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國古建築脊飾的演變情況

淺析中國古建築脊飾的演變情況

許慧 劉漢洲

中國古建築屋脊上常見一些雕刻精美的瑞獸形象,人稱吻獸。這種中國傳統大屋頂上特有的裝飾構件在歷史發展中經歷了不斷的推敲和錘練而達到了形式上的完美境地,最終以其獨特的氣質傲立於屋脊或簷背上,形成一條生動而不失莊嚴的的天際線。目前有關中國古建脊飾研究多以建築脊飾的文化研究為主,本文分析了歷代建築脊飾的特徵,並側重於對其演變情況的探究。

1中國古代建築脊飾的組成部分

在中國古建築中,屋脊是屋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屋頂的重要裝飾部位。特別是在皇家建築或大型寺廟的主殿上,屋脊上都有一些獸形的裝飾瓦件,根據它們所處的位置不同,我們對其也有不同的稱呼和定義。

1。1吻獸(或稱鴟尾)

吻獸是指正脊兩端各有一獸形裝飾,兩者相向口吞正脊,又稱正吻或吞脊獸。早期稱鴟尾,文獻記載中也有見鴟吻、蚩吻、祠吻等稱呼,這些名字的出現和更替反映出鴟尾的發展有一個漫長的歷程。

1。2垂獸及脊獸

在正脊的兩端,是四條垂脊,它們兩兩相構,構成人字形,垂脊上的裝飾構件是垂獸。以垂獸為界分成獸前和獸後兩部分,垂獸之後叫垂脊,垂獸之前叫角脊。在角脊上列著一排動物雕飾,稱脊獸。最前面一個稱仙人(或仙人騎雞),後面一排小獸多做蹲踞狀,清稱走獸(宋稱蹲獸)。這些小獸使用的種類和數量與其所處的朝代和建築等級有直接關係。歇山式屋頂比較特殊,除了正脊和四條垂脊之外還有四條戧脊,在垂脊端部有垂獸,角脊有一排走獸,在戧脊端部有戧獸。

1。3套獸

套獸即套在仙人之下仔角梁的預留榫上的獸頭形陶質裝飾構件,既美化了簷角又可以保護仔角梁的頂端不受雨水侵蝕。總之,屋脊上的這些獸形裝飾是高貴尊嚴的象徵,至於消災化吉,辟邪除兇的說法僅是封建社會的一種精神寄託。然而它卻裝飾了中國古建築的大屋頂,點綴了中國古建築那美妙而又尊貴的冠冕。

2中國古代建築脊飾的演變及發展狀況

2。1鴟尾形狀的演變

建築物的附件必然是與建築物本身所求的安全理念及修建人的品位相和諧的,鴟尾也不例外。魏晉的樸實古拙,大唐的雄壯威嚴,宋時的纖美玲秀,明、清的端莊瑰麗,鴟尾形狀和風格的變遷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忠實而無聲地演繹著一部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史。本文將鴟尾形狀的演變大致分為3個階段:隋唐前為鴟尾發展的前階段,隋唐後直至元末為發展階段,明、清時期為定型階段。現有實物資料中最早的鴟尾形式大約出現在北魏時期[1],它的輪廓只是一個向上豎起又反向捲曲的簡約的大尾巴(圖1)。從文獻看來東晉時已經有鴟尾,可以推測在此之前它已經存在了,所以保守的推測從晉時算起持續到隋唐之前,大約500年的時間,鴟尾的形狀基本是這同一型別保持不變,在此我們姑且把它定義為鴟尾的前階段。

到了隋唐,這種上翹反捲的樣式開始出現了變化。河南省博物館藏隋代陶屋上的鴟尾,在外圍輪廓上作出了鰭狀處理(圖2)。唐代的鴟尾形象則更加完整,造型簡潔渾厚。例如,唐昭陵殿獻殿鴟尾,由正脊兩端上翹反捲,鰭狀紋路清晰,並在側面有鱗狀造型(圖3)。值得重視的是在這一時期,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圖4)建於857年,正脊兩端的鴟尾出現了龍口含脊的新形象。口張合的很有力度,突出了吻的形狀,其尾部銜接在頭上上翹反捲。這在鴟尾形狀的演變史上是個極重要的轉折,那麼這是隨機的轉型還是歷史的必然呢?現在我們把唐代出土的鎏金銀盤上的摩羯紋(圖5)和佛光寺大殿龍口含脊的鴟尾造型相比較,正如佛經《阿含經》中:“眼如日月,鼻如太山,口如赤谷”,由此我們可以判斷鴟尾的原形就是摩羯[2]。事實上摩羯的形象大概是盛唐時傳入中國[4],而這個時間和鴟尾上出現有頭有尾的摩羯造型正好是吻合的。另外,在晚唐時,鴟尾上出現丁字形附件——槍鐵,後來的宋代沿襲此制。

淺析中國古建築脊飾的演變情況

淺析中國古建築脊飾的演變情況

李靜訓石棺

淺析中國古建築脊飾的演變情況

淺析中國古建築脊飾的演變情況

淺析中國古建築脊飾的演變情況

淺析中國古建築脊飾的演變情況

淺析中國古建築脊飾的演變情況

淺析中國古建築脊飾的演變情況

宋代的鴟尾分為鴟尾、龍尾和獸頭等幾種形式。宋徽宗趙佶所繪《瑞鶴圖》中端門屋頂(圖6),對屋脊有細緻的描繪,兩頭各帶獨腳屈膝,鰭上安“搶鐵”,與《營造法式》所述一致,比例瘦高,與遼代(圖7)相近。事實上北宋與遼代風格接近,這正好也附和了當時的政治背景,北宋與遼的共榮階段為民族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廣泛機會。其輪廓都保持了鴟尾最初的風格,同時只在獸頭外又加近了形似摩羯魚頭的成分,張口力度誇張,翹起空中的是尾部的末梢,他們的不同只是上半部的形狀相異,北宋沿襲了晚唐時鴟尾頂端設定搶鐵之制。至於南宋的鴟尾,形態就變得豐富而活潑了。如福建泰寧甘露庵蜃閣的鴟吻(圖8),其底部的龍頭卻未張口吞脊,口呈微張狀態,而頂部也一改魚尾之形而細緻的雕刻為精巧的鳥頭形,鴟尾形態靜謐秀美,比例瘦高。再如(圖9)為宋畫《大唐五山諸堂圖》所畫鴟吻形態,為南宋作品,可見其形態各異,不拘一格,其發展狀況正好符合南宋文人追求浪漫之風。而且這種風格直接影響並流傳到後世的民間建築中。山西省朔縣崇福寺彌陀殿的鴟吻(圖10)是金初(1143年)所建,其尾部部末梢被加進一些小龍的形象,且側面還有捲雲和浮雕小龍,背面有小獸頭,稱背獸。相似的鴟吻形象在山西省永樂宮三清殿(元代)可見(圖11),其浮雕小龍不僅僅在頭部,在頂部還伸出了長長的身子,呈現出卷屈曲折姿態。可見元代鴟吻形象多繼承唐代風格。其實在鴟尾上雕飾小龍的例子早在此四百年前的唐末佛光寺大殿中就有出現過,由此足見傳統藝術文化在華夏大地上紮根之深。此外,我們注意到金元時期,鴟吻的尾部已不是向中央捲曲,而是漸有向上向外捲曲的趨勢。元朝以後,龍形吻逐漸增多,已經進入了形狀轉變的過渡時期。

到了明清兩代,龍形吻更為普遍,鴟吻也就順其自然地被改稱為“龍吻”。明清兩朝的皇族特別強調帝王之氣,皇帝自命為“真龍天子”,所以龍就更為神聖化了,將其置於屋脊之端,居高臨下,更加顯示著皇權的至高無上,威嚴可敬。明代龍吻尾部向外捲曲,龍眼前視,吻身上有小龍,鱗飛爪張,頗為富麗(圖12)。

淺析中國古建築脊飾的演變情況

淺析中國古建築脊飾的演變情況

淺析中國古建築脊飾的演變情況

淺析中國古建築脊飾的演變情況

淺析中國古建築脊飾的演變情況

清代的龍吻與明代相似,但其尾部完全外卷,劍把直立,龍眼側視(圖13)。明清兩代龍吻的寶劍在外形上也有區別,明代寶劍的劍柄上部微微向龍頭彎曲,頂部做出五朵祥雲裝飾;清代寶劍的劍柄上部直立,頂端雕飾的圖案是魚鱗裝飾。明清時,地方或民間建築上因皇家不許擅用龍形,所以其吻獸形態千變萬化,呈百花齊放之勢(圖14)。在華夏大地上無論走到哪裡,脊飾文化都處處體現著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然而隨著清王朝的滅亡,中國古代建築脊飾也在一片精彩的熱鬧中落幕了。

2。2垂獸和走獸的形制及其寓意

垂脊的脊獸直到宋代之前沒有太多講究,多是以筒瓦堆疊為飾。宋代則有了套獸,嬪伽(清稱仙人)和蹲獸(清稱走獸),如《營造法式》中“四阿殿九間以上,或九亟殿十一間以上者,套獸徑一尺二寸,嬪伽高一尺六寸,獸頭八枚,各高一尺:滴當火珠高八寸。(套獸施於子角樑上:嬪伽施於角上蹲獸在賓伽之後)”文中關於套售、嬪伽蹲獸尺寸規定甚詳但對其種類和形象卻沒有詳細的記載和規定,蹲獸的數量為1~8個,且多為雙數。但考察的實物中除嬪伽一枚外蹲獸可為1到4枚,形式與排列次序均無定製[3]。在最後一個蹲獸的前面再擱上一塊筒瓦,筒瓦後便是垂獸。這時蹲獸一般有龍鳳、獅子、麒麟、天馬、押魚與猴,時代不同,所放的蹲獸也不同,且放置的順序也無嚴格定製。

直到清代才對這些走獸的等級、大小、數目、次序有了嚴格的規定。按規定走獸可根據建築建築等級放置一到九件,但一定要是單數,這大概是時人追求陽數的結果。只有故宮太和殿上在一套走獸之後又加一“行什”這是現存古建築中絕無僅有的,象徵著皇權的至高無上,惟我獨尊。其餘則最多為九件一套,少則僅列三件,甚至一件。無論數量多少,一前一後的仙人、垂獸是必須擺放的。它們放置的順序是:仙人騎雞、龍、鳳、獅子、天馬、海馬、鬥牛、行什、垂獸(圖15)。這些脊獸不僅有名稱,也各個有來歷,都是具有象徵意義的傳說中的靈獸[5]。

龍:是被神化了的想象中的神異之物,能“興雲雨,利萬物,”為鱗蟲之長,四靈之一。早在周代就用以代表君王,佛教將其作為護法之物,唐宋時引為祥瑞之徵,明清時象徵著帝王。

鳳:是傳說中的瑞鳥,為百鳥之王,原是鷲鳥同孔雀的混合形象,後加神化,亦為四靈之一。明清時作為后妃之象徵。

獅子:中國古代的獅子,它是隨佛教傳入,人們將其視為“猛”與“仁”結合在一起能驅魔辟邪護法的瑞獸。

天馬:為生羽翼的馬,騰雲駕霧。是一種智慧的動物。《山海經。北次三經》記載:“馬成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犬而黑頭,見人則飛,其名曰天馬。”天馬是尊貴、祥瑞、權威的象徵。

海馬:在海中的飛馬,象徵著皇家威德通入大海。

狻猊:傳說為龍之九子之一,有是龍非龍,似獅又似馬的特徵。《穆天子傳“狻猊,野馬,走五百里,能事虎豹的異獸。相傳狻猊兇猛,但心地善良,能給人帶來吉祥好運。

押魚:傳說中的海中異獸,能降雨噴火,滅火防災。

獬豸:傳說中的神獸。頭生一角,力大無比。(漢)楊孚《異物志》:“北荒之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別曲直,見人鬥,觸不直者。”將它作為脊飾,象徵著善辯是非,公正無私,也有辟邪,壓邪的意思。

鬥牛:是二十八宿的都宿和牛宿,可興雲作雨,也是祥瑞的動物,起鎮鬼壓災,逢凶化吉的護宅作用。

行什:相似猴,手執金剛杵,背上生著雙翅,趾高氣揚,威風凜凜,為壓尾獸。因為排行第十。故稱“行什”。另外,關於垂獸民間也有很多傳說,亦為龍之九子之一,頭上有角,叫“嘲鳳”據說特徵是“好險”,所以安置於簷坡最險處。中國古建築脊飾文化源遠流長,脊飾形式的發展演變是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它反映出王權的尊貴與時世的變遷,傳統藝術的蔓延與民族文化傳承。它自古以來就自然含蓄的踞於大屋頂上,以傳統的線條與形象去修飾著這個龐大的幾何體,成為不可割捨地一部分。

參考文獻

1。村田志郎。中國鴟尾史略。北京。古建園林技術,1998(01):60。

2。藏麗娜。鴟尾考略。南京:東南大學學報,1999(11):82。

3。岑蕊。摩羯考略。北京:文物,1983(17):80。

4。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七卷)。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1。259。

5。湯德良。屋名頂實。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6。107。

6。李永鉌。華夏意匠。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5。169。

原載《華中建築》2008年12期

頂部