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歌手記(26):《無錫景》都有了,沒有《蘇州景》那顯然是“不科學”的。

無錫人唱《無錫景》

《行走的歌謠》第1集片段

《無錫景緻》以及江浙一帶的一批“景緻歌”,是《行走的歌謠》第1、2集的主題,但因為篇幅限制以及敘事的需要,片中沒能收錄更多的例子,還是有點遺憾的。今天拿起手邊的幾份資料,找點有意思的和大家分享討論。

好吧,先來“引個戰”。

熟悉“散裝江蘇”,尤其是蘇南幾座城市間“愛恨情仇”的朋友,也許會意識到這麼一點:

《無錫景》都有了,沒有《蘇州景》?那顯然是“不科學”的。

行歌手記(26):《無錫景》都有了,沒有《蘇州景》那顯然是“不科學”的。

如果想用歌曲來挑撥無錫蘇州,這兩座在太湖邊上相依相守的城市的關係,你可以試著問他們以下幾個問題——

問蘇州人:你說太湖是蘇州的?那為什麼《太湖美》是無錫的市歌啊?

問無錫人:為什麼《太湖美》要用蘇州口音唱?是……不喜歡無錫口音嗎?

問蘇州人:蘇州市歌《蘇州好風光》的原唱朱虹是無錫人啊?

然後轉頭告訴無錫人:蘇州市歌《蘇州好風光》雖然主要旋律是其他小調,但它的間奏,是《無錫景》的。

然後就安靜地坐在他們中間,好好感受一下此時的氣氛吧。

行歌手記(26):《無錫景》都有了,沒有《蘇州景》那顯然是“不科學”的。

蘇州人程桂蘭唱無錫市歌《太湖美》

行歌手記(26):《無錫景》都有了,沒有《蘇州景》那顯然是“不科學”的。

無錫人朱虹唱蘇州市歌《蘇州好風光》

玩笑結束,我們來聊聊《蘇州景》。

《蘇州景》可不是因為《無錫景》火了以後,蘇州人不服氣才臨時搞出來的。

行歌手記(26):《無錫景》都有了,沒有《蘇州景》那顯然是“不科學”的。

行歌手記(26):《無錫景》都有了,沒有《蘇州景》那顯然是“不科學”的。

圖片來源  |  行歌紀實工作室

1922年左右出版的《時調大觀》(第二輯),也收錄一首《蘇州景緻》,沒有標明曲牌,但可以看到它也是以“小胡琴”開頭的,而且唱詞的結構、內容,與上面一首對照,也是極為相近的。

行歌手記(26):《無錫景》都有了,沒有《蘇州景》那顯然是“不科學”的。

圖片來源  |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這說明,《無錫景》《蘇州景》本是同源(《侉侉調》),唱詞內容也很相仿,但是“孰先孰後”、“誰在學誰”這個問題,僅憑我目前看到的資料,無法作出絕對的判斷。

可以確定的是,《無錫景》的流傳更廣、知名度更高。

畢竟1921年《無錫景緻》就在上海出唱片了,1930年開始又被王美玉等歌手多次錄製,各地也湧現出的一大批“景緻歌”,這個景、那個景的到處唱,大多以【無錫景調】為曲牌。

魔都人“魔改”《無錫景》

《行走的歌謠》第2集片段

相較之下,《蘇州景》的影響力明顯是稍遜一籌的。

《無錫景》比《蘇州景》更有名,也許是因為《無錫景》更早,“先入為主了”;但也可能是因為《無錫景》出來得晚,卻“青出於藍”了。所以我說,“孰先孰後”這個問題,真的不好講(也不敢講)呢!

不過《蘇州景》開頭一句的“拉起小胡琴呀”或者“我來拉胡琴呀”,也讓它在眾多“景緻歌“中獨樹一幟。我自己在翻看時調資料的時候,只要看到以“小胡琴”開頭的景緻類小調,就會自動聯想到《蘇州景》。

……直到我看到了這首《無錫景調拆白黨景緻》:

行歌手記(26):《無錫景》都有了,沒有《蘇州景》那顯然是“不科學”的。

圖片來源  |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看來,並不是所有的“小胡琴”,都歸《蘇州景》啊。

其實最有可能的是,類似“拉起小胡琴”、“我有一段情”這樣的開場,是當時很多賣唱藝人普遍喜歡或者習慣使用的套路,不一定就是某一首歌的首創或者獨創。

最後為大家分享風潮唱片的經典制作《土地與歌》中的一段珍貴的《蘇州景》錄音。我個人非常喜歡這一段,從12年就收藏起來準備在《行走的歌謠》裡用,最後取捨很久,沒在片中講到,是為一憾。

行歌手記(26):《無錫景》都有了,沒有《蘇州景》那顯然是“不科學”的。

拉起小胡琴呀,唱一支蘇州景

蘇州的景緻,多得嘸淘成呀

讓還麼,虎丘是最有名呀

慢慢那個唱來麼,慢慢且仔細聽

(唱片的資訊上說這段1958年錄製的蘇州小調,演唱者“尹其明“。但是我幾年前注意到有人做過糾正,認為演唱者應為蘇州蘇劇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蘇劇代表性傳承人尹斯明先生。很可能是當年錄音的老師筆誤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