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歌手記(13):借歌,不能算偷——歌劇裡的民歌小調(下)

上一回,我們說到一首日本明治時期的軍歌,被歐洲的歌劇“借用”,走上世界舞臺的故事——行歌手記(12):借歌,不能算偷——歌劇裡的民歌小調(中)。

上一篇文章裡提到的歌劇《日本天皇》,在中國太小眾了,在網上連一個像樣的中文介紹都沒有。而今天要講的,是很多人都熟悉的劇目,接下來繼續八卦:先“八”一個法國的,再“八”一箇中國的。

***************************************

CARMEN

歌劇《卡門》

***************************************

行歌手記(13):借歌,不能算偷——歌劇裡的民歌小調(下)

《卡門》插畫,by Luc

Journal Amusant, 1875。

歌劇《卡門》,1875年3月3日在巴黎首演。這部歌劇,大名鼎鼎,從序曲到男女主角的詠歎調,有好多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曲子——作曲家比才,也確實是一個才氣外冒、壓都壓不住的人。

“卡門”是女主角的名字,這個角色,生於愛情,死於愛情,愛情就是她的主題曲,也是她的墓誌銘。

卡門是個西班牙的吉普賽人,符合一切刻板印象中對西班牙女郎+吉普賽女郎的定義——奔放、性感、熱情、霸道。她最有名的一首詠歎調,也是歌劇史上的驚豔之作——《愛情像一隻自由的鳥兒》,在四分多鐘的歌裡,不知道唱了多少個“愛”字,舉手投足,全都是肆無忌憚的挑逗。就這樣,情歌一唱,媚眼一瞟,男主角分分鐘就被迷倒了。

2010年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歌劇《卡門》

Elīna Garanča 飾 卡門

愛情像一隻自由的鳥兒

任誰都無法馴服

如果它選擇拒絕

對它的召喚都是白費

威脅或乞討都是惘然,

一個多言,另一個不語

而我愛的那個

他什麼都不說,卻打動了我

愛情!愛情!愛情!愛情!

愛情是吉普賽人的孩子

無法無天

如果你不愛我,我偏愛你

如果我愛上你,你可要當心!

……

我已經記不清童年裡有多少個午後,是在這首歌的陪伴下度過的。當時我媽媽正在練習這首詠歎調,每天不斷地聽、不斷地唱。現在依然能記得,合唱團伴唱的那句“你要當心!”在院子裡迴盪的聲響。總之,這是一首長在我心裡的,永遠都忘不掉的歌。

話說回來,卡門唱的這首歌,並不是作曲家比才一開始就有想法,而是他的第二稿,也就是說,同一段歌詞,他寫過兩個完全不同的版本。

行歌手記(13):借歌,不能算偷——歌劇裡的民歌小調(下)

比才(1838 - 1875),攝於1860年

圖片來源 | Wikimedia Commons

《卡門》寫的是發生在西班牙的故事, 比才卻從未去過西班牙。但他也算是個很愛學習的好學生——和薩利文、普契尼他們一樣,他翻閱了各類西班牙曲譜,參考他們的曲風,為整部歌劇尋找適合的風格基調。

不過,資料畢竟是二手的,沒有當地水土的浸潤,沒有直接的感官刺激,寫出來的東西,難免會讓人覺得有點“不夠味兒”。

據比才自己說,有一天,他偶然在街邊聽到了一首西班牙民歌,驚為天人,一時間靈感爆發,毅然決然地拋棄了已經寫好的《愛情是一個自由的鳥兒》,把這首民歌的旋律替換了進去。

比才聽到的“民歌”,就是下面這首——

行歌手記(13):借歌,不能算偷——歌劇裡的民歌小調(下)

這首西班牙語的情歌,除了那魅惑滑動的半音,還帶來了一種獨特的節奏,成為了詠歎調的點睛之筆,讓人過耳難忘。

後來的人也確實(跟我一樣)八卦,大家真的去把比才曾經扔掉的廢稿找了出來,真是不比不知道——

行歌手記(13):借歌,不能算偷——歌劇裡的民歌小調(下)

同樣的歌詞,不一樣的旋律,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風格,而且顯然,“民歌”版的要比“廢稿”版的,高明許多。

“廢稿”裡的卡門,活潑可愛,還帶著一點狡黠,但就是恰恰少了那麼一點流浪的吉普賽人的氣質,少了那種讓人摸不透的的異域風情。唱出來,也跟之前講過的《拉克美》一樣,法國味兒太濃,一聽就知道,這個作曲家沒出過遠門、沒采過風。不得不承認,比才這個“喜新厭舊”的決定,一下子為卡門找到了對的氣質,簡直是是太明智了。

行歌手記(13):借歌,不能算偷——歌劇裡的民歌小調(下)

《卡門》首演演員Celestine Galli-Marié的角色畫像

畫家Henri Lucien Doucet

圖片來源 | Wikimedia Commons

讓比才萬分尷尬的是,這首他在街邊拾來的歌謠,並不是真正的西班牙民歌。這個訊息確實有點糟糕——《El Arreglito》還真是有詞曲作者的,創作者的名字叫做塞巴斯第安·伊拉迪埃爾(Sebastián Iradier)。

伊拉迪埃爾是個西班牙作曲家,比比才要年長許多,實際上,在《卡門》首演的時候,伊拉迪埃爾已經去世十年整了。

行歌手記(13):借歌,不能算偷——歌劇裡的民歌小調(下)

塞巴斯第安·伊拉迪埃爾(1809-1865)

圖片來源 | Wikimedia Commons

和比才不一樣,伊拉迪埃爾是出過遠門、見過世面的,他曾經到古巴旅行(當時西班牙在古巴建立了殖民地)。在古巴,他見識到了當地的一種舞蹈音樂形式——哈巴涅拉。

哈巴涅拉的形成史,就是一部簡單粗暴的殖民史。這種舞蹈的起源,叫作“對舞”(contra dance),混合了英格蘭鄉村、蘇格蘭高地和法國宮廷的文化血統。參與舞蹈的人們,兩兩成對,再排成長列,就像……《傲慢與偏見》裡的那樣。

行歌手記(13):借歌,不能算偷——歌劇裡的民歌小調(下)

contra dance

圖片來源 | penbaypilot。com

行歌手記(13):借歌,不能算偷——歌劇裡的民歌小調(下)

電影《傲慢與偏見》(2005),導演 | Joe Wright

圖片來源 | superiorpics。com

Copyright | 2005 Universal Pictures

這種舞蹈後來被帶南美洲,並在這裡生根發芽,流行開來。到了19世紀的古巴,人們把這種舞蹈形式和黑奴從非洲帶來的音樂元素相結合,創造出了一種有著獨特節奏的舞曲,被人們稱作“哈巴涅拉”,也就是“哈瓦那之舞”的意思。

“哈巴涅拉”的誕生,幾乎包含了殖民時代的所有元素,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混血兒。它本身很有魅力,能在全世界風行,甚至在菲律賓,都有專門的菲律賓風格哈巴涅拉。據說它還是很多拉丁舞蹈風格的雛型,像我們熟悉的曼波、恰恰恰,都是從哈巴涅拉發展而來的。

下面這首哈巴涅拉民謠,唱的是墨西哥的採棉花的人,辨認一下,這首歌基本節奏,和卡門的《愛情像一隻自由的鳥兒》,是不是有點像?

《Yo cuando era niño - mi padre querido》

演唱者José Suarez,錄音時間1939年4月26日

資料來源 |美國國會圖書館

伊拉迪埃爾在古巴聽到了原汁原味的哈巴涅拉舞曲,一定是愛得不得了,他之後寫出了自己最有名的兩首作品,都是哈巴涅拉風格的,其一,就是被比才誤認作民歌而“借走”,化身為詠歎調《愛情像一隻自由的鳥兒》的《El Arreglito》。在歌劇世界裡,《愛情》這首歌還有一個名字,就叫《哈巴涅拉》。

行歌手記(13):借歌,不能算偷——歌劇裡的民歌小調(下)

19世紀末的哈瓦那街景(油畫)

畫家:Castro

圖片來源 | rubylane。com

伊拉迪埃爾的另一首哈巴涅拉風格的名作,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叫作《鴿子》,這首歌有中文版,很多人都唱過:

當我獨自離開哈瓦那海港

沒人看見我多麼悲傷

只有 只有那美麗的姑娘

她傷心地緊緊靠在我身旁

假如有鴿子飛到你的窗前

我請你親切地迎接它像對我一樣

啊請你把心中的愛情對它訴說

也請你把那花環給它戴上

再辨別一下,這首歌基本節奏,和卡門的《愛情像一隻自由的鳥兒》,是不是也有點像?

行歌手記(13):借歌,不能算偷——歌劇裡的民歌小調(下)

就像歌裡唱的那樣,“哈巴涅拉”跟著伊拉迪埃爾離開了哈瓦那家鄉,再次回到了歐洲,之後又插上了翅膀,飛遍了全世界。

創作者伊拉迪埃爾並不知道,他兩首作品在他身後會有這麼大的名氣,他在1865年去世,離開人間的時候,依然默默無聞。《卡門》首演之後,經人提醒,比才知道了這首歌是有原作者的。他很快就在譜子上註明,詠歎調《哈巴涅拉》一曲的原版,來自於作曲家伊拉迪埃爾。

當時確實有人追問,比才到底有沒有付給伊拉迪埃爾版權費?這個著作權的歸屬問題,比才根本就沒有來得及處理,也沒有機會去處理了。

比才在《卡門》演出了33場之後因心臟病突然去世,終年僅36歲。無論現在我們對它的評價有多高,《卡門》首演時,和很多偉大作品一樣,飽受惡評。所以,和伊拉迪埃爾一樣,比才在臨終時也不知道,有一天,卡門和她的《哈巴涅拉》會成為世界歌劇史上的一顆明星。

行歌手記(13):借歌,不能算偷——歌劇裡的民歌小調(下)

比才(1838 - 1875),攝於1875年

photo by Étienne Carjat

圖片來源 | Wikimedia Commons

***************************************

歌劇《洪湖赤衛隊》

***************************************

行歌手記(13):借歌,不能算偷——歌劇裡的民歌小調(下)

《洪湖赤衛隊》連環畫

講了那麼多,其實就在討論一個問題,偉大歌劇的誕生,是不是都離不開民間歌謠的滋養。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在中國,更是這樣。很難想象,我們的民族歌劇裡,如果沒有地方民歌、地方戲曲元素,會是什麼樣子。

今天簡單舉一個我們自己的例子。

民族歌劇《洪湖赤衛隊》,是1959年由湖北省實驗歌劇團(現在的湖北省歌劇舞劇院)排演的,1961年,被著名導演謝添拍攝成了同名電影。

行歌手記(13):借歌,不能算偷——歌劇裡的民歌小調(下)

電影《洪湖赤衛隊》劇照,導演 | 謝添

王玉珍 飾 韓英

歌劇中有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洪湖水浪打浪》,全國人們傳唱。

這首歌唱得,真是太好聽了。那些靈動的裝飾音,就像湖面的粼粼波光一樣。

可以想到,這首歌,也不是原創的,它的原型是一首叫作《襄河謠》的歌。

行歌手記(13):借歌,不能算偷——歌劇裡的民歌小調(下)

襄河水喲黃又黃啊,

河水滾滾起波浪啊,

年年洪水衝破堤,

襄河人民遭災殃,

窟窿多喲浪濤狂啊,

河岸渾身是膿瘡啊,

沖壞了多少莊稼地,

沖走了多少茅草房

……

據說《洪湖赤衛隊》的作曲張靜安,聽到這首《襄河謠》之後,念念不忘,就在創作時借用了它的主旋律,再配上一個副歌,成就了之後的《洪湖水浪打浪》。

而《襄河謠》本身,也不是原創。五十年代,襄陽軍分割槽文工團的作曲家吳群,受到一首民歌的啟發,加以改編創作,在全國參加比賽。而他靈感的源泉,是湖北沔陽民歌《月望郎》 ——

正月裡來,望我的郎來呀,是新年。我郎這一去有了大半年,未見奴的面,情郎奴的哥哥呀,但不知你哪一天,你站在奴的面前,哎喲!

二月裡來,望我的郎來呀,百花兒開,我郎肯定又有了別人的愛,狠心把奴丟開,情郎奴的哥哥,你有了別人愛呀,狠心把奴丟開,哎喲!

……

很容易就能聽出《洪湖水浪打浪》的影子。

這首盼情人的民間小調,先經過作曲家吳群的手,從一首情歌,被改編成一首唱河唱水的歌,再經過作曲家張靜安的手,最終被改編成了歌唱洪湖魚米之鄉的歌劇唱段,完成了一次“三級跳”。

九十年代初,歌劇《洪湖赤衛隊》曾經因為著作權糾紛,被帶上了法庭。雖然這個糾紛的焦點在於劇本的著作權歸屬,而且最後也得到了解決,但這並不表明《洪湖水浪打浪》的“借歌”行為,不存在任何版權問題。根據八卦的訊息,《襄河謠》的作者和《洪湖赤衛隊》的版權方,在私下已經達成了協議。

而現在,人們的版權意識越來越強了,不搞清楚版權歸屬,不打招呼就“借”歌,需要承擔太大的風險,所以大家在“借”的時候,也越來越規範化了。

寫到這裡,歌劇裡的民歌小調這個系列,就要告一段落了。我寫這個系列的初衷,是因為最近愈發強烈地感覺到民歌的活力,不僅在於民間的生命——街頭巷尾唱唱、田間地頭唱唱,更在於對它各種藝術形式的靈活的適應性,有一種“出得廳堂、入得廚房”的能耐。

在《行走的歌謠》裡,我們的民歌主角,個個也是能拍電影、能演話劇、能登舞臺的“多棲藝人”,它們都曾經脫離了原產的環境,走南闖北,又和各個時代、各個領域的藝術家們,互動得不亦樂乎,成就了一部又一部經典大作。

行走的歌謠們,就像是一群跑來跑去的小精靈,但不論是鄉間小道,還是都市叢林,我們會跟著它們繼續走,繼續唱,並期待著它們帶來更多的驚喜。

行歌手記(13):借歌,不能算偷——歌劇裡的民歌小調(下)

文 張其佳

行歌手記(13):借歌,不能算偷——歌劇裡的民歌小調(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