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最甜蜜的記憶,糖畫帶來的快樂,糖畫手藝人——黃毓!

童年最甜蜜的記憶,糖畫帶來的快樂,糖畫手藝人——黃毓!

糖畫:顧名思義,就是以糖作畫。它亦糖亦畫,可觀可食。在民間被稱為“倒糖人兒”、“倒糖餅兒”、“糖燈影兒”。據考證,糖畫起源於明代“糖丞相”,距今已經400多年的歷史,即春節來臨之時,因祭祀需求,將糖化作糖漿,澆鑄成形,其中以文官居多,故得此名。

童年最甜蜜的記憶,糖畫帶來的快樂,糖畫手藝人——黃毓!

糖畫手藝人:黃毓

臨近過年,作為重慶黃氏糖畫傳承人,55歲的黃毓比往日要忙碌許多。隨著手腕的一提一劃,一個個金黃透亮、活靈活現的糖畫躍然而起。對於很多人來說,糖畫只是兒時最甜蜜的記憶,如今街頭巷尾已很難見到。而這,卻成了促使黃毓三十多年堅持糖畫手藝傳承的動力。

童年最甜蜜的記憶,糖畫帶來的快樂,糖畫手藝人——黃毓!

創作:勺為筆,糖為墨

一口鍋、一塊大理石板、一把長柄鐵勺、兩把剷刀、一個電磁爐,還有幾袋冷凝後的圓形糖餅。就這是黃毓畫糖畫的全部工具。

“快過年了,很多傳統文化展示的活動要參加。”黃毓說,2006年從重慶來到銀川生活後,她一直在鎮北堡西部影城黃氏糖畫工藝坊裡給遊客們畫糖畫。但這幾年,隨著社會對傳統手藝的關注,她開始有了更多的機會可以將糖畫這一民間手藝展示給更多人,從傳統的花鳥魚蟲、十二生肖、孔雀龍鳳,到孩子們喜歡的卡通形象、戲劇人物,她一直沒有停止創作。

說話間,黃毓手腳麻利地準備起來。她開啟電磁爐,將在家熬好的糖塊放到鍋裡,糖塊遇熱慢慢融化成了黏稠的糖稀,此時,黃毓手中的長柄鐵勺就像一支畫筆,糖稀順著手腕的傾斜從勺子裡均勻地流出,如金線般細亮,隨著勺子輕緩地擺動,一根根細絲密密地鑲了上去,簡單幾筆便畫出了一隻蝴蝶,粘上竹籤,再用小鏟刀將糖畫剷起來,一個糖畫作品便完成了。

不過,這只是黃毓小試牛刀,等鍋溫度越來越高,糖完全化開,她又舀出一勺糖稀,在石板上勾勒出了一個動物的輪廓,幾分鐘的時間,一隻金黃透亮、形態逼真的小鹿躍然板上,引來了圍觀者的嘖嘖稱讚。

童年最甜蜜的記憶,糖畫帶來的快樂,糖畫手藝人——黃毓!

手藝:講究“心手合一”

熬糖水是製作糖畫的關鍵,用恰到好處的火候熬出濃稠有度的糖汁,看似簡單,實則很難。

“以前是用白砂糖,現在用的是冰糖和麥芽糖。”黃毓介紹說,熬製糖水,水和糖調配大致是1:1的比例,“先要用冷水洗一下冰糖,將表面的澱粉和浮灰洗掉,然後開始小火邊攪動邊熬糖,等基本化開後,還要用篩子過濾一遍,讓糖漿更細膩,一般這樣熬1個小時,出來的糖漿口感和拉絲的效果才最好。”

糖畫最難之處就是沒有“標準”,一切全憑感覺。運腕走勺,手腕的抖、提、頓、放,作畫時的節奏掌握……功夫都在手上。因糖汁易粘易融,所以作畫一定要一氣呵成,做到“心手合一”。“關鍵就是要學會‘抖斷絲’,這一功夫主要是防止一幅糖畫粘成一團。”黃毓說,尤其在糖畫的收尾一筆也必須抖斷,才能顯得一氣呵成。這個功夫至少練好長時間,才能保證“手抖糖落,手揚糖收”。

童年最甜蜜的記憶,糖畫帶來的快樂,糖畫手藝人——黃毓!

傳承:箱子裡藏“秘密”

黃毓是土生土長的重慶人,也是黃氏糖畫手藝的傳承人,“我的手藝,是爺爺教給我的。”

在黃毓的記憶中,小時候並沒有見過家裡人做糖畫,直到自己結婚了,才聽爺爺說家裡有糖畫手藝的傳承,只是經歷了歷史特殊時期而被封存於箱。“當時我覺得很驚奇,原來爺爺和爸爸都會畫糖畫。”黃毓說,那天她順著爺爺指的方向,在家裡一個角落找到了那隻佈滿灰塵的箱子,開啟一看,裡面裝的正是做糖畫的工具。“我把所有工具都拿出來一一清理擦洗乾淨,爺爺看我喜歡,就開始手把手教我。”

只是黃毓沒有想到,當時的一時興起,一堅持就是三十多年。從一開始的好奇,到之後用手藝來謀生,再到現在希望能將糖畫這一民間手藝傳承下去。黃毓說,之所以堅持,就是因為不管是在哪裡,對於很多人來說,糖畫都是人們兒時最甜蜜的記憶,但如今卻在街頭巷尾很難見到了。

“現在我的兩個孩子,還有我老公,都會畫糖畫。”黃毓說,“這麼好的手藝要是哪天沒了是多可惜的事兒,幸福生活隨時需要糖的點綴才能更甜。”

童年最甜蜜的記憶,糖畫帶來的快樂,糖畫手藝人——黃毓!

原創文章,抄襲必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