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麗絲·李斯佩克朵《星辰時刻》:比一切都圓滿的空

克拉麗絲·李斯佩克朵《星辰時刻》:比一切都圓滿的空

克拉麗絲

你自一個神秘而來,

向另一個神秘而去。

我們依然不知道神秘的本質。

或許神秘並沒有本質,

是克拉麗絲在其中漫遊。

——卡洛斯·特魯蒙德·德·安德拉德

克拉麗絲·李斯佩克朵一位是難以分析的巴西作家。因為她的寫作既圓滿充盈,又是什麼都抓不住的空,無法歸類,亦無法界定。她是一位以自己的人生去貼近寫作,又以絕對靈性的寫作去與哲學命題血肉相見的作家。

從她與這個世界產生連線開始,她的生命就圍繞著一個詞:“偶然”。她的出生是一個“偶然”,母親得了一種怪病,當地人認為再生一個孩子就可以治癒,於是李斯佩克朵出生了。然而母親沒有因此病癒,還是在李斯佩克朵幼年時去世了。她一生的漂泊同樣詮釋著命運的“偶然”。作為猶太人後裔的她出生於烏克蘭一個小小村落,還在襁褓中就跟著父母離開了祖國,移民巴西。烏克蘭於她與其說是故土,更像是異鄉。雖然她一直強調自己是巴西人,但後來跟隨丈夫四處漂泊十六年的經歷,使得巴西似乎也沒有成為她生根的地方。

《星辰時刻》的譯者閔雪飛形容李斯佩克朵的一生是“各種方向的《出埃及記》”,她是巴西文學史上最著名的“遊牧者”,這個遊牧者不僅僅是地理意義上的,亦是文化意義上的和文學創作上的。

《星辰時刻》是她生前出版的最後一部小說,小說情節十分簡單,卻也是李斯佩克朵難得稍有故事脈絡的一部。 在李斯佩克朵自己看來,《星辰時刻》講的是“一份被粉碎的純真,一種不具名的悲慘境遇”。這是一種寂靜,也是一個提問,一個渺小生命對“存在”無意識間進行的提問。

科爾姆·託賓卻認為這個故事是“一次對偶爾瞥見、卻幾乎不認識的自我的探索”。

小說講述了一位渺小的東北部女子瑪卡貝婭一生的命運。伴隨著佝僂症出生,兩歲時父母雙雙死於熱病,由姨媽撫養長大,成長充斥著姨媽的暴力與壓制。長大後,在里約熱內盧找了一份薪水微薄的打字員工作,與一位名叫奧林匹克的男人戀愛,又被他拋棄。在算塔羅牌的卡洛特夫人那裡得知她的命運會改變,自己會嫁給一位金髮外國人之後,第一次對未來有了企盼。然而剛出門便被一位金髮男子的豪華賓士撞倒,在血泊中緩緩死去。這便是這位存在卻又彷彿不存在的女孩短短的一生,寥寥數語便可概括,渺小而卑微。但在小說最後,瀕死之際的瑪卡貝婭卻似乎抓住了某種神性。在那一刻,本質觸碰了本質,如瑪卡貝婭曾經想象過的那般,她在死的那一刻變成了她所向往的璀璨電影明星,死亡時刻成為了她的星辰時刻,她也在那一刻抵達了自我。

克拉麗絲·李斯佩克朵《星辰時刻》:比一切都圓滿的空

科爾姆·託賓認為李斯佩克朵的寫作是比一切都圓滿的空。以筆者的理解,“空”首先是指語言之空。

李斯佩克朵是巴西文學史上的“遊牧者”,因為她的文字基本與當時巴西文壇流行的地域主義絕緣。《星辰時刻》的獨特之處在於,這個故事是藉助一位名叫羅德里格的敘事者敘述出來的,這也讓《星辰時刻》具有了元小說的特徵。她多次透過羅德里格之口表達敘述者的無力,因為欲寫之物往往超越了語言,是無法言說的。

羅德里格本身就是一位寫作者,他在寫下這個東北部姑娘的故事時無數次提到語言表達之艱難,所以他形容自己的寫作是“潮溼的物”,“詞語是縱橫交錯的陰影流出的聲響,是石鐘乳,是花邊,是管風琴裡昇華的音樂”。他認為自己不是在用筆寫作,而是用身體。這個故事也不是用詞語寫就,而是“一張無言的照片”。李斯佩克朵就這樣將自己對語言與表達的看法內化為這個人物自身的感嘆,但她對“無法言說”的探究並非止步於表達之艱辛,恰恰相反,她認為正是這無法表達之物,才能夠真正再現自己想要再現的“真實”。在她看來,寫作就是為了在靈活運用語言的基礎上對“真實”進行揭示,而她的寫作似乎也一直朝著羅蘭·巴特所說的“不去表達可以表達之事”前進。她曾這樣說過:

“書寫永遠是表達無法表達之事,就在字裡行間你真正要表達的東西消失殆盡,無以言表的永遠大於可以言表。書寫必須窮盡所有表達,失敗的宿命成就了它的創造。”

這讓筆者想到博爾赫斯的小說,在《神的文字》中,巫師齊那坎想找尋神留下的文字,但他無法知道神的文字會以怎樣形式存在。博爾赫斯是這樣去描述神的文字的,神的話語應該是“無窮的”,“神只應講一個詞,而這個詞相容幷包。神說出的任何詞都不能次於宇宙,少於時間的總和。這個詞等於語言和語言包含的一切,人們狂妄而又貧乏的詞,諸如整體、世界、宇宙等等都是這個詞的影子或表象。”如果說博爾赫斯是以語言對神的無法言說來表達超越語言的神性,那麼李斯佩克朵就是以對語言匱乏的呈現和超越語言的表達去再現無法表達的“真實”和存在之奧義,同時使其文字變得廣袤無垠,趨近無限。正如前文提到的託賓的形容,她的語言恰好就是比一切都圓滿的空。

克拉麗絲·李斯佩克朵《星辰時刻》:比一切都圓滿的空

“空”還是存在之空。

要討論“存在”這一命題,必然無法迴避對死亡的探究。人類對於死亡的思索從古至今數不勝數,正如阿倫特所言,人類是“有死者”,不同於動物只作為一個種類的成員而存在著,能“透過種族繁衍保證生命的延綿不絕”,人的存在是“有死”的。當人只能以個體去直面死亡的虛無時,人類對自身存在的認知很容易會陷入被完全解構的虛無之中,這樣一種虛無感讓個體的存在變得更加渺小無助,同時讓人們更加無法消解對死亡的恐懼。

李斯佩克朵卻直接用“空”來填滿存在,她筆下的羅德里格這樣形容存在:“我希望接受我的自由,不去考慮很多人會考慮的事:存在是蠢人的事,是瘋狂的病例。因為看起來就是這樣。存在沒有邏輯。”李斯佩克朵在這個層面上直接解構了存在的意義,認為存在沒有邏輯,以理念的“空”去反叛存在這一宏大卻虛無的概念,從死亡的虛無中逃逸。小說最後對死亡的描寫也非常有趣,李斯佩克朵將瑪卡貝婭死亡來臨時的感覺與性愛高潮時的眩暈類比,以一種懸擱式的狀態去形容死亡,好像死亡並非終極,而是迴歸。同時,李斯佩克朵刻意以這位渺小的東北部姑娘——一個幾乎無法令人察覺的微小存在——去探討存在命題也可以說是一種反叛。瑪卡貝婭這個名字出自聖經,是指舊約中英勇起義的馬加比七兄弟,這個詞往往會與勇敢和反抗相聯絡。小說中對瑪卡貝婭的形容,似乎與勇敢、反抗這樣的詞毫無關係,但在最後,在臨近死亡的那一刻,在她抵達自己的那一刻,她的存在突然得到了昇華。畢肖普認為李斯佩克朵的小說複雜難懂、飄忽不定,是“會消失不見”的寫作,大概正是因為她的寫作攫取的都是生活中最輕微的一縷存在,

她以“空”去消解存在本質,卻又以最輕盈的“空”賦予存在以詩意、形而上甚至是超越性的維度。無論是死亡的虛無還是命運的殘忍,在她筆下都化作詩意的存在。

克拉麗絲·李斯佩克朵《星辰時刻》:比一切都圓滿的空

最後,“空”也指概念之空。

小說多次對包括“上帝”“信仰”“時間”“永恆”等概念進行質疑甚至解構。如在姨媽去世後,瑪卡貝婭再也沒有去過教堂,因為她“什麼都感覺不到,對她來說,神太陌生了”。李斯佩克朵這樣寫瑪卡貝婭的“信仰”:“她不知道自己的不幸。因為她相信。相信什麼?相信你們,可是,不需要相信什麼人或什麼事——相信就夠了。這讓她經常充滿感恩。她從未失去信仰。”可以看到,瑪卡貝婭的“信仰”實際上解構了信仰。上帝對她來說是陌生的,她明明什麼都感覺不到,卻還是堅持自己有信仰,她以信仰的姿態取代了信仰本身,所以她祈禱時“不是向上帝,她不知道上帝是誰,所以他不存在”。本質上她是沒有信仰的,只是依附於信仰的姿態而企盼因此得到安寧。此外,在小說後半段,算塔羅牌的卡洛特夫人這樣形容他們當初的時代:“我那個時代,人們焚香,妓院裡空氣很清新,甚至會有一種教堂的味道,那時的一切都帶著敬意,很有宗教感。”她將最出塵的宗教與最世俗的妓院等同,不可謂不令人驚歎。對於永恆概念李斯佩克朵也進行了解構,她在小說中形容永恆是“事物處於此刻的狀態”,“我們完全活在當下,因為永遠、永恆是今日,明天將是今日”。她以今時此刻這樣一個時間概念完全溶解了永恆,在她那裡似乎永恆就是一瞬間。

事實上,瑪卡貝婭一定程度上再現了李斯佩克朵對於信仰與哲學命題的感受方式。李斯佩克朵的方式與葡萄牙詩人費爾南多·佩索阿有些類似。佩索阿的異名阿爾伯特·卡埃羅在《我的目光清澈》裡這樣表達自己對思考與哲學的看法:“我信任這個世界就像信任一朵雛菊,因為我看見了它。而不是想到了它,因為思考就意味著不理解……”“我沒有哲學,我只有感覺……如果我談到了自然,並非因為我懂它/而是因為我愛它,至於愛的理由,就像在愛情中,你根本不明白你愛的是什麼/或者為什麼愛,以及愛是什麼……”李斯佩克朵也是如此。

李斯佩克朵對於哲學的探討跳脫出了一切已有哲學的框架,比起說她在思考哲學,不如說她是在觸控哲學。她在作品中消解了一切二元對立概念,僅僅透過感覺和觸控去領悟所有概念

,這便是她的獨特之處,也是她超越概念到達“空”之圓滿的方式。

克拉麗絲·李斯佩克朵《星辰時刻》:比一切都圓滿的空

作為拉美文學史甚至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個獨特文學現象,李斯佩克朵的寫作為葡語文學找到了一個新的書寫方式。李斯佩克朵曾在散文《葡萄牙語》中表示葡語是“不擅長思考的語言”,而她的寫作則使葡語寫作有了抽象和形而上的延伸,衝破了葡語寫作在思考維度上的桎梏。不同於當時文壇大多數巴西作家所寫的描述巴西自然和社會景觀的地域小說,

李斯佩克朵熱衷於探索人類幽微和抽象的內心世界,並以這樣的方式趨近真正的“真實”

。很多人初看她的小說都會將她與伍爾夫、喬伊斯聯絡起來,筆者則認為她的寫作更靠近貝克特式的表達,是對敘事的徹底逃逸。

特殊的人生經歷促使李斯佩克朵一生的創作都不斷在對“存在”“自我”等哲學命題進行追問,但如前文所述,她的追問跳脫出了一切已有哲學的框架,就像一個剛剛降臨世間的新生兒,在還沒有對自我形成完整認知的時候便慢慢伸出手去觸控宇宙的浩瀚,她並沒有嘗試去理解或解釋這一切,她只是觸控它們,並將它們以文字形式再現出來。你無法說清她到底是哪種文化孕育出來的寫作者,也無法將她歸於任何一個流派或任何一種寫作風格,

她就像一個無根之人,一生都處於懸置狀態,漂浮在人世間,任何落了地的確鑿概念都無法抓住她。她的人生是對一切的反叛與逃逸,卻也是對一切的迴歸和抵達。

最後用埃蓮娜·西蘇對她的評價結束吧:“如果卡夫卡是個女人。如果里爾克是出生在烏克蘭的猶太巴西女人。如果蘭波當了母親,如果他活過了五十歲。如果海德格爾不再是德國人,如果他曾寫出塵世的小說。為什麼我會提及這諸多的名字?為了定位她。這是克拉麗絲·李斯佩克朵的寫作之域……在哲學家無法呼吸之所,她繼續前行,走向更遠,比所有知識更遠……她從不閱讀哲學家。然而她卻留給人一種印象:她在聽著他們在自我的森林中低語。她發現了一切。”

克拉麗絲·李斯佩克朵是近年在國際文壇上影響力越來越大的巴西現代經典作家,以極具創新精神的中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著稱,有人認為她是繼卡夫卡之後最重要的猶太作家。

克拉麗絲·李斯佩克朵一九二〇年十二月十日出生於烏克蘭西部的猶太家庭,出生不久即隨父母移居巴西。她於一九四四年出版處女作《瀕於狂野的新》,在巴西引起很大反響,之後陸續出版了小說《光》和《圍困之城》,同時期完成《黑暗中的蘋果》與短篇集《家庭紐帶》的創作。

-END-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關注我們✬

評論功能現已開啟,我們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讚美

大益文學

文學 | 品位 | 經典

大益文學最新一輯新書《呼喚》火熱發行中~

微店、淘寶均有折扣優惠,歡迎選購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