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餘件夏商周珍貴文物抵滬,帶你讀懂軸心時代的中國

200餘件夏商周珍貴文物抵滬,帶你讀懂軸心時代的中國

拔鉚釘、開後蓋、去包裝,在工作人員的通力合作下,一件商代晚期的青銅器被小心翼翼地搬出木箱,上查驗臺進行現場點交。這是大名鼎鼎的婦好鴞尊,出土自安陽小屯婦好墓,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

“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7月30日將在上海拉開帷幕。來自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20家文博單位的200餘件(套)珍貴文物已於近日運抵滬上。7月25日下午,三件最重磅的展品——婦好鴞尊、鑲嵌綠松石神獸、跽坐人形玉佩開箱布展。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它是怎樣形成、發展和影響現在的?中國現代考古已走過百餘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以考古發掘解答這些問題,揭開文明塵封的面紗,使歷史變得更加豐盈立體,是博物館的重要使命。”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透露,該館將重磅推出“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即將開幕的“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便是該系列的首個特展。

“希望借這個展覽,大家能讀懂中國。”陳杰表示,之所以選擇從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商周入手,是因為這一時期被稱為中國的軸心時代,在碰撞、交流與不斷融合中,中華文明逐漸從多元走向一體。而河南是夏商周的核心區,也是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起源地。本次展覽將以文物為點、以時間為線、以王都為面,帶領觀眾順著歷史的軸線溯源而上,回到夏商周時期的中原地區,探尋先秦時期波瀾壯闊文明的神采與魅力。

據史料記載,中華文明歷夏商周臻於成熟,禮制規範更加完備、國家形態日漸成熟、思想體系博大精神,以青銅玉器為代表的藝術形式獨具東方特色。昨天開箱布展的第一件重磅文物婦好鴞尊,便是這一時代青銅藝術審美觀念的集中體現。

200餘件夏商周珍貴文物抵滬,帶你讀懂軸心時代的中國

鴞,俗稱“貓頭鷹”,在商代備受喜愛和崇拜,被譽為“戰神鳥”。這一鴞尊為站立的鴞鳥形態,昂首,圓眼,寬嘴,小耳,高冠,挺胸收翅,兩足粗壯,與寬尾共為支撐。鴞頭後開一半圓形口,上置蓋,鴞背部鑄鋬,鋬首飾獸頭狀,面中部及胸前各有扉稜一條,通體滿花,飾有獸面紋、夔紋、蛇紋等。融寫實與誇張為一體造型和紛繁複雜的器表紋飾,展現出作器者豐富的象形力和高超的構圖能力。

據陳杰介紹,這一鴞尊於1976年在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器身口下內壁有銘文“婦好”兩字。婦好是中國歷史上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雖不見於史書文獻,但在出土的甲骨文上卻多有記錄。據統計,僅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中,她的名字就出現了200多次。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女性軍事統帥,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1976年在河南安陽小屯西北,人們發現了其墓葬,出土了銅器、玉石器、象牙器等近2000件隨葬品。

今天布展的另一件重要文物“跽坐人形玉佩”也出土於安陽小屯婦好墓。這件玉佩高5。6釐米,寬2。8釐米,非常小巧,可以用“手可盈握”來形容,但可清晰地看出人物坐姿、髮型和服飾花紋。據上海博物館策展部副主任褚馨介紹,這件圓雕人物的坐姿非常獨特,是跽坐,即兩膝及小腿貼地,腳跟託承臀部,上身直立,是商代非常重要的坐姿模式。

200餘件夏商周珍貴文物抵滬,帶你讀懂軸心時代的中國

春秋晚期的鑲嵌綠松石神獸的布展頗花工夫。這件文物為龍首,虎頸,虎身,虎尾,龜足。龍張口,吐舌,龍首上又有六條龍。身上鑲嵌綠松石,圖案有龍、鳳鳥、虎、雲紋、渦紋等,形象生動。由於神獸造型繁瑣,器身分成了四個部分,工作人員現場細緻拼搭近半個多小時,才完整呈現其神韻。這件文物1990年出土於淅川徐家嶺墓地,它的具體功用仍是學界待解之謎。

200餘件夏商周珍貴文物抵滬,帶你讀懂軸心時代的中國

記者獲悉,除了今天布展的三件文物,此次展出的展品基本都是各文博單位的重量級藏品,有不少是歷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文物,非常值得期待。

作者:李婷

編輯:姜方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