓣影評或書單上看到,一本書往往會產生兩極化的打分。她逐漸意識到,無論是讀者還是作者,在閱讀或創作一本小說時會產生兩個不同的認知維度:純思考與純感受。王諾諾說,真正優秀的科幻小說應該是兩者的結合,透過嚴謹的邏輯描述產生驚奇感和想象力。

在王諾諾看來,“草船借箭”正是一個無界的科幻故事。在諸葛亮與魯肅的對話中,提到周公時訓七十二占候,這是中國最早結合天文、氣象、物候指導農事的歷法,而這些當時前沿的理論被放置在複雜的情節、鮮明的人物故事之中,推動了後續的借東風、燒赤壁。

一部好的科幻作品應該是無界的產物:既要具備跳脫的想象,又要符合邏輯因果,王諾諾說,好的科幻作品,是“兩個極點之間互相拉扯的結果”,而要做到“追求恰到好處的想象力”,正是一件如此艱難的事情。

“我們把每一次都當作第一次,然後重複了兩千次”

王諾諾(活動主辦方供圖/圖)

黃成希:做不同地域的橋樑

33歲的黃成希在日本度過了辛苦的八年。當初,黃成希受到香港電視臺播出的《龍珠》影響,對動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習繪畫後考入廣州美術學院,之後又獨自前往日本留學。

那是一段從零開始的異國生活,黃成希上午學習語言課,下午打零工,晚上練習畫畫。每到週末,他會來到東京郊外的一家小動畫工作坊,做兩天兩夜的動畫實習。黃成希當時的住所是一個住滿十個人的小公寓,他曾有一年多的時間住在一個狹窄的衣櫃中。

黃成希說自己像是東京的過客,每天要面對世界各地不同的人、不同的見解,身處大都會中,以動畫為載體,各種邊界消融了,和過去的行為邏輯和思維方式完全不同。他感受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包容,“現在的衣著、談吐、說話方式、價值觀或多或少都在跟世界發生碰撞、交流”。

從2012年到2018年整整六年時間,黃成希終於得到了機會,擔任《博人傳》的分集導演。美國華裔、印度尼西亞的朋友們都為他提供了幫助,在這一集的打鬥中,黃成希在動作設計上融入了詠春、八卦掌等傳統中國武術招式,備受火影迷的讚譽。

黃成希說,往往一個月的時間畫了兩秒的鏡頭,在電視上只是一閃而過,還沒來得及感嘆畫得有多好,鏡頭已經消失了,而動畫行業恰恰是“路遙知馬力”。他希望未來的動畫能夠成為地域間的橋樑,維繫共同願景和相互理解的支點。

“我們把每一次都當作第一次,然後重複了兩千次”

黃成希(活動主辦方供圖/圖)

陳擎:時間打破了藝術的界限

著名雙簧管演奏家陳擎擔任廣州交響樂團團長已經十年了。三十年前,他進入廣州交響樂團,那時樂團成立35年。

從1879年上海的樂團誕生,交響樂在中國走過143年曆史。無論是1916年創作第一首管絃樂作品的蕭友梅,還是著名的音樂家冼星海等,廣東在古典音樂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創建於1957年的廣州交響樂團是中國唯一在五大洲巡演過的交響樂團。

樂團曾委約美籍日裔作曲家安迪·秋保創作了《功夫》協奏曲。安迪是李小龍的粉絲,樂團邀請他來到廣東,參觀佛山李小龍故居,請當地詠春師傅展示。最終安迪創作出這部多媒體與管弦樂團的作品——《功夫》協奏曲,並由樂團音樂總監餘隆執棒在佛山和廣州的新年音樂會上首演。波蘭作曲家潘德列茨基被譽為“當代貝多芬”,他的《第六交響曲》副標題是《中國詩歌》,這部由廣州交響樂團和德國德累斯頓愛樂樂團聯合委約的交響樂,融入了李白、李清照等人的詩歌,這些詩歌一百多年前便傳往歐洲,風靡一時。

一次瑞士的音樂會上,廣交團帶去了譚盾創作的《霸王別姬》,傳統京劇青衣與鋼琴結合在一起,西方觀眾聽懂了這個故事,產生共鳴。時間打破了藝術的界限。陳擎說,一百多年後,交響樂已經不再是西方的文化藝術門類,而是世界的語言和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從最初的德、法等國家逐漸發展到全世界各地,一些非洲國家也擁有了自己的交響樂團。交響樂是一門平等的語言,現在正用這樣無界的語言訴說著中國故事。

“我們把每一次都當作第一次,然後重複了兩千次”

陳擎(活動主辦方供圖/圖)

範以錦:跨界是擺脫困境的必由之路

76歲的報人範以錦,曾擔任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董事長,退休後進入學界,先後擔任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名譽院長。十幾年的時間,媒體行業經歷了巨大的變革,範以錦身處其中,感受頗深——不同媒體的界限已經消失了。

範以錦說,受到新技術的驅動,從最初功能的延伸再往業務的擴充套件,傳統媒體嘗試全面的跨界融合。傳統媒體有幾種常見的跨界形式:一是傳統媒體之間的跨媒體合作;二是傳統媒體向新媒體的拓展;三是體制內機構媒體與商業平臺乃至社會各界、各類機構的跨界延展。幾種嘗試都是為了適應媒體融合轉型的趨勢,履行社會責任和尋找自身生存發展之路。

“現在的媒體,如果不進行跨界就沒有傳播力,就無法將傳播影響力落地。”範以錦認為,跨界是擺脫困境的必由之路。傳統媒體轉型中的困境包括傳播力和商業模式兩個方面。過去稱之為讀者、聽眾、觀眾的群體,如今正在變為使用者,而且是精準使用者;過去那些考量媒體傳播影響力的指標,比如發行量、收視率等,如今正在被流量所取代。

新型的主流媒體應該具有強大的傳播力和經濟實力。範以錦提醒,媒體應該跨界去尋找精準的使用者,連線他們,從而圈定需要吸納的精準人群,形成有效的傳播力。打造優質的新聞內容和創意性泛內容仍然是最基礎的工作,構建好自身良好的平臺則為這些內容提供流量支援。同時也要藉助商業平臺擴大流量,實現傳播影響力的最大化。

“我們把每一次都當作第一次,然後重複了兩千次”

範以錦(活動主辦方供圖/圖)

主持人劉悠翔說,自己曾和同事調侃,報紙頭版這些年最大的變動是去掉了報名外面的邊框,這似乎也意味著一家媒體“外部邊界的消融”。

作為《南方日報》的增刊,《南方週末》從一份文藝報刊跨界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嚴肅政經大報。如今,南方週末正在進行“萬物皆媒”時代的跨界,早已不再只是一份報紙。從新聞紙出發,南方週末正在拓展為網端、智庫、活動、影片、音訊、文創等等更加多元的媒體。

“無論世界如何變化,”王巍說,“無論讀者在哪裡,好的內容終將抵達。”

南方週末記者 張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