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課堂】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父母不願意回家,卻越來越不願意做?

隨著身邊越來越多的同年人結婚,我們未婚一族的家長突然站到了同一陣線,或者說更像是進了同一個組織,然後以“結婚”為目的,以孩子為物件,開始發展下線。

我一個哥們說,家裡人催婚催得緊,有時候甚至都不想回家了。工作忙了一天,他回家想和爸媽吐槽一下工作上的不順,但是換來的並不是理解或者歡慰,而是父母的一句“娶個媳婦幫你分擔一下就好了”,啊這…根本上就是兩碼事吧。他覺得和父母很難溝通,而且又不想因為這些小事吵架,所以決定儘可能不待在家。

和父母很難溝通這件事,似乎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其實身份對調也一樣,我經常能看到後臺很多家長求教費老師怎麼和子女溝通。溝通是相互的,但我們好像時常找不到難以溝通的原因,和解決的方法。

今晚其實還是想簡單聊聊這個話題。因為我還沒有小孩,所以就只從為人子女的角度淺談一下,怎麼和父母溝通。

希望看到這篇推文的父母可以對孩子有多一分了解,希望看到這篇推文的年輕人可以對與父母溝通有新的想法。

【家長課堂】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父母不願意回家,卻越來越不願意做?

現在回到一個基本問題,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很難和父母溝通呢?明明我們和父母都是對方那麼熟悉的人。

我想過很多種可能,但最後我覺得最靠譜的解釋也正是:我們太熟悉了。

父母把我們拉扯大,也許很難適應我們突然有一天就不是“小孩”了,不再是他們言聽計從的小跟班了,也不再需要事事依賴他們。而我們覺得自己是個成年人了,可以開始用成年人的方式和父母溝通,不過換來的還是父母的過度擔心和指責、嘮叨。長此以往,的確很難溝通。

還記得因為韓劇《請回答1988》而火起來的那句話麼?“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父母”。這句話,放在我們身上也同樣合適,子女也是第一次為人子女。

貌似在大多數時候,我們都不會對父母表達真實的感受,可能是因為我們還沒探索出和父母溝通的底線在哪裡。

我有一個朋友說,當父母的過分關心已經越界的時候,他會選擇和父母吵一架,或者用冷戰的方式希望他們可以消停,可惜這種做法的效果往往並不好。哪怕吵架吵贏了,最後難受的也會是自己。

我的另一個朋友則是選擇退讓,他的原話是“生活已經夠累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丈夫能屈能伸”。但漸漸的,他發現,在一次又一次的退讓後,他這位大丈夫屈下就再也伸不直了,感覺和父母的關係也慢慢走進了死衚衕。

【家長課堂】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父母不願意回家,卻越來越不願意做?

做了27年的女兒,在這裡我可以分享兩種親測實用的溝通方法。首先要知道,無法溝通和無效溝通本質上還是不一樣的,而我們大多數人遇到的問題只是無效溝通。

相信我,不管是父母,還是伴侶、朋友,一旦你們之間是無法溝通,那麼你根本連和他說話的心思都沒有,又怎麼會糾結該怎麼溝通呢?

因為我們和父母曾經是那麼的親密無間,他們只是還沒適應我們是個大人了,還沒有適應我們已經習慣用自己的邏輯處理事情。所以,

有效溝通的第一個方法,適當地和父母拉開健康距離。

健康距離不是激烈反抗,不是和父母冷戰,而是正確表達你的“不想”和“不要”。

當你不想討論一件事情,就溫柔且堅定地和父母說“我現在暫時不想講這件事”,然後嘗試把話題帶到另一件你願意展開聊的事情上。

也許剛開始嘗試新的溝通方法,你的父母會不適應,還是繼續剛剛的話題。但只要你態度堅定,漸漸地,父母也會領悟他們是時候需要換一種方式和你溝通了。要知道,我們的父母是早於我們成為大人的,所以請不要懷疑他們強大的學習能力。

另一個方法,用坦露自己代替指責父母。

我有一位前輩和我說過一句話:不說硬話,不辦軟事。每個人的潛意識裡都有一個應激系統,當我們對父母說一些指責的話語時,父母潛意識裡的應激系統就會自動開始反擊,原本是在好好溝通的,瞬間就會變成舌戰。

所以,不要把矛頭指向父母說一些責備的話,比如“你真的很過分”,又或是“你能懂什麼”,等等。不妨嘗試告訴他們你的感受,你可以這麼說,“聽到你這麼說,其實我還挺難過的”,“你有這樣的想法,讓我感到有點失望”,等等。

坦露自己從來都不代表懦弱,反而是一種聰明的溝通方式。

我們經常討論怎麼做人,但請別忘了,我們是先為人子女,再而學做人。有此因緣,為人子女一場,真的不必把關係弄得太僵,在反抗和服軟之間,我們和父母其實是有很多可能的,希望你願意重新探索。

浪漫4月,宜

用色彩記錄生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