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光環下的汙染: 特斯拉供應鏈調查

綠色光環下的汙染: 特斯拉供應鏈調查

2018年12月,美國洛杉磯,馬斯克旗下隧道公司的試驗隧道開放,一輛經過改裝的特斯拉汽車駛入隧道。頂著低碳、環保的綠色光環,特斯拉在中國的綠色供應鏈管理上卻顯得乏力。(視覺中國/圖)

2021年5月,當比特幣被斥高耗能後,特斯拉CEO馬斯克立刻表態,不再接受比特幣支付,但這種快速反應,並未體現於特斯拉在中國的綠色供應鏈管理上。

2021年4月,環保組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和綠色江南公眾環境關注中心(以下簡稱綠色江南)釋出《特斯拉:光環之下——新能源車環境問題調研報告1》(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根據官方通報統計發現,自2017年以來,有30家疑似特斯拉供應商存在環境違規記錄。

南方週末記者聯絡上了《報告》提及的19家企業,其中11家表示“不清楚”或拒絕接受採訪,受訪的8家公司均未明確解釋此前環境違規的原因。沒有一家企業表示,當產生環境違規記錄後,特斯拉等採購商曾推動其整改。特斯拉未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請求,也未回覆環保組織的諮詢。

過去5年,特斯拉在美國靠出售碳積分獲得了總計33億美元收入,這些碳積分有的賣給了傳統汽車同行。但在綠色供應鏈管理上,多位業內觀察者並未發現特斯拉與傳統車企有明顯差異。甚至面對相同的供應商,有的老牌企業表現得更為主動。

值得警惕的是,新能源汽車一直頂著低碳、環保的綠色光環,享受補貼等優惠,但對推動綠色供應鏈管理乏力的,不止特斯拉一家。

一塊電池引發的供應鏈調查

踩下特斯拉的油門,為駕駛員提供絲滑般感受的動力來源,是新能源汽車的“心臟”——鋰電池。特斯拉的鋰電池體積小巧,形似常見的“5號電池”,一輛特斯拉Model S有七千多節鋰電池,組成的電池板重達900公斤。

從原材料金屬礦到成品電池,一塊鋰電池的生產需要經歷多道環節,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電芯、封裝等產業鏈上的每道工序,都有企業深耕。

《報告》緣起一家鋰業公司偶然被發現的水汙染問題。2021年1月12日,綠色江南主任方應君和同事在江西省新餘市調研,在一個服務區休息時,他們順便飛起無人機,到服務區對面的一家鋰業企業看看情況。

無人機傳回的畫面顯示,企業西南角溝渠內的水“有點發渾”。常年現場調研工業汙染源的方應君馬上“感覺到這裡有問題”。他們開車繞過服務區,發現該企業的一個排汙口連著河道,黃褐色的廢水如泥漿般渾濁,正嘩嘩流淌。

方應君等人現場判斷,廢水的色度和懸浮度明顯超標,pH試紙檢測呈鹼性。第三方檢測機構對廢水和底泥樣品的檢測結果顯示,底泥中的特徵汙染因子金屬鋰的含量呈顯著較高水平,金屬錳和鐵的含量水平也相對較高。

事後,新餘市生態環境局答覆綠色江南,鹼性廢水是因為部分裝置發生串料故障,造成除錯用水汙染。2021年6月,該鋰業企業副總裁吳興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企業主營鋰鹽深加工業務,的確為特斯拉、寶馬、LG化學(電池生產商)等公司供貨。

新餘市生態環境局答覆還提到,雖然是偶發故障,但是企業未嚴格落實突發環境事件預案要求,未正常使用事故應急設施,導致廢水外排。該公司沒有對外排廢水開展自行監測,沒有及時發現排水問題。

對此,吳興也向南方週末記者解釋,此次汙染事件“有一些誤會”,原因是除錯裝置出現故障,應急管理沒做到位,發現後已立馬整改。他強調這屬於“偶發事故”,並不是主觀故意超標排放。

綠色光環下的汙染: 特斯拉供應鏈調查

廣州天環廣場的特斯拉體驗店。2021年4月,環保組織釋出報告,直指特斯拉供應商的汙染問題,但特斯拉始終保持沉默。

30家特斯拉疑似供應商的“黑歷史”

上述鋰業企業積極與環保組織溝通後,特斯拉進入了環保組織的重點關注物件。

除鋰電池外,新能源車炫酷的外殼、華麗的內飾、舒適的座椅、精巧的零部件背後,是複雜的生產工藝,伴隨著環境風險。若將整條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分類,上游是鋰電池產業鏈,中游則以新能源汽車電控系統為代表,下游則為整車生產製造、汽車配件及充電樁等。

環保組織順藤摸瓜,遂發現《報告》提到的30家其他疑似供應商的“黑歷史”。這些環境違規的官方通報中,有9例屬程式性違規,如“未經環評審批開工建設”“未經驗收投入生產”;21例屬非程式性違規,如“廢水超標排放”“粉塵無組織排放”“擅自傾倒、堆放危險廢物”等。

部分企業環境違規比如上述鋰業公司,屬偶發現象;有的企業是汙染“慣犯”。

A股上市公司廣東文燦壓鑄股份有限公司在2020年半年報中,披露其向特斯拉等廠商供應汽車鋁合金車身結構件。根據無錫市生態環境局的處罰記錄,2019-2020年,文燦股份子公司江蘇文燦壓鑄有限公司連續三次發生環境違法事件:“未經環評審批開工建設”“廢水超標排放”“粉塵無組織排放”。累計罰款達73。68萬元。

6月11日-6月21日,南方週末記者聯絡了報告披露的30家公司,打通了19家企業的電話,其中11家表示“不清楚”或拒絕接受採訪,受訪的8家公司均未明確解釋此前環境違規的原因。

南方週末記者致電江蘇文燦壓鑄有限公司,接線員稱其負責人事工作,不瞭解汙染情況,並拒絕提供其他同事電話。同日,廣東文燦壓鑄股份有限公司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其屬於營銷部門,不瞭解子公司情況,隨後提供了管理部門電話,但這個管理部門接電人員稱不負責此事。

不過,南方週末記者採訪發現,有個別公司否認自己是特斯拉的供應商。《報告》主負責人、IPE綠色供應鏈專案經理丁杉杉解釋,由於特斯拉的品牌效應,上市公司往往願意在年報中披露與特斯拉的供貨關係,但上市公司關聯的子公司,無法透過公開資訊確認其是否特斯拉的供應商,因而使用了“疑似供應商”的表述。

沉默的特斯拉,積極的寶馬、LG

特斯拉並非不在意供應鏈管理,在其英文官網公佈的“供應商行為準則”中要求,自身及其合作伙伴必須努力避免對環境造成額外傷害,並遵守所有適用的環境法律法規。

這個承諾並未在中國兌現。2021年初,上述鋰業企業造成環境汙染之後,綠色江南和公眾環境研究中心曾於2021年2月27日郵件致信特斯拉,詢問這家企業是否為供應商,是否瞭解該企業的水汙染問題,並依據特斯拉自己的供應鏈環境管理承諾推動其整改,但至今未收到回覆。

這並非上述兩家環保組織首次嘗試與特斯拉溝通。早在2019年6月,他們曾就9家疑似供應商的環境違規記錄聯絡特拉斯,同樣石沉大海。6月15日,特斯拉一位公共關係工作人員拒絕了南方週末記者的採訪,稱“沒有更多的資訊”。

吳興回憶,特斯拉日常委託第三方公司來評估、管理供應商的環境表現,2021年初的環境違規事件發生後,第三方公司也曾來電話詢問過具體情況,但特斯拉沒來過問。

在《報告》提及的名單中,大多數企業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均稱,與特斯拉等車企簽訂供貨協議時,有環境合規的相關要求;但沒有一家企業表示,當發生環境違規後,採購商推動過整改。

並非所有采購商都保持沉默。吳興舉例,就綠色江南發現的汙染事件,寶馬公司曾於3月1日向他們傳送電子郵件詢問,要求解釋汙染原因,提供整改方案。3月1日和4日,寶馬還與該企業召開兩次電話會議進一步溝通。LG化學公司也曾來信詢問。該鋰業企業是LG化學的供貨商,LG化學又為特斯拉供應電池。

車企內部的規範流程,鮮少對外公開

在推動供應商整改環境違規行為過程中,幾乎“消聲”的不僅特斯拉一家新能源汽車企業。

天津汽車模具股份有限公司一位員工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該公司為包含特斯拉在內的多家車企提供模具開發製造服務,生產需要遵從各個車企和行業的環保標準。但發生環境違規後,沒有車企來推動其整改。“(我們)符合地區法規,透過體系認證就行了,(車企)沒有提出過什麼特殊的環保要求。”

《報告》提到,出現環境違規問題的部分企業,同時也是多家其他新能源汽車的疑似供應商。比亞迪、理想、蔚來、小鵬均未進一步接受南方週末記者的採訪。

比亞迪表示,公司有專門部門負責供應鏈管理工作,但相關內容正處於公司內部的緘默期,不便對外公開。蔚來一位工作人員稱,公司持續推動綠色供應鏈管理工作,但目前自身掌握的材料也有限,正在梳理中,不太適合對外公佈。

事實上,車企內部有一套規範流程,但鮮少對外公開。吳興介紹,目前全球主要車企管理供應鏈都遵從國際汽車行業技術規範,名為《質量管理體系——汽車行業生產件與相關服務件的組織實施ISO9007的要求(IATF16949)》。

實際操作中,車企往往委託第三方機構到現場審查打分。“一次會來幾個老師,每人分管一塊,有裝置、財務、環境、安全、用工等領域,先現場看,再檢查你的臺賬,然後訪談。”吳興稱,稽核員會提出意見,供應商再據此整改。與LG化學簽訂供貨協議時,前後共稽核了4次才透過,“每次它們都會提出更高的要求,一共搞了大半年”。

“剛開始確實很痛苦。”吳興坦言,客戶提出的要求壓力不小。但度過陣痛期後,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好處顯而易見。“你不願整改或者整改不到位,客戶就不會買你的東西,再便宜也沒用。”

在IPE創始人、主任馬軍看來,僅有內部的管理標準還遠遠不夠。“構建汽車行業供應鏈管理責任制,不能僅僅說我們內部有一個系統,你們放心吧。必須向社會公開。”

商道縱橫總經理郭沛源長期研究企業社會責任,他認為第三方稽核機制存在一些弊端,如造假、合謀等。誰為稽核付費也是一個矛盾,很多時候是被稽核的付費,難免利益衝突,“比如稽核物件說,我多給你點錢,你就給我過了;反過來,稽核機構也可能說,你不多給我點錢,我就不給你過”。倘若資訊公開,灰色地帶、暗箱操作的可能性會大大降低。

特斯拉VS蘋果,環境表現“雲泥之分”

鋼鐵、玻璃、塗料、皮革……一輛汽車的生產過程繞不開汙染和高耗能,按理說汽車行業應該更重視全生命週期的環境表現,但事實恰恰相反。由IPE和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合作研發的綠色供應鏈CITI指數中,2020年的資料顯示,汽車行業平均分位於最低的幾個行業之列,100分為滿分,大多數車企的得分僅有個位數。

“新能源車的賣點就是對環境友好,理論上對供應鏈的環境管理應該更重視才對,但目前我並沒有看到與傳統能源汽車的明顯差異。”郭沛源有些失望。

2020年,特斯拉在美國靠出售碳積分獲得了15。8億美元,這份收入讓特斯拉實現了全年盈利。“特斯拉靠著綠色光環獲得了實打實的商業利益,卻連基本的供應鏈環境合規都無法保證。”馬軍說,“而且面對質疑,特斯拉始終拒絕迴應,缺乏對環境責任的擔當。”

事實上,新能源汽車是否比燃油汽車更環保,仍有爭議。一輛汽車的全生命週期包括設計、生產、經銷、使用、維修保養、回收處置等多個環節,從全生命週期考量,有機構測算,生產一輛新能源汽車並不比燃油車碳排放少。

根據新能源汽車銷量統計網站EV Sales資料,作為銷量霸主,2020年特斯拉全部車型銷量佔全球新能源汽車總銷量的16%。在馬軍看來,特斯拉存在的問題也是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普遍現象,“如果龍頭企業拒絕行動,恐怕整個行業也很難真正有所改進”。

推動龍頭企業的行動,對馬軍來說已經不是第一次。“企業不是政府,哪來那麼多環節的監管責任?”十年前,馬軍開始推動綠色供應鏈時,曾遭到不少人的質疑。

在汽車企業內部,社會責任部門相較於生產、營銷部門是弱勢一方,供應鏈管理工作很多時候都是面上做一做。“當商業與環保衝突時,誰有話語權顯而易見。”馬軍說。

一家車企可能涉及數以千計的供應商,難以每天一一去查誰有環境違規記錄。對品牌商而言,即使有意願監控供應商的實時環境表現,也往往“有心無力”。

環保組織希望推動品牌商利用免費的蔚藍地圖資料庫及蔚藍生態鏈系統關注供應商,環境監管記錄、整改資訊、自動監測資料等,可在郵件和手機App中被實時推送。監測到環境違規記錄後,品牌商還應推動供應商整改,並向社會公開改善情況。

如今,蔚藍地圖資料庫已錄入超過120萬家供應商的不良環境記錄,共推動逾14,000家次供應商就違規記錄溝通說明或披露,不少品牌商甚至將供應商的整改進度寫入年報。

特斯拉常被比喻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蘋果”。但《報告》認為,兩個公司的環境表現,卻是“雲泥之分”。

與別人談起綠色供應鏈時,馬軍總愛舉蘋果公司的例子。十年來,他見證了蘋果公司態度的轉變,從最初的迴避,漸漸到重視、主動,連續六年,蘋果在綠色供應鏈榜單中均名列前茅。蘋果供應商的要求早已超過“不能環境違規”這個及格線,還被要求承諾100%使用可再生能源。

馬軍希望,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車企業也能向其他行業學習,對綠色供應鏈管理承擔起更大責任。“企業面對明確質疑不予迴應,牴觸向社會公開資訊,十年前就已發生過這樣的事,不是這個時代應有的做法。”

(吳興為化名)

南方週末記者 林方舟 南方週末實習生 魏翠翠 王書雅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