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發:一個現實主義詩人的向外拓展與向內挖掘|詩集《時間筆記》評論

楊清發:一個現實主義詩人的向外拓展與向內挖掘|詩集《時間筆記》評論

梁平作為中國詩壇宿將,在四十餘年的寫作生涯裡,他的詩歌皆可看作帶著轟鳴的鑽桿,一寸寸深入地心岩層。《時間筆記》是梁平的第12部詩集,收錄了發表在重點期刊“頭條欄目”和獲得中國作家出版集團優秀作家貢獻獎、北京文學詩歌獎、十月文學獎的詩作,是繼《重慶書》和《家譜》之後的又一重磅作品。評論家認為梁平詩中的理想主義精神,以及詩人在追求此理想過程中的率真、堅忍、無所不及的姿態令人深省。該詩集自出版後,入選了華文好書榜、《京報》深港書評好書榜等專業圖書推薦榜單,是2020年度百道好書榜 文學類TOP100中的唯一詩集,獲得了《封面新聞》名人堂 2020年度十大好書、深圳書城“十大勞動者文學好書”、《天府週末》2020年度圖書榜 十大詩集等獎項。

本文原載《南方文壇》2021年第5期

轉載時略有改動

一個現實主義詩人的向外拓展

與向內挖掘

——評《時間筆記》

楊清發

(青年評論家、文藝學博士,

西南農業大學副教授)

梁平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創作和詩歌言論都向世人宣告“現實主義”的標籤已如胎記附著於身體一般與他詩人身份的不可分割。

梁平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詩歌寫作,本世紀初他所創作的一系列長詩則確定了他作為現實主義詩人的座標。《重慶書》《三星堆之門》《三十年河東》《汶川故事》等締造了中國當代長詩的輝煌記錄,彰顯了他以詩介入現實的能力和魄力。

2020年4月出版的《時間筆記》向我們展示了作為一個成長型詩人的梁平在耳順之年於創作風格上的新突破。較之於他的那些面向國家、城市、歷史、政治、民族等大格局的長詩,《時間筆記》轉向了遺落在城市裡的小歷史小人物、日常生活、個人內在生命體驗等自我在生活周遭俯仰其間的觀察與省思的微觀書寫。

雖然現實的內涵和指向迭經變化,展現出新貌,但這些書寫依然在現實主義的框架之下,畢竟,對梁平來說,他的現實“宏大可至朗朗乾坤,幽微可至生命核心最隱秘的部分。”本文力圖從《時間筆記》的創作內容和詩歌語言審美特徵兩個層面來探討梁平在詩歌創作上的自我延續與突破,將從以下三個部分展開論述:一、延續:梁平的詩歌地理學;二、突破:徹底向內的自我剖析;三、革新:詩歌語言的審美特徵。

楊清發:一個現實主義詩人的向外拓展與向內挖掘|詩集《時間筆記》評論

一、延續:梁平的詩歌地理學

梁平鍾情於城市歷史與文化的詩性書寫,擅長從一座城、一條街、一個景點挖掘出詩意,構築出迷人的詩歌文化景觀。《重慶書》《三星堆之門》《詩意什邡》《琥珀色的波蘭》《深呼吸》《家譜》等都可以看出他向著地緣寫作方向的努力,且形成了自己的詩歌地理譜系。《時間筆記》裡較大一部分作品延續了詩人的這一創作方向和路徑,在這部詩作裡,不僅詩人居住的成都和重慶的地理點位,包括他去到的國內外的任何一個城市和景點,也都在他寓情於中的詩歌藝術呈現下,得到一種詩性的確立和命名。

梁平是一個城市的書寫者,尤其是對於他居住的成都,更是將其筆觸深入到這座城市的前世與今生、當下與過去,不厭其煩、不遺餘力地構築了這座城市的詩學空間和美學空間。首先喚起梁平強烈聯想和情感的是那一條條街,似乎詩歌就蟄伏在那些街角,當梁平一現身,那些詩就撲向他,向他顯現。首先撲向他的是佈滿密集酒吧、被川大和川音兩座學府環抱的致民路,它象徵了成都活色生香的都市生活:“薩克斯徘徊搖擺,/重金屬打擊連綿不絕,/紅衣女摩拜單車擦肩而過,/花腔捲起的紅塵,/沒有驚風活扯,沒人詫異。/店家小二吆喝的‘串串’,一大把竹籤挑起的民謠,也有了麻辣的味道。”(《在致民路》)在重金屬的打擊聲和花腔捲起的紅塵中,一直高調自己年事已高的梁平並沒有覺得不適,反而被“川大與川音/兩個學府鎖不住的蓬勃”激起生命的活力,煥發出青春的活潑:“我在致民路上改寫了身份/行走多了彈跳節奏,/談笑少了歲月的皺紋。”對於成都和這裡的生活喜愛之情言益於表,燃得簡直就像沸騰的開水,要從文字裡冒出來,按都按不住的感覺。

正是有了對成都當下生活的熱愛,梁平才有了激情和深情去探訪成都這座城市那些老街的前世今生。他在《惜字宮》街緬懷造字的倉頡,表達對他的敬意,因為文字是文化最初的形式和載體,有了文字,歷史和文化才得以傳播和記錄下來:“這兩個字,從結繩到符號、畫圖,/最後到橫豎撇捺的裝卸,/我們知道了遠古、上古,/知道了黃帝、堯舜禹,/知道了實實在在的/中華五千年。”;他在《紗帽街》梳理了紗帽街更迭的歷史,用鮮活生動的語言復活了紗帽街快樂、喧囂與繁華的過往,讓一條街逝去的歷史,變成有生命力的存在。最為驚豔之處是用非凡的想象力重現了那舊日時光場景的某一片段:“那官回了,面對銅鏡左右前後,/聽夫人丫鬟一陣叫好,/第二天光鮮坐鎮衙門,/一聲威武,多了些久違的面子。”芥子須彌,這一個片段足以表徵一個時代的影像。但並不是所有的歷史都光鮮璀璨,歷史也有著晦暗的時刻。在《落虹橋》一詩中,梁平敏銳的眼光盯住了落虹橋這個曾經充滿殺戳與死亡氣息的灰暗地帶,掀開了“落虹的優雅與情色”,揭開那“掩蓋了鮮為人知的過往”表象光鮮實則殘酷的現實:“那是長衫長辮穿行的年代,/華陽府行刑的劊子手,/赤裸上身滿臉橫肉的刀客,/在那裡舞蹈,長辮咬在嘴裡,/落地的是人頭、寒光和血。”這是對清朝行刑場景的復活,看似客觀、不動聲色的白描,卻依然滲透著詩人對生命本身的尊重與同情的價值觀,傾盡了悲憫與仁慈。諸如此類專注於呈現成都城市地理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的詩作還有《紅照壁》《草的市》《燕魯公所》《富興堂書莊》《從天府廣場穿堂而過》《春熙路上的孫中山》《八十五號》等。對於梁平來說,成都的歷史是一個巨大的資料庫,住滿了那些跌落在時間塵埃裡的人與事。梁平從這個巨大的資料庫裡翻撿起觸動他靈魂與情感的人與事,並將他們定格在詩的形式裡,於是,這些逝去的人與事獲得了重生,在我們的視野裡再度獲得了生命。梁平也達到了他所期待的寫作目標:“希望能給現在的成都找回文化的記憶,找到成都現在都市裡的歷史和人文的符號。”

楊清發:一個現實主義詩人的向外拓展與向內挖掘|詩集《時間筆記》評論

△封面燙金工藝

當然,作為一位有家國情懷和世界眼光的詩人,梁平的詩歌地理學譜系並不侷限於成都和重慶,他所行走到的國內外每一個觸發他幽思和情感的城市和景點,都被納入他的詩歌文化景陣營。對於中國的城市,他擅長於從城市的歷史、文化以及屬於城市的文化名人切入。《邯鄲的酒》《學步橋雕塑》《做夢的盧生》濃縮的是歷史文化名城邯鄲的歷史、文化與典故;《邂逅一隻高跟鞋》《朱仙鎮的菊》是詩人在八朝帝都開封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拾撿到的歷史的詩意;《古滇國墓葬群》則是詩人對兩千多年前的古滇國的造訪,力圖揭開雲南古滇國的神秘面紗。他的這些詩歌讓我們感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見證中國歷史悠悠千載。地方是人的地方,歷史是人的歷史。在這些詩歌中,可以看到詩人透過某一地理點位或者景觀的描摹表達對於歷史上的文化名人的崇敬之意。《滇池與鄭和》追溯的是鄭和下西洋的歷史;《一首遲到的詩》《在李莊》透過李莊,抒發了對於梁思成、林徽因以及有他們所在的時代精神的緬懷和敬意:“李莊你來和不來都在,/這裡所有的時間都是四月,/都有人間的花開。”(《在李莊》)。而對國外城市的書寫時,更多是基於詩人自己文學和藝術體驗的角度切入。詩人在《2點05分的莫斯科》想起蘇聯和俄羅斯最偉大的文學著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戰爭與和平》裡最美好的兩名女性冬妮婭和娜塔莎:“莫斯科已經遷徙到郊外,/冬妮婭、娜塔莎都隱姓埋名。”蘇俄文學是五零後在年輕時的集體記憶,在讀到梁平這首詩時很多人一定會不自覺地喚起藏在自己年輕歲月裡的那些對於俄羅斯文學共同的詩意體驗;而巴黎,詩人則選取了巴黎聖母院以及與此有關的法國名著《巴黎聖母院》中的女主角愛斯梅達拉、羅浮宮以及代表了法國最高藝術水平的蒙娜麗莎作為切入視角,彰顯了巴黎這座藝術之都、文化之都的魅力;至於《布達佩斯》,詩人僅僅捻取了裴多菲的詩和一曲《藍色多瑙河》,就讓讀者信服於詩人對這座城市的定位:“不需要找其它任何理由,/這是一個很容易就愛上的城市,/在漫不經心裡,束手就擒。”在梁平行走所到的那些國外城市,他用詩歌定格和光亮了這些城市因為文學、繪畫、音樂的藝術魅力,讓人對此充滿嚮往,這種嚮往是對於藝術和美的嚮往,這種美的誘惑,如同詩人筆下的愛斯梅達拉:“驚豔、野性、美好、善良,/那個深刻於心的暗戀。/恍惚之中,吉普賽少女愛斯梅達拉,/在人堆裡時隱時現,我久仰的神,/把我帶入了教堂。”(《在巴黎聖母院聽見了敲鐘》)

在這本詩集裡,可以看到梁平在延續他的詩歌地理學創造的基礎上,又突破了純粹的地理概念書寫陣營,上升到一個更廣闊意義上的文化地理的詩歌書寫。

二、突破:徹底向內的自我剖析

有學者認為《時間筆記》是詩人繁複內心狀態的一個記錄,是梁平長時段生活醞釀的變化在近期的一個呈現:“詩人情感從外向內的推進,從宏闊向幽微的除錯。”是的,一向擅長對城市、時代、歷史等外在世界進行宏大敘述,努力要為人民立言,為時代立傳的梁平在這部詩集中呈現出一個前所未有的變化,那便是對於他之前很少涉及到的對於自我的呈現。《時間筆記》不僅呈現詩人的日常生活狀態,還可以看到詩人在詩歌裡幾乎算得上嚴苛和冷峻的向內的自我剖析。在這些自我剖析的詩歌中,他既像一個患者,又像一個心理分析師,對那個更深層次的自我的面貌進行發掘和偵查。故而,這不單是詩歌創作風格的變化,而是發生在他整個人身上的變化,發生在他的血肉之軀和思想脈絡裡的變化。當然,梁平在晚年的創作中還能不斷自我突圍,發掘創作上的新維度,不單單是基於他的才華,還源於他的勇敢和真誠。

梁平的勇敢和真誠之處在於,他透過詩歌展示了他自我的矛盾。他在一篇訪談中提到自己花甲之年後的寫作是這樣的鑑定的:“我特別喜歡花甲之後的寫作,更多的是一種平和,淡定,而且對人、對事,對人與物的關係,更在尋求一種和解。”他的很多創作中,也確實體現了他在努力放下與世界和他人的糾葛恩怨,呈現出一種豁達、閒適和寬容的姿態。單單從詩歌題目就可以看出他在這方面的努力:《反省》《取捨》《耳順》《卸下》《深居簡出》《半糖牛奶》《有時話可以不說》《有些事可以不做》。和解的前提在於自己的放下,對自己執著追逐的和與他人恩怨的放下。《時間筆記》裡的很多詩歌都呈現出詩人自我化解自我放下的姿態:“帽子是不會愛惜你的,/光環是不會愛惜你的,/放棄這些才能活出人的模樣”(《取捨》);“曾經有過的忌恨、委屈和傷痛,/一點一點從身體剝離,不再惦記,/醒悟之後,行走身輕如燕。”(《慾望》);“與人過招是前世修來的緣分,/輕易指認敵人和小人,/自己就小了。”(《夜有所夢》)有了放下和解這個前奏,才有了詩人所能獲得的平和與淡定的後續。《耳順》可以看作是梁平對於自己花甲之年的心理狀態的一種呈現,抑可以看作是他對於一個人到了耳順之年應然狀態的理解:“逢場不再作戲,馬放南山,/刀槍入庫,生旦淨末醜卸了裝,/過眼雲煙心生憐憫。”這是洗淨紅塵汙垢,迴歸初心,迴歸自然,做回自己的茅塞頓開;《卸下》裡依然呈現的是那種迴歸自我之後,任你滾滾紅塵,我自清風明月的灑脫淡然:“卸下面具,/卸下身份上的裝扮。/南河苑東窗無事不生非,/燈紅與酒綠,限高三米,/爬不上我的閣樓。”;《深居簡出》道出的也是越過人生山丘,曾經滄海之後再去看世事的雲淡風輕,是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豁達過自己快樂生活的平常心:“騎馬挎槍的年代已經過去,/天地之間只有山水。/拈一枝草莖閒庭信步,/與鄰居微小,與糾結告別。”這些詩處處透露出作為一個社會的人,在“熬過許多暗夜之後/讀懂了時間”(《慾望》)的梁平對生命和生活的領悟如同參禪一般已經修煉到“看天天藍,看云云白”(《卸下》)的人生至高境界。

楊清發:一個現實主義詩人的向外拓展與向內挖掘|詩集《時間筆記》評論

△詩集《時間筆記》書影

如果梁平只是呈現自己耳順之年“溫潤而平和”(《深居簡出》)這一心理狀態,最多是讓人欣賞,而不會讓人折服。但他偏不,他不甘於單單描述海面上的冰山一角,他用盡心力去挖掘潛藏在海面之下那個更深層的自我,那個自我所擁有的更龐大和神秘的心理空間。《我肉身裡住著孫悟空》可以說是那個更深層次自我的表徵:“我的肉身裡住著孫悟空,/迷迷糊糊我進入了自己身體,/從哪裡進入不得而知,/但我是自上而下,有墜落感。……我和悟空相見恨晚,/一個眼神可以託付終身。”孫悟空可以說是中國古典小說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個形象了,他闖地府、鬧天宮,反抗一切壓制,可以說是自由叛逆強烈個性精神的化身。詩中的孫悟空是詩人心的幻相,梁平用“孫悟空”這個藝術形象來表徵更深層次的自我,無比坦誠地向讀者袒露了那個與世界和解了的雲淡風輕的花甲老者面具下所潛藏的恣野、桀驁不馴,不想被世界改造,反對一切束縛、追求自由自在的少年心性。“腸道里巡遊十萬八千里以後,/分不清我和悟空,究竟誰是誰?/看見自己手執金箍棒,/站在身體之外,一路昂揚。/天地之間有祥雲駕到,/額頭上的時間,年月日不詳。”這是詩人藉著住進自己肉身裡的孫悟空徹徹底底拋開了社會賦予耳順之年應有的樣子,忘了年歲,忘了社會制約,進入到無拘無束、徹底自由的狀態。

跟《我肉身裡住著孫悟空》一樣,《經常做重複的夢》同樣是詩人對於自己潛意識的挖掘。藉著一個重複出現的夢境,詩人開始了對掙脫自身現實處境幻想的勾勒:“這個夢是一次殺戳,/涉及掩蓋、追蹤、反追蹤,/和亡命天涯。”殺戳、追蹤、亡命天涯,這大概是每個有著武俠夢和憧憬著行走江湖的少年共同的夢,雖然血腥但又極其浪漫,這是對刺激的、燃燒的人生體驗的追崇。這樣一個夢想出現在對自己年事已高高調了十年的梁平身上看似違和,連詩人自己也意識到了:“我對此耿耿於懷,/這與我日常的慈祥相悖,/與我周邊的雲淡風輕,/構成兩個世界。/我懷疑夢裡的另一個我,/才是真實的我。”然而,最真實的那個自我難道不應該是最隱秘的內在世界呈現出來的樣子嗎,畢竟,日常的慈祥,周邊的雲淡風輕是面對外在的世界不自覺地帶著面具的呈現。當然,這並不是說梁平那些因與世界他人和解而呈現出平和、豁達、開闊的心境的詩歌就是一種虛假的呈現,因為人本來就是一個矛盾的多面體,只是有人有勇氣去面對和呈現。而梁平這部詩集的珍貴之處,便是對於自我這種矛盾的呈現。對於“決意要用詩實現其生命的徹底性”的梁平,他對此顯然是有明確認知和有意為之的,他在《我是我自己的反方向》寫到:

我是我自己的反方向,

所以面對你就是一個問題。

你的名字和根底,你的小道具,

比熟悉的我自己,更明瞭。

你是不是你不重要,

你在和不在也不重要。

鏡子面前我看不見自己,

別人的眼睛裡我看不見自己,

我是我自己的錯覺。

跟自己一天比一天多了隔閡,

跟自己一次又一次傳送衝突。

我需要從另一個方向,

找回自己,比如不省人事的酒醉,

比如伸手不見五指的暗夜。

詩中的“我”與“你”無疑對應了詩人的兩種人格,符合弗洛伊德個人內在的多樣性存在的理論。在這首詩裡,梁平既是患者,又是精神分析師,對互相對立的“自我”進行不留情面的審視、呈現與挖掘。梁平的這些詩顯然具有普適性,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那多面的存在。故而在閱讀這些作品時,我們會覺得詩人彷彿表達我們自我的最隱秘的部分,解釋了我們意識的隱秘層和情感的最微妙之處。這些向內心隱秘處挖掘的詩歌展示了詩人梁平的面對自我和世界的勇敢和真誠,也可以用來解釋為何梁平年紀越長,詩歌創作的格局卻越來越大,在越來越自然清澈的詩歌語言中卻傳遞出越來越深刻的體驗與感悟。

三、革新:詩歌語言的審美特徵

大多數詩人的創作走向,無疑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創作激情和創造力都在消減,因思路、格局的日漸狹隘而使得詩歌語言是變得越來越鬆散,詩質越來越淡。而梁平的創作卻打破了這種常態,他年紀越長,詩歌語言愈自然,詩質愈濃,較之以前的詩歌語言,《時間筆記》呈現出新的語言審美特徵尤其明顯。梁平在一篇訪談中也談到過《時間筆記》較之於之前的創作,他更為注意語言上的革新,讓自己的詩不要太像寫作。確實,《時間筆記》中有太多的詞句看起來那麼自然,彷彿它們天然存在,梁平只是找到了它們,一切看起來理所當然。故而有評論者用了“無技巧”來形容梁平近些年的詩歌創作,卻忽略了詩人在修煉詩藝技法所獲得蛻變的努力。他的詩歌當然是有技巧,只不過這些技巧不再和詩歌本身分離,而是與詩歌融為了一體。

雖然梁平一再強調他寫詩的準則是寫什麼比怎麼寫更重要,但從《時間筆記》中可以看到梁平有意經營著詩歌的形式美。這些詩歌的形式美主要表現為相當明顯的韻律感,畢竟,韻律居於詩歌的核心質地,一首好詩,必然有很好的韻律。自由詩韻律構建的核心手段是重複與對稱,梁平顯然是深蘊此道,比如這首《我被我自己掩蓋》:

我被一本書掩蓋,

文字長出的藤蔓互相糾纏,

從頭到尾都是死結,身體已經虛脫。

我被一個夢掩蓋,

斷片與連環鋪開的情節清晰,

梅花落了,枝頭的雪壓啞了風的呼嘯。

我被一句話掩蓋,

舞臺與世界的懸浮幻影,

喜鵲飛過頭頂,窗臺停靠一隻烏鴉。

我被我自己掩蓋,

草堂的荒草爬滿額頭,

碑林之間,只看見天空的背面。

這首詩由四節組成,每一節的第一句都是同一句式的排比重複,即“我被……掩蓋”,而每一節都由三句詩構成,都呈現句式加長,意象擴充套件的變化趨勢,這樣又形成結與結之間的重複。這些重複構成一個個組塊,進而構成我們韻律的感知模式。四節詩就是四個組塊,但這四個組塊在重複中又有著變化,存在著意象的遞進和意象擴張。每一節裡的主體意象“書”“夢”“話”“自己”象徵著詩人所要面對的世界維度,這四個意象是遞進的,意象本身有張力,詩歌總體上形成了一種節奏感。而每一節的主體意象又具有意象的擴充套件,即將一個意象加以擴散,如波紋般地一圈圈擴大,形成一種意象的走勢 如“書”擴展出“藤蔓”“死結”;“夢”擴展出“梅花”“雪”;“話”擴展出“幻影”“喜鵲”“烏鴉”;“自己”擴展出“荒草”“碑林”“天空”。這樣的意象擴充套件,即能呈現詩人複雜繁複的情感體驗,又能形成流動的韻律。又因在四節詩中都呈現出相似的意象擴充套件,從而形成了流動韻律的同一性,讓整首詩歌的韻律感更加強烈,更具有文學音樂性。

《喜歡厭倦》這首詩同樣向我們展示了梁平對於詞語的復沓、重章疊句的韻律結構可謂得心應手。整首詩20句,我們且看這首詩的前面全部由“厭倦”二字統領句式的12句:

厭倦時刻分明一日三餐。

厭倦早出晚歸兩點一線。

厭倦書桌前半真半假的抒情。

厭倦陽臺上一絲不苟的色彩。

厭倦甜言蜜語。

厭倦風花雪月。

厭倦瓜熟蒂落。

厭倦水到渠成。

厭倦陰影虛設的清涼。

厭倦落葉鋪滿的哀嘆。

厭倦口蜜腹劍勾心鬥角。

厭倦虛情假意心照不宣。

這首詩其形式的核心依然在於重複與對稱:句式的重複:這12句詩是同一句式“厭倦……”的重複、排比,反覆的句式不僅讓主題的表現得以加強,也使得詩歌語感氣勢強烈,節奏鮮明;句式、意象與語義上的對稱:這首詩大量使用對句和偶句以及對偶句中意象的對照,如1-2行(“時刻分明”與“早出晚歸”,“一日三餐”與“兩點一線”),3-4行(“半真半假的抒情”與“一絲不苟的色彩”),5-8行(“甜言蜜語”與“風花雪月”,“瓜熟蒂落”與“水到渠成”),9-10行(“陰影虛設的清涼”與“落葉鋪滿的哀嘆”),11-12行(“口蜜腹劍”與“虛情假意”,“勾心鬥角”與“心照不宣”)。如此高密度的同一性語言結構的使用,語言又高度凝練,使得這樣的文字的韻律感極其強烈。更讓人驚歎的是詩人對這首詩對於節奏的高超把控,些句子雖然長短不一,也不押韻,但讀起來卻有頓挫起伏的整飭節奏。採取細讀法,可以看到這首詩中相鄰的詩句都是以相同的音節組成,如“時刻分明/一日三餐”與“早出晚歸/兩點一線”;“口蜜腹劍/勾心鬥角”與“虛情假意/心照不宣”以及“甜言蜜語”與“風花雪月”“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都是以四音節音組構成的,而“半真半假的抒情”與“一絲不苟的色彩”“陰影虛設的清涼”與“落葉鋪滿的哀嘆”也是用相同的音節音組構成。這首詩實現了節奏單位的時間長度的基本相等和同時長節奏單位的規律性重複,但該詩又不是純一的音節音組,使得重複之中又有變化,更增加了節奏的曲折與豐富。

可以說有著極強韻律感的詩句在《時間筆記》之中可信手拈來,如詞語與句式的重複、排比:“它的身世可疑,/它的行蹤可疑”(《流浪貓》)、“看見一堆笑,看不見笑裡藏刀……/看見肇事的車輛,看不見血”(《城市的深睡眠》)、“免疫力被敏感偷走了,/免疫力被遲鈍偷走了,/免疫力被無辜偷走了,/免於力被牽掛偷走了,/免疫力被心亂如麻的長夜偷走了”(《免疫力》);對偶句的運用:“藍天的藍不藏刀斧,藍得透徹,/白雲的白沒有瑕疵,白得乾淨。”“藍天在上,白雲在上”(《舍與得》)、“習慣忽冷忽熱的面具,/看淡漸行漸遠的背影”(《夜有所夢》);反覆與對仗皆有:“所有邂逅與相識進入花名冊,/所有朋友與對手進入花名冊”(《花名冊》)、“跟自己一天比一天多了隔閡,/跟自己一次又一次發生衝突。”(《我是我自己的反方向)、“江山太大,只要落腳之地,/誘惑太多,只要心儀的一滴。”(《我的南方不是很難》)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詩集裡俯拾皆是。梁平嫻熟地運用了重複、排比、對稱、偶句等韻律結構,讓詩歌具備了“音樂”特質,但同時我們也看到,這些韻律結構的精妙不僅僅侷限於製造形式的美感,而在於有效地配合了詩歌的情緒和內涵,故而上面這些詩句才成為充滿創意與性靈的金句。所以可以說,梁平的詩歌雖然具有了形式上的美感,卻並沒有因致力於形式美的製造而讓詩歌淪為韻律的載體,導致詩歌意蘊不足,更沒有形式主義的賣弄。或許這就是梁平詩歌藝術最為成功之處,即韻律與文字的意蘊結合成為“有機體”,韻律承載了詩的情感和思想,是結合了詩人內心的感受的生命之聲。

楊清發:一個現實主義詩人的向外拓展與向內挖掘|詩集《時間筆記》評論

△詩集《時間筆記》的雙封面

為了增強詩歌的詩性特質,除了營造詩歌的韻律感,梁平還在《時間筆記》中運用反諷的手法在他一直堅持乾淨、自然、簡單的詩歌語言的基礎上,形成了機巧輕鬆、幽默詼諧和尖銳深刻的詩歌語言風格。反諷是西方文論裡非常重要的詩學範疇,最初濫觴於古希臘文化,指一種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言說方式和修辭技巧,後來成為英美新批評的一個核心概念,新批評保留了反諷最初的內涵,並將其上升為詩歌創作的一個原則。從九葉詩派到第三代詩人,中國詩人自覺地借鑑和吸收了西方反諷理論,運用到自己的詩歌創作中。梁平是這眾多詩人的一位,《時間筆記》讓我們看到他對於反諷這一詩歌創作技巧的喜愛。如《惡作劇》寫詩人在北京被計程車拉著兜圈子,三百米路程被宰了四十幾塊錢的遭遇。按照常理,被宰的人自然是被設局的那位,理應氣憤甚至投訴。但梁平卻在詩中寫到:“我在大門前設過局,/小心思地助紂……司機滿心歡喜地走了,/我也滿心歡喜,成功助長了一次宰客,/他會一整天都沉浸在快樂之中。”這裡顯然用的是反語式反諷。詩人將自己被宰反說為“設過局、助紂”,發現被宰之後的正常反應難道不應該是對自己的糊塗和對司機的惡劣行為的憤懣嗎?但詩人又反說為“我也滿心歡喜”。這裡用一種積極的、正面的字面意思來表達否定的、批判的觀點,避免了所指與能指之間完全對等的直接批判所造成的對詩歌含蓄和蘊藉特質的損耗。在詩人到達目的地之後,相約的人還沒有到,於是他發揮想象力,由意圖的設定宰自己的那位計程車又一次宰了與自己相見的友人的情節和場景,來達到情景反諷的目的:“我上前義無反顧慷慨解囊,/再給他一個滿心歡喜,/並且告訴他,用我清醒的餘額,/買你餘生的羞愧。”這裡詩人又運用反諷中的剋制陳述,即故意把話說輕,使其背後的反諷意味越強烈。想象場景中對待司機的態度與實際應該對待的態度形成一種反差和對照,這種反差與對照造成了一種邏輯意義的背離,從而達到了反諷的效果。在《惡作劇》中,詩人原本對被宰的司機或者這一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持否定、批判的態度,但在文字層面,卻力求以剋制和相反的意義表達,這種似褒實貶的寫法生成了字面意義和深處意義的矛盾,並獲得一種喜劇感和荒謬感,達到了反諷的效果。

《我對成語情有獨鍾》同樣是一首反諷的佳作。整首詩是對反對在詩裡用成語的觀念的駁斥。詩歌開門見山提出了詩人所反對的觀念“反對在詩裡用成語”,接下來詩人透過假設和反問的似肯實否的手法來嘲諷和消解那些那些反對在詩裡用成語的狹隘的詩歌觀念,詩中的戲謔的意味明顯:“我不明白這是不是說,/成語是先人創造的,/詩歌的語言不能拾人牙慧,(對不起,來了)/應該唯我獨尊。(又來了)/漢字也是先人創造的,/寫詩是不是可以不用漢字,/用鳥語,或者飛禽走獸的小語種。(又來了)”可以看到,詩人特別注重語言的組織策略,如把一些反邏輯、不符合常理的詞語組合在一起, 形成“矛盾語義”,揭示了詩裡不用成語的觀念不過是貌似真理的假道理。他也利用既像是對話又表心理活動的插入語“對不起,來了,又來了”的反覆運用,用貌似退實則進的姿態來增強反諷的意味,將那種不能在詩裡用成語的觀念彰顯得更為荒謬可笑,也犀利地批判了那些詩人忸怩作態的可笑。果然梁平“與生俱來的野性和囂張,/秒殺一切扭捏和做作”(《東湖的三角梅》)的秉性使得他的詩歌語言尖銳深刻。這自然也是反諷這種手法的功效,因為反諷是源於一種深刻的思維,是感受豐富立體的詩人才有能力選擇的表述方式。正是得力於反諷手法的運用,梁平的詩歌因此在幽默機智的同時又獲得了尖銳與深刻。他的詩歌中有太多這種風格的句子了,如:“心猿意馬地精益求精,/孜孜不倦。”(《相安無事》)“他走他的下水道,/我寫我的陋室銘”(《投名狀》)“沒有毛病的人自視鳳毛,/舉手投足有尺寸丈量”(《反省》)。當然,梁平也善於化用口語、方言入詩來獲得一種幽默詼諧和輕鬆:“我不想做先人,先人是闆闆/在這個世界屬於稀有物種。”(《我對成語情有獨鍾》)、“馬失前蹄可耕田,/象瞎了眼敢日天”(《破局》)、“至於沾花的偏要惹草/草很委屈,即使有例外”(《草的市》)“我不敢繼續逗留,/害怕我一不小心倒插門,/回不了巴蜀。”(《張谷英古鎮》)這些詩句中都是些平常用語,卻被梁平用出了新意,製造出語言的妙趣、文字嬉戲的姿容,其背後潛藏的幽默機趣總讓人會心一笑。

四、結語

詩壇上經常出現兩種極端現象,一種是詩人無力以想象力面對現實,對現實選擇躲閃、迴避而非坦然面對的姿態,待在象牙塔裡吟誦風花雪月,讓詩歌僅僅成為個體的情感承擔。更有甚者以純文學的名義,將寫詩視為文字遊戲,在詩歌中賣弄著所謂的技巧;另一種極端是詩人在介入現實政治、承擔社會責任導向的演繹下讓其創作偏離藝術表現,成為目的論的口號和吶喊,失去詩之所以為詩的藝術獨立性。自然,在這樣的詩壇背景下,既能以詩歌介入現實又能保持詩歌的詩質不崩塌成散文的詩人尤為珍稀,梁平算是這樣一個獨特的存在。

他的《時間筆記》向我們展示了他作為一位有創造力的現實主義詩人,既能以詩歌介入現實,又保持了詩歌自身的存有,避免詩歌的工具化和散文化,還以他成長型的詩人品格,不斷拓展著他詩歌中的現實維度,更新著詩歌語言藝術的審美風格。

【參考文獻】

梁平《詩人不能在現實面前束手無策,相較於“怎麼寫”,更當潛心思考“寫什麼”》,《文學報》,2019年7月。

蘇東峰《詩意的人生——專訪郭沫若詩歌獲得者梁平》,《劍蘭文學》,2015年9月。

梁平《時間筆記》,花城出版社,2020年4月,第1頁。

梁平、舒晉瑜《梁平訪談:宏大敘事的境界和主旋律詩歌的技巧》,中國詩歌網,2018年8月。

梁平《時間筆記》,花城出版社,2020年4月,第213頁。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