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閱讀】《我的故事》:一個人的靈魂,在這個世界無所不能

【週末閱讀】《我的故事》:一個人的靈魂,在這個世界無所不能

故事思維是人類最底層的認知框架。

超越了邏輯,超越了語言。

百萬年前就存在於人類大腦中。

豬不會有“我”的概念,所以它看到同伴死去不會傷心難過。

不會想到自己也有一天會死去。

但人類不同,很早前一天湧現了“我”的概念。

雖然,“我”是一個幻覺。

不過,卻被保留下來。

看到同伴生老病死,人類想到“我”一天也會死去。

這時一種深深的恐懼席捲而來。

“我”死之後會去哪裡?

這些困惑只有用故事自我安慰。

人們想象死亡只是一種睡著了。

或神話故事裡人死後去往了另一個世界。

最原始的故事,就是用來安撫自己的。

當然故事傳遞觀點也非常高效。

很多人說話邏輯清晰,思維嚴謹。

卻還是無法說動大眾。

很多專業領域的專家,就喜歡羅列資料,把道理講透徹。

但是領域外的其他人,對這些概念都是排斥的。

更多人根本聽不懂他在講什麼。

除非專家能用故事講出來。

故事通俗易懂是跨越圈層,跨越不同領域的聯結器。

不會講故事的專家不會受廣泛歡迎。

故事的特點是一定有主人翁。

很多人混淆故事和事實描述的區別。

一陣狂風捲起一塊小石子。

沒有擬人描寫就是在描述客觀事實。

如果擬人化“狂風”和“小石子”可以發生很多後續的故事。

發生了什麼互動,分開了,最後再相聚了。

故事可以一直寫下去。

故事的精髓在於擬人。

沒有主人翁,事實的描寫就像給人一堆冷冰冰的客觀世界。

客觀世界與人有著巨大的鴻溝。

如果事實與人無關時,人為何要去關心?

一旦把客觀世界擬人化了。

找了一個主人翁的經歷起起落落,傳遞觀點。

這樣的故事,就是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的聯通體。

更能反映世界的本體不是唯物或唯心的。

而是心物一體的。

所以,故事思維極其重要。

講故事前需確立自己的人設是什麼?

這是戰略定位的問題。

你是哲學家?

還是創業者?

你在別人心裡總有很多標籤。

雖然,給人打標籤是一件不禮貌的行為。

現在的世界每天遇到那麼多的陌生人。

沒時間完全瞭解,所以人不停的打標籤。

學霸,小鮮肉,肌肉男,渣女,科學家等。

利用好別人給你打的正向標籤。

你在別人心中是學霸。

那麼可以強化這標籤,打造相應故事。

學霸要講的內容是,如何學習的深度思考?

這個方向沒問題。

如果你的標籤是負面的如何?

你想講創業故事,但是缺錢,長相幼稚,懶惰,內向。

負面標籤雖會費些力氣不過效果可能更好。

在好萊塢電影中都會有負面標籤被打碎。

深化的時刻叫做弧光時刻。

《我不是藥神》裡主人翁原是隻掙錢的藥販子在最後標籤昇華了,不掙錢甚至虧錢賣藥。

這一刻人格昇華,魅力暴增。

比一個有錢人原是善人做好事的魅力更大。

一個內向的人反而在演講中慷慨激昂,就會給人顯得尤其聰明。

長相幼稚的人卻用深度思考化解懷疑,令人印象更深刻。

負面標籤完全不是累贅。

用行動昇華標籤。

每個人的標籤最重要。

喬布斯在1984年的釋出會中,將自己比喻成了先知。

同樣的故事套路你拿去複製後有效果嗎?

沒有,因為你不是喬布斯。

人們聽一個故事首先是看是誰在講。

一個陌生人或標籤模糊的人,人們不會停下來聽你的觀點的。

你是教授講述喬布斯的故事、佛陀故事都行。

或者你是哲學家講述自己的故事都可以。

人設的打造是抖音,寫公眾號的戰略問題。

很多人不考慮人設,只管寫內容。

那是不管用的,必須先持續更新。

讓系統為自己打上標籤。

讓使用者一眼就知道你是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