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諱性詞語使用的不可逆性

隱諱性詞語使用的不可逆性

薄文軍

出於對美好願景的期待,中國古人發明了許多隱諱語,尤其逢年過節、家有喜慶,使用頻率頗高。這些詞語儘管好聽,但其實都是對不吉之事的變通說法,倘若沒有發生那是最好不過,最好不要無事生非,在前邊加“不”。換言之,許多隱諱性詞語有其強烈的“不可逆性”。

春節期間,許多地方把水餃煮破了、露餡了稱為“掙了”,意思是“掙破皮了”,也可以理解為“掙錢了”、“發財了”。如果沒煮破皮,那是最好不過,沒事偷著樂就行,千萬別說“沒掙”。

有個故事,說有個財主在某年春節大發善心,讓自家的長工留下一起過節吃餃子。按照我們今天的理解,財主家的長工必然是苦大仇深,受盡剝削。但設身處地想一下,當時的許多長工,那都是種糧大戶、農民企業家家裡的固定工,或者是簽了長期合同的農民工。他們在綜合待遇上、工作穩定性上,往往比短工(臨時工、季節工)要優越得多。當長工的前提條件不是沒爹沒孃、無家可歸、孤苦伶仃,而是為人樸實、乖巧、勤快,外加勞動技術好。一般的流氓無產者,大多是沒有機會當長工的。

財主留長工一起過節吃餃子,當然也是想表現自己沒把長工當下人待,大家逢場作戲把餃子吃完也就皆大歡喜了。偏偏有個長工想賣乖,見財主家煮的餃子一個沒破,就想說句恭維話。於是他歡歡喜喜地跟財主說:“東家,今年太好了,一個沒掙。”大年初一,來這麼一句,財主有火沒法發。一過完年,就找機會把那長工給辭了。

同樣的道理,春節、元宵節燈籠裡的蠟燭燃盡或熄滅,不能說“熄了”、“滅了”,而要說“收燈”、“收了”。但如果蠟燭尚未熄滅的話,就不能說“沒收”。過節不小心打碎了杯盤之類,需要趕緊補上句“歲歲(碎碎)平安”。但如果運氣好,沒打碎家巴什兒,那就別往這方面發揮了,千萬別說“沒有歲歲平安”啊。

新時代的許多詞語,在逆向使用方面,也是需要仔細斟酌的。比如,我們可以說許多工作沒有終點、沒有止境,需要再接再厲、精益求精、百尺竿頭再進一步,這很不錯的。但有些地方把一些系統工程、民生工程說成是“永不竣工的××工程”,這就值得三思。因為對於任何工程來講,竣工都是一種完美結局,是一種值得期待的結果。“終點”、“止境”都是中性詞語,前邊加否定性詞語是可以的。“竣工”則在中性基礎上偏褒義,偏褒義的詞語在積極性語境中不能逆用,不能加“不”。“永不竣工”,就是永遠沒有結果、永遠無法享用,這種說法沒有積極意義,根本不可取。

當然,詞語的感情色彩又往往是不斷髮展的、帶有時代的特點。“結束”這個詞本來沒有貶義,甚至於在古代屬於一種比較莊嚴的儀式。比如,大紅的中國結能讓我們產生許多美好的想象。再比如我們說“結髮夫妻”,就是古人在成婚時,夫妻各取自己的一束頭髮,合而作一結,永作珍藏。但隨著語言的發展,“結束”更多被理解為“完了”和“終結”的意思,也便引起了一些人的忌諱。結婚典禮結束時,以前司儀大都會說:“結婚典禮到此結束,請大家開懷暢飲!”可後來人們感覺好事不該“結束”,於是就改成了“結婚大典到此禮成……”。“成”有明顯的褒義傾向,大家一般不會有異議,但也只是“禮成”,而不是“完成”,因為人們希望這事“沒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