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廣填川】湖廣填川老祖是在康熙大帝的皇恩浩蕩中遷入隆昌黃家巷

湖廣填川是很多四川人的共同記憶。我的入川老祖也是在康熙大帝的皇恩浩蕩中,從湖南武崗(今邵陽地區)的白倉鎮遷入川南的隆昌黃家汪家巷。

【湖廣填川】湖廣填川老祖是在康熙大帝的皇恩浩蕩中遷入隆昌黃家巷

△ 圖據《國家人文歷史》

族譜中記載,老祖唐明遠帶著妻子雷氏及三個兒子自若、自秩、自鼎,康熙四十一年從湖南出發,次年夜宿寥州,然後抵達隆昌。遠公為我們留下了近千字的家族族譜序文及唯一的詩歌《康熙四十一年壬午歲徙川途中有感》:

壬午臘八出楚遊,癸未元旦宿寥州。舉頭紅日波底出,仰觀白雲水面浮。孤雁群中孤雁立,野鶴隊裡野鶴遊。堪談艄母搖艄子,行人心事兩悠悠。

大約2000年的時候,父親參與了最近一次族譜的整理工作,而那時的我並不關心此事。直到2016年4月的一個雨夜,我在巴金文學院的筆耕園裡,再次翻開《唐氏族譜》,再次讀到老人的詩歌,禁抑制不住地哭出聲來。也許,這就是冥冥之中的天意,我和遠公必定要在某一特定的環境,才能產生血脈的連結。

他在序文和詩歌中留給我們的資訊,促使我一次次請求父親幫助。終於,我們在2017年的清明節,在自貢腳仙村的雨淋山找到了遠公的墓地。

一炷香一疊紙錢一束鮮花,祭拜了和我們失散多年的遠公。我在他的墓前,朗讀了這首詩。我的淚水滴落在他墳塋的草叢裡。四月的陽光,乾淨得可以穿透所有離散的思念。

【湖廣填川】湖廣填川老祖是在康熙大帝的皇恩浩蕩中遷入隆昌黃家巷

△ 圖據百度地圖

雨淋山的名字,來源於我的家族族譜記載。雨淋山在自貢市廟壩鄉腳仙村,海帕高度估計不足1000米。山勢陡峭,山體幾乎是成45度角從山腳直奔山頂。雨淋山下有小河從山腳蜿蜒流過。沱江在不遠處從山外流過。遠公的墓就在山體的半山腰上。

在與郭村長的交流中得知,當地人一代代相傳,據說是唐氏家族的地產從黃家延伸到雨淋山下的小河中央,以河心為界。村長還說,相傳每逢過年,唐氏家族的人,都是騎馬坐轎來上墳,等候上香祭祖的人,排成長龍,要佔據好幾根田坎。只是他活了60多歲,似乎再沒有聽說,也沒有看到唐氏族人來此祭拜過。

遠公的墓,當地人稱“拌桶墳”,遠近幾十裡的老人都知道,而我們家族,包括我的父親,也並不知道。

當地人傳說,遠公買牛路過此地,突然病死在雨淋山上。於是善良的當地人,決定把老人安葬了。沒有棺材,人們找來拌桶放置老人的身體。突然間,風雨大作,狂風暴雨令人幾乎不能站立。無奈之下,人們只得將老人扣罩在拌桶下離開。第二日風停雨住,自然形成一個巨大的墳墓。當地人稱遠公墓為天葬的“拌桶墳”。

在家族族譜中,用了大量的篇幅,記錄唐氏祖宗生辰歸去的時間地點,然而,對於遠公的身後事,卻僅有“葬腳仙壩雨淋山”“停殯未詳”的總結。遠公入川落腳隆昌黃家汪家巷,為何葬在幾十裡之外的腳仙壩?傳說的不確定性與文字記載的不周詳,留給後人難解的謎團。

遠公入川以後,始終難捨故土親情。曾安排他的三個兒子,返回湖南白倉,將家中田產及祖墳交予族人親戚管理,並寫下契約。時光像裝在漏斗裡的沙,所有義無反顧的奔赴,最後都碎在了歲月的深處。離遠了的故鄉,終成了他鄉。遠公再沒有回到湖南,回到白倉。在他那句“即使陰陽相隔,也不能相忘”的囑咐中,我們還是把他遺失了將近一個世紀。

遠公曰“吾輩奉皇恩移西蜀”的背後,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明清時期的湖廣填川移民大遷徙。湖廣填川的結果是四川地區接納了大量的外地移民,實現了人口、文化、經濟的大融合,形成了今天四川相容幷蓄、匯納百川的顯著特點。而對於離鄉背井的人們,又有著怎樣的難捨與悽惶?

遠公為元末將領湖南寶慶路(“路”是元朝的行政單位,相當於 “府”,寶慶路包括現在的邵陽市全境和婁底市全境)總管唐隆道後人,為楚南唐氏巨族之後。

唐隆道,是唐氏家族湖南武崗遷隆昌有文字記載的先祖。元1360年冬天,朱元璋的部隊從譚州過來攻打寶慶路。唐隆道率部拼死抵抗,並從寶慶到新化一帶建了幾十處山寨固守。如黑田鋪寨、老虎巖寨、維山茶園大寨、小寨、黃古老牛寨、午時寨、金棲寨、維山寨、石衝口梅溪唐梅寨、上梅仙姑寨、梅山田寨等。不幸的是,這些寨子全被朱元璋一一攻破。唐隆道抗節不屈殉難。家族族譜中記載,唐隆道被朱元璋部下胡海所殺。躲在維山山中的唐姓族人數百人亦慘遭殺害,附近百姓將唐姓屍體用禾桶合葬,形成了今天的“唐家萬人堆”。道公之子泰鍾、泰賜、泰復、泰濟避地梅城,機智地躲過了一劫,才有了道公的後人。家族口口相傳,明朝政府政權穩固以後,感動於他的忠烈,曾在武崗為他建忠烈祠。

從一些資料上了解到,維山寨現存的寨牆長二公里,牆體寬二米,牆高五米。寨子建在維山之巔,佔地百餘畝。這個道公誓死保衛過的山寨,和道公一起矗立在他的後世子孫的血脈中。道公的鐵血精神,也成為家族後人,培育家國情懷的沃土。

今又逢清明,我再次來到隆昌北關的禹王牌坊前,久久注目。牌坊的匾額上雕刻著“靈承楚蜀”的大字。作家蔣藍曾經告訴我,從他翻閱過的史料分析,隆昌很可能是當時湖廣填川時,川南地區移民集會再分散的一箇中轉點。據隆昌本地的史學研究者說,禹王牌坊內建有禹王宮,禹王宮就是當時湖廣人聚會議事的重要地方。會館也是當時背井離鄉的移民,寄放鄉愁思念故土的靈魂棲息地。

從前,我看這座牌坊更多的是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去欣賞思考。今天才懂得,我和她血脈相依。

我在川南祭拜遠公,遙望白倉,並不知道道公的忠烈祠在何處?或者還在嗎?我舉起焚燃的燭香,叩拜白倉,叩拜道公,叩拜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的唐氏列祖列宗。

【湖廣填川】湖廣填川老祖是在康熙大帝的皇恩浩蕩中遷入隆昌黃家巷

作者唐水蓮,女,四川隆昌人。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青年作家班學員。首屆林非散文獎獲得者。作品散見《華夏散文》《現代藝術》《草地》《四川日報》《四川作家》等報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