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大俠夢”?

筆者按:

寫這篇文字,並不是蹭老爺子仙逝的熱度。其實,早在昨晨,這篇文字就已初步出爐。擱筆不久,就看到了網上盛傳金庸先生的訊息。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天定。因此,今日校對此文發出,望各位曾捧著先生文字長大的同仁們重溫一番往日的大俠夢,也莫忘那個大俠夢。

從小,我就有一個大俠夢。

十二三歲的時候,額角高昂,走在路中央,一副白眼觀世的樣子。

十七八歲,起了一個筆名,叫“子俠”,翻開封面,裡面都是因打抱不平而寫的詩。

到了二十一二歲,每日提著一把重重的劍,走在上下班的路上。

後來迷上了喝酒,很想兀然而醉,豁然而醒,攬天地於酒杯之中。

直到現在,時常也會路見不道德之事一聲吼,而後以筆為刀,在文字的江湖裡除邪懲惡。

我還常常做一個夢,希望有一天能養一匹好馬,跨著它走天下。

有了馬、劍、酒,我以為這就是大俠了。

後來讀了金庸武俠,對大俠有了一番新的認識。

在金庸先生的小說裡,可稱大俠者,不在少數。

他著力塑造的,有郭靖和蕭峰兩位。

《射鵰英雄傳》中,郭靖對楊過說:

過兒,眼前強虜壓境,大宋天下當真是危如累卵。襄陽是大宋半壁江山的屏障,此城若失,只怕我大宋千萬百姓便盡為蒙古人的奴隸了。我親眼見過蒙古人殘殺異族的慘狀,真是令人血為之沸。

同樣的話,《天龍八部》中,蕭峰也講過:

你可曾見過邊關之上、宋遼相互仇殺的慘狀?可曾見過宋人遼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情景?宋遼之間好容易罷兵數十年,倘若刀兵再起,契丹鐵騎侵入南朝,你可知將有多少宋人慘遭橫死?多少遼人死於非命?

這兩位之所以為大俠,在於其練功學武,並非為逞強稱能,也不只為行俠仗義,而在於做到了『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將為國為民視為自己活在世上的本分。

郭靖與蕭峰,與那些武藝高超,卻為一己的榮華富貴而殺人立業的俠客不同,而是處處以天下蒼生為念,堪稱大丈夫也。

大丈夫之謂,誠如孟子所云,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這樣的人,不獨在小說裡有。

在真實的大宋朝,便有這樣一位大俠。

他為官一世,由初起終,名節無疵。

他為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為文,在宋朝數一數二,死後獲得“文正公”的封號。

為武,胸中有十萬甲兵,讓西北邊賊聞之驚破膽。

他一生為大宋朝鞍前馬後,到了晚年仍是田園未立,居無定所,卻每以天下為己任,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他就是范仲淹,一位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丈夫。

每翻至他鎮守西北邊陲時所作的《漁家傲》,讀到“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我總會像當日楊過聽到郭靖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一樣,聳然動容,肅然起敬。

范仲淹的身上,流淌著一股“浩然之氣”。

無論讀他的詩詞,還是觀他的人生,這種浩然之氣無時無刻不讓人心下沸騰。

這股浩然之氣,讓他當得起“大俠”的稱謂。

常言道:亂世出英雄。

故要尋大俠,須去春秋戰國。

大俠之風,倡自春秋,盛於戰國。

春秋之程嬰專諸,可謂詩己諾必誠,不愛其趨者。

戰國之聶政荊軻,可謂是先人後己,勇慓堅卓者。

可這些都是亂世中的勇士,武中之大俠。

文中之大俠,當屬孔子。

孔子十五習六藝,二十關心天下事,三十開創私學,五十週遊列國,惶惶如喪家之犬,七十猶夢周公,執著禮樂,不忘大同。

《周易》說: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

孔子雖讀易到了韋編三絕的地步,卻做不到“隱”字。

天地閉,他便替天行道。

天地晦,他便作日月,無得而逾。

是什麼樣的力量,讓孔子甘願長途顛簸,日行百十里,夜宿雞毛小店,縮腹節衣,冒著被人追殺的風險,過狼狽不堪的生活?

是道。

天不道,大丈夫則替天行道。

而至於貧窮困頓,孔子曰:君子憂道不憂貧。

誠如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丈夫之偉,大俠之大,在於: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晚年的孔子,雖發過“乘桴浮於海”的牢騷,但也說過:如果有一位明君,未來能夠真正的懂我,能夠讓社會平安和諧的生活,我就滿足了。

孔子的終極夢想,是想要天下人都過上一種“暮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自由生活。

而他自己,即便“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也能樂在其中矣。

大俠之大,誠如孔子曾言: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孔子能於造次顛沛之間,仍不忘為天下百姓而憂生,可謂是儒家界內的大俠。

他深知,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故他能不獨親其親,以天下百姓為親,不獨子其子,以天下兒女為子。

大俠之夢,終在大同。

在唐朝,如果要選一位大俠,恐怕絕大多數人會認為是李白。

因為在李白的詩作中,俠風豪情一覽無餘。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託身白刃裡,殺人紅塵中。當朝揖高義,舉世稱英雄。

託交從劇孟,買醉入新豐。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

酒後競風采,三杯弄寶刀。殺人如剪草,劇孟同遊遨。

這一個大俠夢,一做就是一輩子。直到晚年,於51歲時,他仍提筆寫道:

不然拂劍起,沙漠收奇功。

在安史之亂中,李白陷於諸王之爭,內心忿恨難平,便道:世人皆欲殺。

也許從這字裡行間的刀光劍影中,可以窺見一股俠氣。

而我以為,李白的俠詩,是他作為一個失意儒生的寫照。

所以,深諳李白內心的杜甫寫道: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而與李白相比,杜甫則一生在儒家界內。

他雖外觀不似大俠,卻是真正的大俠。

杜甫屢仕不進過,漂泊無依過,百病纏身過,身心俱疲過,而終生都不曾懷疑過他的大俠夢。

他似乎並不以麻鞋裹足、襤褸束臂、糟糠填腹、賣藥餬口為窘,而是憂在天下,而不為一己之得失。

正如他的詩所言:上感九廟焚,上憫萬民瘡。

每讀到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之句: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都會不禁發問:是什麼樣的力量,讓他寧願在這破爛不堪的茅屋中受凍而死,來換得天下寒士的太平安寧?

我覺得是一種信仰,是對天下大同之夢的深深執著。

他希望像孔子一樣,以國為家,以民為子,以天下事為己任。

故他的一生也像極了孔子的一生,在亂世中恓恓惶惶,奔走於刀尖之上而終不忘己志。

昔日,在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公以禮樂輔國安邦,而後又還政於成王,真正意義上地做到了“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故孔子欲法周公,於道而未成之時還每夢周公,嘆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昔日宋亡,人謂:宋亡,範公不亡也。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大俠之夢,未必天下有幾人能懂。

故而大俠總是孤獨的,每於夢碎時發出“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的喟嘆。

但,大俠之所以為大,以氣王天下也。

大俠故去,俠之夢便在蒼蒼雲山,泱泱江水。

俯仰之間,皆可拾遺。

文/玄枵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