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徵文獲獎作品展】讀《故鄉》,我們的夢想在這裡讀者來稿

晨讀是自律的第一步,我用它來澆灌夢想。最近選擇閱讀魯迅的《吶喊》,今天早晨我重溫了《故鄉》,又讀了《孔乙己》。

早晨5:30,春風很暖,空氣清新,我的眼睛已經不迷糊了,因為當我開啟電子書的時候,文字喚起了我的思考。

【讀書徵文獲獎作品展】讀《故鄉》,我們的夢想在這裡讀者來稿

我的電子書標記還停留在《故鄉》結尾的那句話上“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今天我又大聲地讀著這句話,此時感受與昨天有所不同。

記得昨天讀《故鄉》,魯迅和閏土故事的時候,還想起了兒時的夥伴們,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留給我的除了回憶,還有對人生的思考。

而今天讀完後,我想到了:我走過的路;還想到了:《故鄉》中魯迅的棄醫從文的路想到閏土生娃傳承的路;又想到了魯迅以外文章提出的自我燃燒、覺醒的路,浴血奮戰的路;

1。自己的“路”是可塑造的。

生活中走過的路:上學,上班,結婚,生孩子,接孩子,照顧老人,這是人生賦予我們的路。

就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只要有想法,就有了思考,有思考,就會有希望,有希望就有了行動,有行動才固定了習慣和性格,命運才會引領我們走向未來。

【讀書徵文獲獎作品展】讀《故鄉》,我們的夢想在這裡讀者來稿

2。生活的“路”是“具體”的。

魯迅寫《故鄉》,本是寫他去尋故鄉的夢,而他卻陷入了人與人關係的困惑之中。尤其是關於傳承這二字,人類本應把優質的思想傳給下一代,而特殊歷史時代的思想固守,只有階級之間對比的思考,是可悲的,也是毀滅的。

閏土叫水生“給老爺磕頭”,這句話讓人覺得心酸,又隔斷了人對於新生活的思考。

在現代,很多在外打工的人很久才與父母聯絡,不是因為不思念,而是有隔膜,這層關係的思考有壓力。人不為活成另外一個人喜歡的樣子,而是要活成一個具體的“自己”,彼此之間分享的是每一次生活的小小進步,哪怕是比昨天更快樂一點也是生活具體的表現。

3。佈滿火焰的“路”是滾燙的。

人總會經歷短暫的貧困和挫折,這些磨鍊使得你擔當更大的責任。

關於這條艱辛的路,我雖然不是很瞭解,但也看到有人正在走。也許有一天我也走,就如那句話所說:“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這條路描述的是跨時代的信念之路,不同時代擁有相同信念的人都要走下去。

【讀書徵文獲獎作品展】讀《故鄉》,我們的夢想在這裡讀者來稿

帶著這些疑問,今天早晨我又繼續讀了《吶喊》中《故鄉》後一篇文章:《孔乙己》。

我讀到了“孔乙己”的死。魯迅並沒有把“孔乙己”寫死,可我認為他死了,因為他沒有收入,沒有酒,精神已經死了。記得最後一次孔乙己“偷盜”,被人打折了腿,卻還要說自己“跌斷,跌,跌……”

我在《故鄉》裡讀不懂的路在《孔乙己》的故事裡找到了些許答案,我更相信孔乙己他自己設定的路害死了他。

時代吞噬了停下腳步走路的靈魂,他們的精神空虛,身體無力。

下一篇是《藥》,是一副中藥方子嗎?還是對人性的描寫,只有等待明天早晨的5:30,我再去探索了。

我的電子書游標停留在“孔乙己之死”上,明天我想再思考下孔乙己為什麼會“死去”,真死和假死有區別嗎?

碎片化的閱讀,並沒有讓我停止思考,閱讀的意義是開始是興趣,後來轉變為探索生活,尋找答案,再後來,也許會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找到更多的創作靈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