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17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老聃(約前571年前後~前480年前後)中國春秋末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氏,名聃,故稱老聃,尊稱老子。一說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曾做過東周王朝管理藏書的史官“周守藏室之史”。相傳孔子向他請教過周禮。晚年因見周室日衰,棄官離開周國,過函谷關時,遇關令尹喜,關尹請為著書,於是作《上下篇》(即《老子》書),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過起了“隱士”生活。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把“道”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建立起以“道”為核心的哲學體系,厭棄舊奴隸制的“禮制”,認為“大道廢,有仁義”(《第十八章》)。

現存《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老子五千文》或《道德真經》),編定於戰國初期。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兩種寫本,《德經》在《道經》前。此外,《老子》一書在國外也有英、日等多種譯本流傳。

道德經:17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道德經》第十七章,老子認為,最好的國軍實行無為而治,很少發命令,不打擾百姓,讓百姓自作自息,於是百姓甚至忘了他的存在。事情辦成了,百姓不認為是國君的功勞,而說“我自然”我們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道德經:17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最好的統治者,人民並不知道他的存在;而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並且稱讚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統治者是多麼悠閒。他很少發號施令,事情辦成誰之功?百姓會說“我自然”。

道德經:17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道德經》 第十八章,老子用辯證法觀察社會,發現智慧與虛偽,孝順與家庭的矛盾,國家混亂與出現忠臣,都是對立統一的,雙方互相依存。如果失雲了一方,則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文】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於混亂,才能見出忠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