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梁實秋先生的《雅舍談吃》,為何能成為美食界的網紅之一?

【薦讀】梁實秋先生的《雅舍談吃》,為何能成為美食界的網紅之一?

人吃,是為了活著;人活著,不是為了吃。

近日,讀梁實秋先生寫的《雅舍談吃》,為先生的文筆、情致所歎服,原來記錄生活,也可以如此文藝。不由得感慨,梁先生如果生活在現在,單靠這一本書就會成為美食界的網紅。

《西施舌》《佛跳牆》《魚翅》《鮑魚》,這些食物在梁老筆下並無特殊,但在今日卻貴得離譜,非普通人可以常吃的,讀讀也算過把癮;餃子、菠菜、栗子、韭菜簍等家常小吃,雖時常吃到,看梁先生寫來卻更感親切,再吃也更有味道;東興樓、厚德福飯莊、正陽樓、信遠齋等北京老字號已不復存在,致美齋、烤肉宛、東來順等店名號雖在,風格和特點已不同當日,讓人感慨時光的流逝。

人們常說“小時候的口味影響一生。”梁先生從小生活在北京,除了家庭食物外,北京的小吃和小販培養了他小時候的口味。他專門寫了一篇《北平的零食小販》,文中說:“我如今閉目沉思,北平零食小販的呼聲儼然在耳,一個個地如在目前。現在讓我就記憶所及,細細數學。”先生在這篇文中介紹了“豆汁兒”“灌腸”“羊頭肉”“炸豆腐”“麵茶”“杏仁茶”“豌豆黃”“熱芸豆”“甑兒糕”“酸梅湯”等等幾十種。我雖是研究生畢業後才進入北京生活的,但一轉眼也有二十餘年,梁先生提到的我大都品嚐過,有些還做過我逢年過節饋贈親朋好友的物品。但也有些,比如“豆汁兒”,仍然喜歡不起來,這可能就是因為自己小時候沒有被薰陶過吧。

按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吃是為了滿足人活著的生理需求,屬於最低層次,所以人人都要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愛的食物,也都對吃有自己深刻的印象,都在與人交往或學校作文裡分享過自己吃的經驗,但真正把吃當作一個專題來寫的,梁先生的《雅舍談吃》還是我看到的第一部。以前也看過蔣勳寫的《品味四講》,談的也是生活,卻是“衣、食、住、行”四種,略顯分散。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到了李子柒。她也是以唯美的方式來介紹自己的生活,卻獲得了超級紅人節最具人氣博主獎,還獲得了海外媒體You Tube平臺白銀和爍金創作者獎牌。她的節目我看過不多,但很喜歡,欣賞那種很文藝很清雅的風格,就像梁先生這本《雅舍談吃》

現在更有很多專門介紹美食的博主,或展示自己的製作技藝,或推薦自己品嚐過的美食,博主們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但說句實話,真正對得起中國美食文化的不多。

網路給我們大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我們每個人都成了一個新聞或事件的中心,每個人也要珍惜這個絕佳的機會,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養,展示自己最美的一面,為大家提供有價值的資訊。我在這方面也是一個新兵,願與大家一起向梁實秋先生和李子柒學習,很文藝地記錄自己的生活,在向好的道路上攜手前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