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一枚特殊古錢幣,為何能在乾隆皇帝死後數十年內流落國外呢?

錢幣一直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它與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我國又是最早鑄造和使用錢幣的國家之一,我國的古錢幣經歷了數千年的變革,也見證了這漫漫光陰里人事物的變換,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得錢幣本身具有了重大的歷史研究意義。

我國古錢幣的品種與數量多如浩瀚繁星,不勝列舉。但在這漫天璀璨的星光中,也有不少如北極星般明亮的珍稀品種,今天小編就來介紹一下清朝的一枚特殊古錢幣——祺祥重寶。

清代自順治登基(1644)始到宣統退位(1911)止,一共經歷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10代,也就是說清朝一共就10位皇帝,且每位皇帝在位期間只鑄造一個年號的錢幣,一共10個年號的錢幣,但在歷史上,卻發行了11個年號的錢幣。這多出的一個便是“棋祥”年號錢。

清朝的一枚特殊古錢幣,為何能在乾隆皇帝死後數十年內流落國外呢?

祺祥是同治皇帝的第一個年號,選用這個年號時就有大臣提出反對意見,後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臨朝攝政且改年號為“同治”,祺祥重寶也就不再流通,實際流通時間僅60幾天,是我國曆史上流通時間最短的錢幣之一。又因當時所鑄多為樣幣,流通幣幾乎回收殆盡並損毀,因此傳世甚少。

這枚直徑約3。5釐米,重12。5克左右。錢面是以楷書書寫的“祺祥重寶”四字,文字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背面穿孔左右的文字為滿文的“寶泉”或“寶源”製造局的名稱,穿孔上下的文字則是漢字“當十”。

清朝的一枚特殊古錢幣,為何能在乾隆皇帝死後數十年內流落國外呢?

寶源局的祺祥重寶的當十銅錢是比較珍貴的,同樣珍貴的還有祺祥重寶與同治重寶的合背錢,所謂合背錢,是指誤用二件面範鑄成的錢,雙面均有錢文。因當時錢幣鑄量劇增,鑄工在操作忙亂中出現誤用錢範的情況,加上當時的核查不嚴,錯範的祺祥重寶與同治重寶合背錢便流入了市場。

祺祥重寶與同治重寶合背錢和寶源局祺祥重寶當十銅錢一同見證了清末朝堂的腐敗混亂、權力鬥爭 ,是有著歷史研究意義的錢幣。正因如此,祺祥重寶在古錢幣成為了不可多得的珍品,成交價從幾萬至幾百萬皆有。未來,隨著古錢幣收藏大軍的不斷壯大,古玩市場關於清朝古錢幣的追捧也會越來越熱烈。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