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 油 燈 | 高鵬偉

煤 油 燈 | 高鵬偉

煤 油 燈

高鵬偉

從記事起,家家戶戶就都有煤油燈,那時候鄉下雖然有了電燈,很多人家捨不得安,安了的也只是在主要的屋子裡吊個最小的10支燈泡,因為經常停電,晚上還是少不了煤油燈。

供銷社賣的煤油燈,透明玻璃,微微發綠,中間是超細的腰,下面像一個扣著的喇叭,上面圓圓的肚子用來裝煤油,側面有幾個飛著的小鴿子圖案,像是在轉著圈追逐。燈頭圓圓的,底下伸出一個小旋鈕,用來調節燈芯,燈芯是扁的,一直伸到下面的煤油裡,像蟲子一樣捲曲著。燈頭邊向上均勻伸出四個略帶弧形的小短鐵片,中間可以卡一個兩頭細圓、中間鼓出的玻璃燈罩,用來防風。但燈罩較高,移動不方便,一不小心摔了,家人會生老半天的氣。

煤 油 燈 | 高鵬偉

大部分人捨不得買煤油燈,都是用玻璃藥瓶或墨水瓶自制的。去掉瓶蓋,剪一塊比瓶口稍大的圓鐵片兒,中間打一個眼兒,再把一塊薄鐵皮在釘子上砸成一個小圓管穿進去,管子裡穿上棉花或棉紙捻的燈芯,下端探到瓶底,灌上煤油就成了。還有的再找塊木板鋸圓,在中間挖個平底圓坑,把做好的煤油燈瓶放進去,四周均勻拴四根長鐵絲,到上面擰在一起加一個圓鐵片,鐵片上面再彎個鉤子,燈就可以提起來,俗稱“燈簍”。燈簍在鐵絲外套上個燈罩可以防風,可以提著到外面去。有的捨不得買燈罩,就找個大一點的玻璃瓶子,用燒紅的鐵絲在底部、上部分別一勒,做成一個玻璃筒套上,還有的直接在鐵絲上裹一層塑膠紙或糊一層薄紙,代替燈罩。

煤 油 燈 | 高鵬偉

煤油燈一般都在窗臺、圪窯或桌子角上放著,油乎乎的再沾上灰塵,用手一碰粘粘的。每到天黑屋裡看不見的時候,有電燈的拉開電燈,沒電時或者沒安電燈的,就拿出火柴盒,推出來拈出一根,在火柴盒側面一劃,“嗤”的一聲,屋裡一亮,隨即又暗下來,煤油燈火苗開始一閃一閃,人的影子在周圍牆壁上奇形怪狀的亂動。孩子們坐在最近處做作業,大人們圍在邊上做些雜活兒,看不清就往燈頭近處湊湊,有時只顧低頭往前,不小心“呲溜”一下子,不是燒焦頭髮就是燒壞眉毛,散發出一股怪味兒,一個個趕忙又是捏又是拍的亂作一團。不大一會兒燈光暗下來了,就得拿針撥一撥挑一挑,把燈芯最上面燒焦的一層去掉。想拿燈到外面一趟,就得一手端著燈,另一隻手掌窩起來小心翼翼地捂著慢慢走,一不小心就被吹滅了。雖然那時煤油只有八分錢一斤,但有的也捨不得點,“黑嘞摸咯”吃飯說話都是常有的事,照樣你一句我一句聊得熱火朝天。

煤 油 燈 | 高鵬偉

上學的孩子們也都有煤油燈,五花八門各種玻璃瓶兒做的,瓶口處拴個小鐵絲扣。早晚自習沒電的時候點上,教室裡高高低低的小火苗忽閃著,滿屋都是煤油味,放學時每人鼻孔裡都被燻得黑黑的,相互取笑著打鬧著捏著鐵絲扣往家走。

比較高階的是“提燈”,鐵製的燈架,下面是平底圓盒的底座,用來裝油。燈頭也有調節燈芯的旋鈕。最上面是提手,中間的燈罩上下可以固定,外面還有交叉的鐵絲保護。馬燈可提可掛,不怕風吹雨淋,但不是誰家都有,整個村莊就那麼幾盞,只有大人們夜裡澆地或幹活時才用。還有一種更亮的“汽燈”,移動很不方便,只有大人們知道怎麼用。

煤 油 燈 | 高鵬偉

現在回想起來,煤油燈儘管是那麼簡陋,但也伴隨著一代代人長大,一代代人衰老,給了人們光亮和希望。如今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不光安上了電燈,連街道和村外的路上都是明晃晃的,整個農村夜晚如同白晝,煤油燈早已從生活中消失,在我們的記憶深處,成了一個時代的標誌。

煤 油 燈 | 高鵬偉

作者簡介:

高鵬偉,林州市原康鎮人,林州市作協會員,林州市民協會員。喜歡文學和民間歷史文化,作品散見於各媒體和文學網路平臺。

林州文苑工作室

編輯:平淡 曉曄 王傑 燕利

林州文苑是一個純公益原創平臺,旨在交流文化,宣傳林州。

平臺立足林州,面向全國,放眼未來,是用心舞文弄墨的樂土,是文學愛好者的家園。

熱烈歡迎投稿來函!

所有作品必須是原創首發,禁止一稿多投,平臺不負責版權糾紛,文責自負。

版權宣告:

【林州文苑所使用的文章、圖片及音樂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絡及時處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