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非遺傳承人母先才:匠心傳承 土陶創新

選料、做胚、上釉、燒製……走進母先才的陶藝館,40多名學生排坐著捏製手中的土陶,經過多道複雜的工序後,一個個土陶半成品便完成了。這裡平均每天要接待幾百人,學生來研學,遊客來體驗,土陶以另一種形式展現,煥發新的生命力,不僅讓遊客陶冶了身心,也讓土陶這一文化技藝得到傳承。

貴州非遺傳承人母先才:匠心傳承 土陶創新

學生正在學習製作土陶。人民網 李麗萍攝

母先才是貴州遵義市花茂村“母氏陶藝館”的創辦人,也是貴州省級非遺花茂土陶的傳承人,他與土陶相伴近40年,一直堅守、傳承創新,40多平米的加工坊如今變為400多平米的土陶館,不僅是母先才人生跌宕的見證,更是母先才在花茂村做好匠心傳承的另一種體現。

四十年堅守,接續土陶發展路

母先才的祖祖輩輩都從事手工土陶製作,他是家中的第四代傳承人。每天在土陶館進進出出招呼客人,在人群中間展示製陶技術的母先才,臉上總掛著悠然而燦爛的笑容。然而,他一直沒忘記曾經那段艱苦時光,也始終感謝當時堅守初心的自己。

“2012年是最艱難的一年,那會真的想放棄。”母先才坦言道。一直以來,花茂村的手藝人們都用土窯燒陶罐,不僅汙染大,破損率還很高,效益不明顯。“丟了可惜,但留著只能勉強養活自己。”母先才看著村裡人都選擇外出打工,面對這項家族傳承了100多年的手藝,他也曾猶豫不決。

怎麼辦?母先才最終選擇了堅守,他堅信終有一天會看到曙光。黨的十八大以來,花茂土陶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政策支援、資金輔助,“暗淡”的土陶手藝“活”了下來。“當時周圍的人都給我加油鼓勁,讓我把土陶館建起來、建大一點!”母先才說,他要將這一傳統技藝傳承好。

貴州非遺傳承人母先才:匠心傳承 土陶創新

陶藝館內的土陶展示牆。人民網 李麗萍攝

2014年,在政府的鼓勵和幫助下,母先才找親戚朋友借錢、上銀行貸款,欠下80萬外債,土陶館總算建成了。2015年,花茂村慢慢有了人氣,前來旅遊的人漸漸多了,土陶也在旅遊產業的帶動下有了銷路。母先才看到了“商機”:一樓做土陶體驗館、二樓做餐飲服務、三樓提供旅遊住宿,土陶產業逐漸壯大,生意也越來越好。

如今,依託鄉村旅遊業的發展,土陶技藝逐漸被遊客所熟知,在傳承發揚土陶技藝文化的同時,他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富裕美好,年收入可達三四十萬元。

十餘年創新,開闢土陶新天地

技藝的傳承、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新”二字。母先才深知,要將土陶技藝做大做強,還需要做好傳統工藝與文化創意的融合。於是,母先才找專業的老師尋求方法和技術,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同時,他還善於傾聽遊客的意見和購買需求,在一次次的交流碰撞中,慢慢將文化元素融進土陶產業中,製作出更多適銷對路的產品。

“總做以前那種大酒罈子,還能有多少人買啊!”在創新發展的道路上,母先才很快看見了效益,他把大酒罈縮小成小花瓶,製作出第一款文創產品——文藝土陶花瓶,用來插花、做擺件。用料減少,成本低了,藝術加持,利潤高了。“原來那麼大,賣30元,現在這麼小也賣30元。”母先才笑言。

貴州非遺傳承人母先才:匠心傳承 土陶創新

舊式土陶展示。人民網 李麗萍攝

陶藝館漸成氣候、步入軌道後,母先才又琢磨起如何將手工土陶技藝與當地紅色文化相結合,打造屬於花茂的獨家文創土陶產品,不斷推進產業升級,越來越來多的文創產品逐漸走向大眾市場。

如今,母先才仍在不斷推陳出新,創作出更多符合現代消費者審美需求的土陶工藝品。為開拓花茂土陶市場,使其走向全國,不僅依託線下實體店佈局,他還充分發揮網路電商、直播等新媒體功能,把土陶銷到了全國各地。

“我想彙集、團結起周邊有土陶手藝的人,共同傳承發揚土陶文化,讓全國各地的人們都知道花茂村、知道花茂土陶,要讓土陶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的藝術!”母先才信心滿滿。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