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散文集讀後感1《北海道的人》

莫言散文集讀後感1《北海道的人》

2004年12月26日,在旅日作家毛丹青和北海道首府札幌市駐北京經濟交流室室長高田英基先生的精心策劃下,我隨中國作家、記者採風團一行,踏上了神往已久的北海道土地……我們與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萍水相逢,今生多半難得再見,但他們留給我們的印象和我們對他們的感激,將會伴隨我們一生。

中間的原文就不貼上了,總之滿篇對日本人真誠的熱愛和讚美:

與故去的詩人心心相印;女大學生的活潑開朗,笑容純真;茶屋的老闆娘勤勞謙恭,對客人發自內心的熱情和感激;養馬人的魁梧豪邁,懂馬愛馬,連馬都是幸福的;賣硫磺蛋的老夫婦雖然生活艱辛,但有樂天知命的平靜。

誰說‘

文學藝術永遠不是唱讚歌的工具

’,難道這滿篇的讚美是反諷?看來是我太年輕,不懂莫大師的良苦用心,領會不了其中的深意,您真是一個敢說真話的人。

我搜索過莫言的履歷,他曾經在部隊服役多年,為什麼很少反映部隊生活的作品呢?就算不寫‘誰是最可愛的人’,也不用寫‘誰是最醜陋的人’吧!人民子弟兵不值得你寫嗎?

而1997年離開部隊後,莫言到《檢察日報》影視部工作了十年。看到這我總有種莫名的熟悉感,上個月被查的兩名腐敗分子不都是長期在此工作麼?(張和趙)

三人皆是山東人,都喜歡文學藝術,可以說是趣味相投,對彼此才華相互欣賞和惺惺相惜。

莫言散文集讀後感1《北海道的人》

東方塗欽《唐人書寫·水墨修行之六》

莫言曾說:東方塗欽(張)是一位才華橫溢、勇於探索、不斷地以他的近乎異想天開的作品,給我以驚喜的畫家。他的‘塗鴉’從來不是簡單的胡塗亂抹,他的創作有即興的成分,但這一切都建立在他的深沉思索之後。他首先是一個關於人生和社會的思考者,然後才是一個藝術的創造者。沂蒙山出來這樣的青年才俊,乃沂蒙之光;有這樣的好兄弟,是我一生之幸。

他的許多作品被國內外館藏,拍賣價格更是天價,十年前就能以30至40萬的價格成交,

要說沒有利益輸送誰信?

而趙同樣是一位才子,發表的論文和著作眾多,還是百萬粉絲的‘法律讀庫’公眾號的‘庫頭’,就是一直被網友舉報的公知。

莫言曾為趙所寫《我們的爹孃》中作序:“志剛筆下的爹孃、也正是我們的爹孃。他們是最普通的人,也是最偉大的人。他們生前是我們的靠山,死後是我們足下的大地。他們的身體化為泥土,但他們的精神會代代相傳。”

所以

我們對莫言有很大的誤解,他不是不會讚美,是我們不配得到他的讚美。

再說了,

文化人的利益輸送能叫腐敗?這是評委的認可,讀者的回饋,是公開正常的文化交流!

比如方方日記在國外的火速出版獲獎,速度能趕上美元印鈔機。比如清華才女蔣方舟《東京一年》,開篇就是‘

東京拯救了我

’,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

裸女的75度角

日本外務省有這類人的名單,我還發現一個所謂‘

中國年輕****育成支援事業

’,年支出費用近2億人民幣,看看日本多關心我們的青少年教育。

莫言散文集讀後感1《北海道的人》

許多文化交流協會、教育交流基金會等機構,是掛羊頭賣狗肉,賄賂影響力大的知識分子,驅使他們寫文章來宣傳美化自己而已。

這些毫無風骨的文人,只是販賣文字的商人。

“你怎麼這樣憑空汙人清白。”他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受賄不能算腐敗……受賄……讀書人的事,能算腐敗麼?”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民粹’,什麼‘暴民’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網路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扯遠了,篇尾莫言還說了下

劉連仁勞工案

戰爭就像巨浪撥弄兩粒沙子一樣,讓這兩個互不相干的人,碰撞在一起,成為傳奇。當別町為劉連仁建立了紀念碑和雕塑,併成立了一個宣講劉連仁事蹟委員會,許多熱心人,在義務地幹著這些工作。紀念碑和雕塑都用黑色的石頭製成,雖不高大,但在皚皚白雪的映襯下,顯得莊嚴而沉重。

劉連仁,山東省高密縣人。1944年他被日寇抓去當勞工,當時其妻子已有7個月身孕,而他被分配到北海道挖煤。

勞累、飢餓、毒打、病痛、塌方、爆炸,礦井成了死亡之井。日寇實行一種慘無人道的

要煤不要人

的政策,視廣大勞工的生命如草芥。

1945年他和幾名工友趁機逃離了這個活地獄,以野菜、野果、蘑菇充飢,艱難熬過一個冬天,其餘工人都被抓了。

只剩他一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在飢餓、寒冷、孤獨中,

過了13年與世隔絕的‘野人’生活。

1958年,他被日本人抓住。岸信介(安倍外公)政府對劉連仁的遭遇,不但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歉意,而且為逃脫責任,不惜製造謊言,北海道報紙報道了

《中國派遣特務劉連仁非法入境被獲》的訊息,聲稱要以“非法入境罪”對其進行審訊。

在當地華僑和各界人士幫助下,他才得以安全回國。劉連仁是不幸的,但也是幸運的。僅1943年4月至1945年5月間,日本就從中國各地擄掠勞工169批,共41762人,最終能安然回國的寥寥無幾。

1989年開始,他毅然走上了訴訟之路,成為我國“對日本索賠第一人”。他向日本政府提出了四項訴求,

一是謝罪道歉,二是賠償損失,三是承認歷史,四是建立紀念碑。

可惜漫漫訴訟維權路,他最後也沒等到勝訴的那一天,2002年因胃癌去世。2005年日本高院作出判決,承認劉連仁當勞工並受盡折磨的事實,但以當時中日之間沒有國家賠償承諾為由,駁回所有訴求。兩年後,日本最高法院宣佈

以後不再受理此案

戰爭絕不僅僅是兩粒沙子的碰撞,那是無數的破壞,苦難,流血,死亡,別說的這麼

輕描淡寫

勿忘國恥,牢記歷史,居安思危,吾輩自強

莫言小說集讀後感1

莫言小說集讀後感4《生死疲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