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

探訪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

秋雨綿綿,群山裹起了輕紗,隱去了莽莽的翠綠。旅遊大客車沿著山路搖搖晃晃盤旋而上,轉過十八道拐彎,碾碎了點點黃花,終於爬上了銅綠山的頂巔,銅綠山古銅礦遺址此時一覽無遺,呈現於眼前。

探訪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

位於湖北省大冶境內的銅綠山古銅礦遺址,是我國迄今發掘的古礦遺址中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完整的考古文物群。在依照原狀保留的400多平方米的發掘現場,可見彎曲的巷道四通八達,分佈錯落的斜井、豎井伸向地層深處;埋於地下經歷千年的坑木雖已腐朽剝落,但枝枝椏椏仍顯筋骨,橫上豎下的糾纏,仍可辨別當年的模樣。如今,它們靜臥在龐大的鋼架棚下,默默地訴說著那久遠的歲月和鼎盛時期的輝煌。在這陰暗的地下里,它們已經度過了漫長3700多年的時光。

探訪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

深藏在地下40-60米處的古銅礦遺址始發現於1973年,當武漢大冶有色金屬公司的巨型挖掘機剝開銅綠山露天銅礦時,這一沉睡千年的遺物撥開了層層黃土,終於重現天日。經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發掘和清理,發現規模完整的25處古礦井、300多條礦巷、21座冶煉場裸露在2平方公里的範圍內,經碳14測定,古礦井經歷西周、戰國、春秋、西漢,期間歷度1000多年。數百條縱橫交織的井巷,多達40萬噸冶煉剩下的銅渣,彷彿重現當年煉爐林立,烈焰翻飛,十里夜空映紅的壯觀景象。

探訪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

根據發掘考證和科學分析測定,我們勤勞聰慧的祖先,憑藉著簡單的生產工具,一鎬一鏟,一筐一簍,從地層深處採挖銅礦,並已掌握和解決了井巷通風、照明、運輸提升、排水等一系列複雜的技術問題,創造和運用了一整套高超的冶煉技術。

探訪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

現場遺存的煉渣充分證實,當時銅綠山的粗銅純度已達94%,顯示了我國古代冶煉技術已經具有很高的水平。周之鼎、吳王劍、秦戰戟……青銅的冶煉引領著一代代的王朝開疆拓土,書寫了輝煌的青銅時代。

探訪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

華夏祖國,悠悠歷史,風雨春秋,星移斗轉,蘊含著多少的璀璨和鼎盛。從“夏禹鑄九鼎”、到商周、戰國,科技的進步形成了我國曆史上的“青銅時代”;而充當生產力開路先鋒的青銅工具,成為古代勞動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銳利器物。千里沃野,以其耕鋤田壟,栽植五穀,倉廩殷實;莽莽森林,以其砍伐狩獵,開荒墾地,黍稻養民;江河阡陌,以及伐舟修楫,鑿渠建橋,交通往來……青銅,為社會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探訪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

歲月雖逝,青山猶在。今日的銅綠山,已成為我國有色金屬基地和著名的“銅都”,粗銅產量佔到全國的五分之一。1982年,銅綠山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後又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國際遺產。俯視腳下現代化的露天採礦場,回望身後的古礦井遺址,強烈的歷史反差對比烙下了深深的定格。

探訪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

往期推薦:

神州文苑|登臨鄂州西山

磁山文化遺蹟——中華文明之源、“幸福”的誕生地

讓喝健康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供稿:蕭德健|編輯:蕭建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