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冬天很難熬?古人保暖措施花樣百出,暖手暖腳還有暖房

古代的冬天很難熬?古人保暖措施花樣百出,暖手暖腳還有暖房

古代的冬天很難熬?古人保暖措施花樣百出,暖手暖腳還有暖房

皇宮暖閣

有些歷史瞭解的朋友知道,我國從古至今的氣溫是冷暖交替,既有寒冰期又有溫暖期。我國有數千年的古代史,但古代人力有限,數千年的古代史也是中國人和自然環境搏鬥的歷史。古代沒有暖氣、沒有空調,如何在隆冬臘月生存下去,這就需要保暖。古代保暖措施眾多,絲毫不亞於今天,現在就帶大家看看古人在冬季的取暖。

古代的冬天很難熬?古人保暖措施花樣百出,暖手暖腳還有暖房

路有凍死骨

一、古代的寒冷期

中國古代有四次寒冷期。第一次是西周(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850年)。一種看法認為河南簡稱“豫”,就是因為河南原產大象(有爭議,暫且不論)因天氣寒冷所以大象南移,而且《孟子》

豹、犀、象而遠之

,亦可證明,周代的確有過溫度下降。

第二次是魏晉南北朝,五胡亂華,即因北方寒冷才驅使五胡內遷。第三次是南宋,《宋史全文》載1258年1月13日

“西湖冰合”

,西湖都結冰了。雖然1930年、1977年也有過西湖結冰的記載,但1258年南宋這次結冰,西湖水被凍的十分結實,以至於人能在上面來往,所以竺可楨先生將南宋的氣候命名為第三個“寒冷期”(這時期的具體表現還在1111年太湖結冰、洞庭山橘子全被凍死、1000-1200期間蘇州運河經常性結冰),可見氣溫之低。第四次就是明清寒冷期,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被認為是明朝趕上了小冰期,北方遊牧民族生活壓力大,所以頻繁南下。

且不說寒冷期與否,就是正常年份而論,冬季隆冬臘月,溫度之低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忍受的,那麼古代人該如何取暖呢?古代人取暖方式可謂花樣眾多,同時呈現出等級財富身份的區分。

古代的冬天很難熬?古人保暖措施花樣百出,暖手暖腳還有暖房

長城內外冰天雪地

二、暖閣和古代暖氣“火牆”

即便是現在在冬天有暖氣的房間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種感覺,明明溫度計顯示的溫度是一樣的,但是大房間總感覺比小房間冷。從心理學上講,大空間給人空虛感,而小空間讓人更溫暖;從科學上講,小空間更加密閉,能減少空氣流動、減少熱量的發散。放回古代,這種小房間保暖的定律仍然適用。

古代豪門貴族有錢能隨心所欲,所以他們會採取一些奢侈的方法進行暖閣保暖。

第一,大房間套小房間。

眾所周知皇宮開闊,房間很多,房屋也高大,熱量不容易聚集,所以必須用專門的暖房。漢代是用花椒和泥土混合成塗牆材料,用這種材料塗在房間的牆上,再將毛毯等動物皮毛紡織品掛在牆上,最終形成一個保溫層;門口處要設定層層屏風;大雁羽毛做成幔帳;床上、地上都鋪毛毯;地上還要生火爐,這樣外邊的風難以吹入室內,室內的熱量也難以散發出去。這種方法不專為皇室所有,只要有錢就能任性的使用,《世說新語》中,西晉首富石崇為了炫富也

“以椒為泥塗室”,

其實這不僅僅是石崇炫富的手段,而是花椒塗牆被當時的人認為可以保溫。

古代的冬天很難熬?古人保暖措施花樣百出,暖手暖腳還有暖房

暖閣

士大夫們雖不能和皇宮一樣奢侈,但是有條件的仍可以做暖閣。南宋釋元肇的《火閣》有詩云:“

裝摺圍爐地,方方七尺強……省炭功雖小,燒香味較長。”

這幾句話是節選,但大致說了暖閣的功效,一般士大夫家中放置火爐,以火爐為中心,設定小空間,當做暖閣。此外宋代還會用類似於蚊帳的紙帳,但是區別夏天通風涼快的蚊帳,冬天用的紙帳以保暖不透風為目的,就是古裝劇中大戶人家那種床的周圍再放圍帳,不過紙帳是厚紙所做,三面封死,只有上下床一側留有可上下捲動的紙門、簾子,已達到小空間能保溫的目的。

古代的冬天很難熬?古人保暖措施花樣百出,暖手暖腳還有暖房

紙帳

第二,古代暖氣——火牆

古代人雖然技術落後但古人很有智慧,為了使房間溫度升高,古人還採用做空心牆以升溫的辦法。皇宮有的宮殿牆體會被做成空心的夾牆,俗稱“火牆”,火牆之下有挖通的“火道”,火道的生火口一般在宮殿外的廊簷下,火道之內密閉無出氣孔,而出煙口在宮殿臺基之下,這樣在生火口生火,熱氣會遊走於火牆下方的火道,遊走火道之時,部分熱氣上升使火牆有了一定溫度,這就類似於原始暖氣(當然沒有水)。這樣使本來是發冷的牆體,變成了向外散發熱量的“暖氣”,形成了又一種暖閣。

古代的冬天很難熬?古人保暖措施花樣百出,暖手暖腳還有暖房

火牆的生火口

三、生火

除了縮小空間外,古代更常見的取暖方法是生火。生火取暖上至天子下到百姓,為了抵抗寒冬,都會使用,這是最基礎的取暖方法。但是生火也分三六九等多種型別,具體分地爐、手爐、燻爐、足爐、灶灰火炕等。

地爐是在地上挖坑取暖。歐陽修在湖北任職期間,修建了地爐,歐陽修詩曰:“

霜降百工休,居者皆入室。墐戶畏初寒,開爐代溫律。規模不盈丈,廣狹足容膝”。

歐陽修的地爐就是室內挖坑,周圍用磚頭累成圍沿。如果地爐正對著房梁,還可以從房梁垂下繩索,繩上系鉤,鉤子可以用來掛水壺燒水、也可以用來起降放在火堆上的鍋蓋。這種地爐在《水滸傳》中很是常見,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屋後有一堆柴炭,拿幾塊來,生在地爐裡”

。用地爐來取暖、燒烤、燙酒,好不愜意!

古代的冬天很難熬?古人保暖措施花樣百出,暖手暖腳還有暖房

地爐

火爐縮小版即是手爐。手爐最大的優點就是方便攜帶。手爐裡面是炭火或有溫度的爐灰,外加護罩,可以暖手、可以放在袖子裡,通常用銅製。袁枚《隨園食單》所記載的

“瓦罐裝肉”

,就是

“放手爐上,法與前同。”

這裡的“前同”就是指清代以前的吃法,因為冬季漫漫,實在沒事幹,所以古人充分利用火爐的剩餘價值來發明美食,將肉放在瓦罐裡,放在爐火上慢慢燉,用炭火悶一天,那滋味!而袁枚說的“瓦罐裝肉”就是用手爐煨肉吃,因為手爐小,所以瓦罐容量也不會太大,但至少能在隆冬臘月的外邊喝到熱肉湯吧!

古代的冬天很難熬?古人保暖措施花樣百出,暖手暖腳還有暖房

手爐

燻爐,就是用陶器或銅器生火,是可移動的室內供暖用具,更類似於現代火爐或炭火盆,白居易稱之為“別春爐”。白詩曰:

“暖閣春初入,溫爐興漸闌。晚風猶冷在,夜火且留看。”

這種爐子的原型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燎爐”,是最常見最普遍的取火用具。

古代的冬天很難熬?古人保暖措施花樣百出,暖手暖腳還有暖房

燻爐

足爐,是原始熱水袋,但一般為銅製。它就是一種扁瓶子,內裝熱水,從名中我們看出他的作用就是暖腳用的,可以放在被窩裡。蘇軾就曾經足爐送給好友

“送暖腳銅缶一枚,每夜熱湯注滿,塞其口,仍以布單衾裹之,可以達旦不冷。”

足爐和暖手用的“熱水袋(銅壺)”湯婆子如出一轍,如果不介意暖完腳再暖手,也可以通用。

古代的冬天很難熬?古人保暖措施花樣百出,暖手暖腳還有暖房

暖手的湯婆子

灶灰,這是窮人家的取暖方法之一。窮人家不如富裕人家那麼講究和精細,只要能保暖就行。灶灰是炭火盆的一種,一般為泥做,和真正的灶灰要區別一下。但從名字看出,它的熱量源就是真正的灶灰。泥盆裡面放的就是生火做飯之後的灶灰,生火做完飯之後的灶灰不忍浪費,所以取出來放入泥盆中,供人取暖。這種用做飯後的灶灰來取暖方法之後逐漸演變成了火炕。今天北方農村仍有火炕。火炕,內有火道溝通做飯用的灶臺,冬天一般人家做飯燒火,餘溫仍留與灶膛之內,透過火道溫暖炕床,給冬日夜裡,寂寥無事的百姓一絲溫暖。

古代的冬天很難熬?古人保暖措施花樣百出,暖手暖腳還有暖房

炭火盆

四、防寒保暖裝備

冬天保溫的方法除了外在裝備,更重要的是儲存體溫,如何儲存體溫呢?還是需要“充實”自己。元明以前,棉花不常見,但是為了對付隆冬臘月,古人也發明了帽子、手套、厚衣、厚褲,可謂一應俱全,只不過不是棉的,一般人家是用葛、麻,富裕人家用絲、動物皮毛(羊毛、貂皮、狐皮),如蘇軾的

“錦帽貂裘”

。至明代棉布普及,一般人家也用得起棉布,棉衣真正普及才減少了一般百姓的凍累之苦。

古代的冬天很難熬?古人保暖措施花樣百出,暖手暖腳還有暖房

古人保暖

文史君說:

古代沒有暖氣、空調,古人取暖花樣百出,在熱源上種類繁多,且因財富不同產生了精細與否的取暖用具,這其中也包括取暖的材料上的不同。一般人家用木柴,教科書上說漢代已經用煤炭作為燃料,宋代已經明確記載一般人家用煤炭取暖。但是一般人家的煤炭沒經過精細化處理,和皇宮的煤炭肯定不一樣。《琅琊榜》雖為杜撰,但裡面提到了獸金炭、銀屑炭據說就是皇宮專用炭火,不僅沒有煤煙,反而有松香味,當然歷史上皇宮的煤炭也許不會這麼神奇,但是皇宮的取暖材料定和尋常人家不同。雖然古代人分三六九等,但古今中外取暖原則上就是兩點:靠熱源取暖、加厚衣服儲存體溫,這樣來看,人類還真是在寒冷麵前人人平等啊。

參考文獻

1。 周華成《古人如何取暖》,《杭州週刊》2018年2月

2。 艾興軍《古人如何禦寒取暖》,《新農村》2016年1月

3。 《古人如何取暖過冬》,《文史天地》2018年3月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