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徵文獲獎作品展】可以坐下來了,看一看人生風景徐玉財散

【讀書徵文獲獎作品展】可以坐下來了,看一看人生風景徐玉財散

【讀書徵文獲獎作品展】可以坐下來了,看一看人生風景徐玉財散

可以坐下來了,看一看人生風景

——徐玉財散文集《歲月線上》淺讀

劉尚彬|文

20多年前,縣城還遠沒有現在這麼大,也遠不及現在的熱鬧和繁華,文學愛好者們大多散落在晚上只能收看幾個電影片道的鄉村。那時我們最強烈的慾望就是調到縣城工作。縣城有圖書館,有各種文學期刊的閱覽室,可以滿足文學愛好者閱讀的需要。就是投遞信件購買信箋都比鄉村便利。如遇週末,約一兩個文友,在富順西湖邊喝喝茶看看書聊聊文學,那當屬人生最愜意的雅事。

只是這樣的夢想終歸是夢想,在中國城鎮化還沒有大規模進行的時候,這夢想變成現實的機率可能百分之一都不到。如果把夢想再具體一點,就是以期透過自己的寫作特長,進入宣傳部門或者文化館工作。不知道其他文學青年這樣想過沒有,反正我當時是非常羨慕文化館李嘉良老師的工作的,對李老師的工作崗位覬覦了很久很久,只是命運和人生沒有給我這樣的機會,甚至沒有給我向任何人提起這件事的機會。

李老師退休之後,聽說永年鎮沙羅九年制學校校長徐玉財調縣文化館工作,早前看過玉財發表在報刊的一些作品,但真正建立印象是他與胡云昌編篡的《富順方言》。我對全國各地方言俚語也有濃厚興趣,富順方言作為家鄉富順悠久歷史文化的沉澱和載體,應該有一種物理符號來記載並且傳承下去,這是徐玉財與胡云昌做的非常有意義的事。

最近捧讀徐玉財新作《歲月線上》,又撩起了我對過去歲月諸多的感慨。

博爾赫斯說:我多年從事文學,但沒有什麼美學原則。我們已經受到習慣的自然限制,何必再新增理論的限制呢?理論好像政治或宗教信仰一樣,無非是因人而異的刺激。徐玉財的散文,向我們展現的是非常自然真實的生活體驗,同學、玩伴、家人、友人、師長,都是他下筆的素材;日常的朋友聚會、同學會、上班工作、生活瑣事、出差遊歷、地方文化活動,都是徐玉財散文攝取的內容。他似乎也不去刻意搞什麼謀篇佈局、意境意蘊或者先鋒前衛故弄玄虛的東西,語言表達也是非常隨性。徐玉財的創作,沒有遵循什麼美學原則,也沒有何種理論的限制,都是隨物賦形,情到筆到。比如《懷念楊五同學》《三十年不見不散》《城居十二年》《戀戀沙羅,半世情緣》《在富順,把日子過得有意思》等作品。給我觸動最大的是《虎頭城記》《安溪不見使人愁》兩篇文章。虎頭城所在的大城鄉(現為懷德鎮大城社群),也是我小時候生活過的地方,讀起來倍感親切。三十幾年前,我在趙化鎮初三中(趙化中學)讀初中的時候,班級組織春遊,領略過安溪金田寺的奇峰幽林,仙鵝洞的詭譎神秘。還去參觀過安溪窯罐廠、海燕皮革廠。文中提到的周開嶽老師、黃雁翔校長、作家聶作平、畫家聶作平,我都認識。周開嶽老師是我的前輩,也是我文學的引路人,其他幾位是我的同事、文友。

細讀徐玉財的散文,可以看出他良好的創作狀態。年過五旬,再不是過去那個懵懂無知、熱血沸騰的青年,榮耀和苦難都經歷過了,心態自然平和很多。他的《端午端坐西湖邊》《2015,六十年代生人》《2019,半百之年》《生活,在音樂廣場》《沙羅情未了》《城居十二年》,都泛出一種千帆歷盡,看雲捲雲舒的順意曠達之情。

他良好的創作狀態,可能源自他現在從事的工作——文化館群文工作。基層群文工作內容非常複雜,任務繁重,多虧徐玉財長袖善舞,把富順縣群文工作弄得風生水起。我知道以前的周開嶽前輩、李嘉良老師,他們都是搞群眾文化的積極分子和高手,在文學創作上也是多面手,小說、散文、詩歌、歌詞、民間故事、甚至楹聯謎語、三句半,都有涉獵,且成就很高。有人說過,一個人四十歲之前,可能迫於生計,去從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但是四十歲之後,應該有自己的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這才是完美愜意的人生。徐玉財是幸運的,他憑藉自己的努力成就了自己的人生,讓自己在四十歲之後可以專業從事自己喜歡的文學創作以及群眾文化工作,實在可喜可賀!

統觀徐玉財的散文,他似乎是隻顧掏出自己的內心,只顧流淌出自己的文字,而不刻意去規劃這些文字的受眾是誰。不是說他的寫作沒有針對性,而是想借此引出“寫作者想寫”與“為讀者而寫”的問題。一篇散文、一首詩歌,它的讀者定位在哪裡?這個問題也困擾了我及很多作者。從市場推廣、廣告營銷的角度來看,市場細分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文化產業、媒體已經在市場細分中嚐到甜頭,如迅猛壯大的少兒圖書音影,圈粉十幾二十歲的大中學生的湖南衛視、浙江衛視,郭敬明的《小時代》等作品都意在消費並俘獲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

很多作者早已把市場細分運用在文學創作領域,作者在創作文藝作品的時候,已經框定了作品的受眾,你創作的小說、散文、詩歌寫給哪類人群哪個年齡段的人看,作者心中已經有譜。每個作者都希望自己作品的讀者越多越好,希望全世界每個人都為自己的詩歌點贊,但是往往又事與願違。不可否認,古今中外,都出現過婦孺皆知、老少咸宜的藝術品,比如很多電影、歌曲、戲劇、詩詞,在此不一一贅舉。

但是在資訊時代、後喻時代、淺閱讀時代、消減文字閱讀的時代,一部文學作品讓所有人都喜歡是不太可能了。有時,我們發現自己的文學作品讀者面越來越窄,而不得不把自己的詩文放在特定的微信群裡,這樣才體會得到創作的獲得感。

回頭再來看徐玉財的散文,“富順時刻”“校園流光”“歲月離線”“悅讀時間”這些板塊,裡面的虎頭城、安溪、西湖、讀易洞、十字嶺、板橋、沙羅都是富順縣的“小”地名,相比於王安憶的上海、汪曾祺的北京、馮驥才的天津、賈平凹的西安,相比於這些風雲際會、人口上千萬的全國乃至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富順縣名氣太小,讀者知曉度、體驗度都不可相提並論,進而引起讀者情感共鳴的“波段”也會受到很大限制。徐玉財的《漸行漸遠的板橋中學》《沙羅情未了》《又見花開十字嶺》這些篇什,局外(地域外)的讀者,初讀可能會有一些“隔”,但是卻會讓板橋、永年以及富順二中的學子們倍感親切,甚至淚流滿面。他筆下的川南農村鄉鎮六零後普通人的人生際遇、八十年代鄉鎮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者的甘苦,都獲得了很多同齡讀者的稱讚,圈粉無數。

文藝創作的市場細分,收窄創作者的讀者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我們都不必再去糾結了。就像聶作平之於地理美食的品評,高仁斌之於千年古縣富順人文風物的考證,劉建斌之於富順縣趙化鎮賢氓軼聞的鉤沉。這不是創作的潰縮,而是一個作家人文情懷向世界向生活縱深的探尋,也是文學市場細分的結果。也許你筆下的富順趙化板橋沙羅、大山裡的“小芳”,不經意間會成為億萬讀者追慕的對像,就像沈從文的湘西邊城小鎮茶峒,成了世界的茶峒。

徐玉財的創作異常勤勉,已經在不足十年的時間裡出版了四部作品,創作業績受到區域內文藝界廣泛關注。

再過三個月,川南城際鐵路貫通,富順縣將迎來歷史上第一條真正意義的鐵路。當你坐在風馳電掣的高鐵上,經過千年古縣富順的時候,透過車窗,你會看見富順的西湖和文廟,還會看到城北的松雲山,看見一個富順才子在松雲山上種菜,但他或許並不是在種菜,他其實是在撿拾昨夜樹上鳥兒砸在地上的鳥鳴。

總之,你必須知道——你正在經過富順。

2021。03。15

劉尚彬,四川富順人。曾作過鄉村教師、廣告策劃總監、報刊編輯、企業報主編。作品散見於全國各級報刊,獲全國詩賽獎十餘次。輟筆近二十年,2020年重拾寫作,棲居於成都、富順兩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