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豐年樂景,迷人的秋分

笑看豐年樂景,迷人的秋分

吃了月餅,秋分就來了。田裡的莊稼開始陸續回家。場院裡的大豆在日光中破殼而出,綠豆、紅豆緊隨相伴,大小豆子,五顏六色,滿地滾圓,晃得人眼花。比胳膊還粗的玉米,神氣十足地站到了屋頂、樹杈上,金黃耀眼。紅紅的辣椒,掛在簷前屋後,一串串的鮮豔,毫不遜色於院中樹上,正在日益變紅如燈籠的柿子。謙卑的稻穀,還在田地裡,隨風起舞,等待鋥亮的鐮刀最後的召喚。棉花裂開了嘴,一朵一朵地白,如天空中的雲朵。田間地頭,院裡院外,農人的腳步是輕盈的,歡快中隱藏著喜悅,沉穩中攜帶著豐收。

在秋風秋陽中,田野裸露了肌膚,還原了本來的面目。一壟一壟田溝裡,在陰陽相半晝夜均等的二分秋色中,麥子孕育著新的希望。《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寫道:“秋分,八月中。解見春分。”《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即為“半”之意,示晝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樣,此時陽光直射地球赤道,晝夜相等。從此,天將由日長夜短,逐步變為日短夜長,氣候也由熱轉涼。

秋分平分了秋季,日不再那麼灼熱,日夜達到了均衡。秋高氣爽,天高雲淡,風和日麗,丹桂飄香,蟹肥菊黃,這樣美好宜人的時節也只有秋分才有。此時正是踏秋的好時光,既可登山看水,亦可行走天南海北。秋山自如,緣於蒼穹的遼闊無邪;秋水深沉,緣於池塘的濃如墨綠。“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天涯靜寂寥。”除了郊遊,還可送秋牛、吃秋菜,亦可放風箏、粘雀子嘴。雖然天南海北、城裡鄉下,風俗各不相同,但都祈求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雷始收聲,蟄蟲坯戶。”沒有了雷、蟲騷擾的大地,並沒有沉寂,而是一場秋雨裹著一場寒,款款而來。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走向收斂、閉藏,人的衣著起居也變得早晚有別。《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記載:“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陰陽所在不可出現偏頗。中國人講究的是陰陽平衡,尋求的是“陰平陽秘”。

當然這種陰陽是很難保持均衡的,就像在同樣的秋分,各人的感覺和心境也是不同的。“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詩人馬戴羈旅他鄉,忽見落葉紛披,秋氣襲人,孤燈獨坐,情思頓生,那秋中藏著故園,唸的是故人,思鄉的情愫便日益均增。“漏鍾仍夜淺,時節慾秋分。泉聒棲松鶴,風除翳月雲。”賈島聽著松下叮咚的泉聲,看著頭頂夜風吹走浮雲露出的皎潔月光,心裡滿是碰見友人的喜悅,秋分之夜的靜寂與歡喜躍然紙上。大才子蘇軾的心境,在每一個秋季也不盡相同。在他的筆下既有色彩斑斕的五色之秋,“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又有往事如煙不可追憶之苦,“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還有人生如夢不堪回首的浩嘆,“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秋分之後的清冷、蕭瑟、寂寥、悲涼、質樸和大度、穩重、灑脫、溫和、寬容,是人生繁華落盡見真淳的境界,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不同寫照。

秋分,是自然界的臨界點,一變將生。秋分,是歲月的補丁,讓你把日子的根,遠遠地縫住,在默數時光中,品味人生的滋味。

◎本文原載於《月讀》(作者秦延安),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