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新石灣美術館:從“小而專”見大使命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施沛霖 秦臻 徐煒倫 實習生 吳宇韜

影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徐煒倫 秦臻 施沛霖 實習生 吳宇韜

佛山,肇跡於晉、得名於唐,位於珠三角文化腹地,擁有深厚的文化積澱與歷史底蘊。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佛山是廣府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粵劇、陶瓷技藝、武術、獅舞、佛山木版年畫等眾多非遺技藝,傳承了歷史,驚豔了時光;200多家博物館及美術館於市內星羅棋佈,“博物館之城”實至名歸。這當中,佛山民營博物館是推動藝術普及化的一股重要力量。

【收藏】新石灣美術館:從“小而專”見大使命

新石灣美術館外景

美術館和城市的關係,就像人的靈魂與軀體,它們所呈現出來的藝術理念,很大程度上反映著城市的文化發展活力。日益發展的佛山民營博物館,如何在潤物細無聲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讓美學教育在公眾中得以普及?本期《名家話收藏》請來佛山市博物館理事會理事長、廣東省新石灣美術館創辦人、佛山陶塑作品及滿洲窗收藏家範紹輝,多角度分析了民營博物館的發展之路及其豐富的收藏心得。而以非營利、公益性的方式去運營民營美術館,傳播優秀嶺南文化,更是這位低調的本土企業家一直踐行的初心。

【收藏】新石灣美術館:從“小而專”見大使命

新石灣美術館內部 圖/施沛霖

壹|“博物館之城”煥發新姿

佛山禪城區大霧崗森林公園綠意蔥蘢,佔地5000多平方米的新石灣美術館便坐落於山腳一隅。簡潔大氣的三號展廳空間中,射燈靜靜地投射在石灣陶塑一代宗師劉傳創作的近40件陶塑作品上,作品或悲或喜、或嗔或怒的面部神情,惟妙惟肖、纖毫畢現的人物細節,令人歎為觀止。

近日開展的“陶緣·劉傳”石灣陶塑藏品研究展(二),展出了新石灣美術館館藏的一批形神兼備、精彩紛呈的劉傳陶塑作品,其中包括《關漢卿》《屈原》《李逵鬧江州》等代表作,有評論界人士認為:作品較全面地展示了劉傳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創作的基本面貌,除了精湛的技藝和嫻熟的手法,更體現出其精神高度與人文情懷。

這已是新石灣美術館關於石灣陶塑專題的第二場展覽。館方介紹,這一系列展覽透過將館藏的八百多件石灣陶塑作品進行分門別類的展示,系統梳理其發展脈絡,讓觀眾重新瞭解石灣陶塑歷史,認識本土陶塑名家,傳承傳統文化,讓石灣陶塑這張響亮的文化名片為更多人所知曉。

【收藏】新石灣美術館:從“小而專”見大使命

劉傳石灣陶塑作品《關漢卿》 上世紀六十年代 (新石灣美術館藏品)

新石灣美術館只是佛山蓬勃發展的民營博物館大潮中的一個縮影。今年5月,佛山創新發布了全國首個“空間+事業”博物館之城規劃。該規劃分割槽分片布點博物館、美術館,完善“兩核、兩軸、一帶、多群”總佈局,引領城市價值提升、魅力蝶變。截至今年5月,佛山已有及在建博物館類147家、美術館類97家,共244家。其中,優質非國有博物館、美術館居全國前列:廣東大觀博物館是全國收藏一級文物最多的非國有博物館之一;由日本設計師安藤忠雄設計的廣東和美術館,主體建築榮獲2020年度“美國建築大師獎”專業組建築設計大獎;以凸顯嶺南本土文化為特色的新石灣美術館,館藏石灣陶藝作品數量多達800件,持續推廣嶺南文化、佛山文化。

根據《佛山市博物館之城規劃》,到2025年,佛山市市域範圍內將完成建設博物館(陳列館、名人故居)204家、美術館(藝術館)102家。可以預料,民營美術館的未來發展之路將更加寬廣。

貳|民營美術館的多元思考

【專家說】

●受訪嘉賓 範紹輝

佛山市博物館理事會理事長、廣東省新石灣美術館創辦人、佛山陶塑作品及滿洲窗收藏家、廣東石灣酒廠集團董事長、陳太吉酒莊莊主

【收藏】新石灣美術館:從“小而專”見大使命

受訪嘉賓 範紹輝

普及美學,讓美術館承載城市文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佛山民營博物館、美術館在對本土文化的傳播上能起到什麼作用?

範紹輝:佛山提出建成“博物館之城”,讓博物館、美術館成為展現佛山歷史與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意義深遠。

當下佛山的GDP水平很高,但提高文化的附加值更為迫切,文化的附加值靠培育而來,其中美學的教育必不可少,建立博物館、美術館,是普及美學的一種直觀、有效的方式。

作為一座有深厚歷史文化積澱的城市,它必須要有傳播優秀文化和美學觀念的美術館、博物館,去教育我們的後人,尤其是年輕人。民營博物館、美術館近年在佛山發展得比較好,很多企業、個人往這方面努力,這是一個好的趨勢,我相信未來會越來越好。

我們佛山人、嶺南人一向低調務實,但也不能光是自娛自樂。佛山是廣府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陶瓷、剪紙、粵劇、功夫等都極具地方特色,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有必要也有義務,挖掘佛山深厚的本土文化,並透過博物館、美術館將佛山文化、嶺南文化向外推廣。

佛山現在強調打造製造業強市,剛剛我們也談到GDP的增長,那麼憑什麼別人要用佛山的產品?這需要一個引導過程,也需要透過文化的推廣、融合對別人產生影響。現代人更講求精神層面的滿足,如將本土文化植入在我們的廣貨中,讓文化助力製造業的發展,我覺得非常有意義。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您創辦廣東省新石灣美術館的初衷是什麼?未來發展方向如何?

範紹輝:創辦博物館、美術館,我認為這是我們對過往歷史文化的一種總結、歸納、對經典的一種傳承和致敬。

當下鼓勵創新,要發展,物質要創新,思想也要創新。藝術家、文學家的作品對社會的影響非常大,我們如果能為他們創造一個優秀的展示平臺和創作環境,將大大激發他們的想像力和創作激情,令藝術生態更繁榮、更健康。

我從2008年就開始創辦嶺南酒文化博物館,當時還未成為潮流,我們的美術館也做了很多年了,現在正逐步擴大。創辦博物館、美術館,都是非盈利的、公益性的,對社群居民、周邊企業、廣大公眾在文化和美學方面能產生積極影響,便是我們的初衷。每位有責任感的企業家都應該做到反哺社會。

相比於國有美術館,民營美術館是一種有益的補充,它的投入相對有限,無法面面俱到,也無需追求大而全,應做出特色,才能更好地發展。我個人認為,美術館應與所在地域的特色文化藝術產生緊密的連線,如新石灣美術館是與陶瓷藝術作連線,並在石灣陶瓷藝術方面的典藏和研究持續發力。

【收藏】新石灣美術館:從“小而專”見大使命

劉傳石灣陶塑作品《孟浩然》 上世紀五十年代 (新石灣美術館藏)

我們館藏的石灣陶塑精品有800多件,極具特色,透過系列研究和展出這些藏品,能為當代石灣陶藝家提供更多藝術參照物,為石灣陶塑藝術發展添磚加瓦。

同時,作為一個美術館,它不但是展覽的平臺,也需要學術的討論。在石灣,陶塑工匠很多,大師也很多,但陶瓷藝術需要與理論界相結合,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景德鎮這方面就做得較好,吸引了大量的藝術家。新石灣美術館未來也將承擔更多學術研討和公益美學教育的責任。

情懷樸素,以藏品彰顯嶺南魅力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在您的藏品中,石灣陶塑和滿洲窗是兩個重要門類,都與嶺南文化相關,為什麼會對這兩方面的收藏感興趣?為什麼會有如此濃重的嶺南文化情結?

範紹輝:在我們的館藏中,石灣陶塑和滿洲窗這兩個門類藏品較豐富。這些收藏門類,如果北方的收藏家去收藏,可能幹不成。首先是因為滿洲窗體積很大,不易移動,要求有一定的展示空間,一般的私人藏家未必有這個條件。我們有展示滿洲窗的空間,並還原嶺南的生活場景,所以很多藏家願意轉讓部分藏品,他們下次來這裡還能看得到。

【收藏】新石灣美術館:從“小而專”見大使命

滿洲窗(嶺南酒文化博物館藏品) 圖/施沛霖

二是滿洲窗的收藏很小眾,在收藏界,它很難形成炒高的氣氛或經濟價值,但它卻體現了嶺南文化靈活多變、包容並蓄的精神。收藏及儲存這些滿洲窗精品不但是我的愛好,也是延續嶺南文化的責任所在。

同樣,收藏石灣公仔,也是希望將明清、民國、解放初期這些形神兼備、刻畫細緻的好作品留存下來,將石灣的工匠精神發揚光大。

我的收藏之路,並非由經濟效益驅動,而希望將嶺南文化、佛山文化、石灣文化彰顯出去,以免讓這些作品或技藝失傳、沒落,這種情懷是很樸素的。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廣東省新石灣美術館收藏石灣陶塑作品中不乏佳作,請問您的入藏標準是什麼?

範紹輝:我的入藏標準主要有三個。首先是稀缺性,可複製的作品我不收藏,現在陶藝用模具翻模太簡單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前,且不談技藝,用以燒製陶塑作品的泥、油、火現在都無法複製了,這些都決定了它們的稀缺性。

二是時間性。我們選擇的藏品能反映某個歷史階段陶塑藝術的發展脈絡、整體風貌、工藝水平。

三是學術性。作品要具備相當的藝術價值,並對陶藝以後的發展產生影響力。

【收藏】新石灣美術館:從“小而專”見大使命

劉傳石灣陶塑作品《和氏璧》 上世紀五十年代 (新石灣美術館藏品)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您從何時起開始走上收藏之路?收藏帶給您最大的樂趣和啟示是什麼?

範紹輝:二十多年前,在下海後有了一點經濟基礎,我便開始收藏心愛之物了。現在我們的物質生活已極大豐富,更應追求高層次的精神享受,以心愛的藝術品去滋養心靈。透過收藏,可瞭解過去,感知當下,預見未來。

除了擁有藏品,分享也是我覺得最幸福的事情,創辦博物館、美術館便是從擁有到分享的一個美妙過程。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眾所周知,您也是著名的酒企掌門人,白酒作為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它與您的其它藏品有何關聯?

範紹輝:琴棋書畫花酒詩,酒也是文化的產物。一部中國文學史、藝術史,都散發著酒香。人們喝酒,注重的是一種交流、情懷與分享。我們作為“造酒人”,不應囿於物質層面去釀酒,而應深度挖掘其文化價值。

搞收藏與造酒,兩者是互通的,都有一個覺與悟的過程。從中我懂得了向生態致敬、向傳統致敬、向時間致敬。無論是好藏品還是好酒,經過歲月曆練,時光沉澱,方成就經典。

【讀懂新石灣美術館】

在這裡,探索美術館運營新模式

【專家說】

●受訪嘉賓 梁江

中國美術館研究員、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廣州美院中國近現代美術研究所所長、粵港澳大灣區美術家聯盟學術委員會主任、新石灣美術館學術總監、博士生導師。 曾任中國美術館副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

【收藏】新石灣美術館:從“小而專”見大使命

受訪嘉賓 梁江

近年來,民營美術館在廣東已呈現出比較繁榮的業態,就全國來說,廣東的民營美術館數量也排在前列。然而,民營美術館如何以更高的水準運作,向世人展現其對藝術生態、對城市文化的影響力?

曾任中國美術館副館長、現任新石灣美術館學術總監的梁江告訴羊城晚報記者:“近些年我作為文旅部的評審專家組成員,曾看過全國幾千個已完成的美術館專案。我最大的感受是,美術館不管公立還是民營性質的,不管規模如何,其影響力和關注度都主要來自於它的‘產品’。”

梁江認為,“產品”包括它的收藏品、研究成果、展示活動、公教專案等,還應包括服務能力。大型展覽或名家名作當然是重要專案資源,易於見效果。但美術館這種特殊“產品”,更重要的還是在於質量,在於特色,在於專業水準。重要的是,展覽策劃應有新意,有學術價值,還應適應當今公眾日益增長和變化的欣賞訴求。一般而言,公立美術館依託體制和資源優勢能夠做到大而全,民營美術館更多呈現“小而專”特徵。這個“小而專”,就是長處,就是特色,有特色做得精,就有難以取代的價值。

“與公立美術館對比,民營美術館的收藏更寬泛和自由,甚至可以根據創辦人的興趣愛好和情懷來進行收藏。我相信隨著社會發展前行,民營美術館的收藏會成為國家美術館系統外不可或缺的補充。”

據梁江介紹,成立於2015年的新石灣美術館,由廣東石灣酒廠集團出資創辦,是非營利性、公益性省級民營美術館、廣東省美術館協會副會長單位,建館以來,一直致力建立具有鮮明嶺南特色與全國水準的美術館運營新模式。美術館從構建自身特色的學術視角出發,根據自身能力持續收藏藝術作品,藏品涵蓋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漆畫、攝影等多個種類,題材涉及自然、社會、人文等諸方面內容。目前,館藏最為大宗且最有特色的當屬石灣陶藝作品,數量已達幾百件之多。

2019年底,新石灣美術館遷入5000平方米新址,依託更大的施展空間,進一步凸顯“專業性、學術性、公益性”的辦館宗旨,開展了更多滿足公眾需求的專案。

【收藏】新石灣美術館:從“小而專”見大使命

新石灣美術館依託更大的施展空間,開展了更多滿足公眾需求的專案 施沛霖攝

近年來,引起公眾關注的專案有“南方家園”——聚焦城鎮化大變遷下的鄉愁, 這是有關大灣區的新題材;“嶺南新軸線”則給予廣東的實驗性藝術探索以展示機會,集中展示新創意,以呈現青年作者的鮮活感受;“群賢畢至”系列展著重展示廣東藝術教師群體的創作成果……“這樣的不同創作群體和不同角度,便於展現當代嶺南藝術創作的新面貌和新發展趨勢。”梁江說。

在梁江看來,目前美術館數量與人口比例還有差距,首先應滿足公眾較急切的大的需求,然後便是拉開距離適應不同受眾的問題。“在我看來,抱著非營利目的運營的才是真正的美術館,否則應該叫畫廊或者文化企業。‘非營利’和‘公益性’是美術館與商業畫廊等經營機構的最大區別。新石灣美術館開館至今將近7年,沒有賣過門票,也沒有做過商業營銷活動,一直在企業經營利潤裡挪出經費來做公益文化事業。新石灣美術館能承擔公益性職能, 透過藝術活動來提高大眾的審美情趣,造福一方民眾,這體現的是新時代廣東民營企業新的精神境界。”

(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收藏】新石灣美術館:從“小而專”見大使命

羊城晚報A15版《名家話收藏》2021年8月30日

圖片 | 受訪者提供(署名除外)

責編 | 吳安琦

scroll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